逢遇篇第一

關燈
(7)參見《史記·伯夷列傳》。

     (8)趨齊:主要目的和意圖一緻。

     (9)耦(%u偶):合。

     (10)離:背離。

    這裡是差别的意思。

     (11)皇者:指傳說中的“三皇”。

    “三皇”的普遍說法是指伏羲(x9西),神農、燧(su@碎)人。

     (12)帝者:指傳說中的“五帝”,“五帝”流行的說法是指黃帝、颛顼(hu1nx&專須)、帝喾(k)庫)、堯、舜。

    這裡“帝者”具體指堯。

     (13)王者:指夏、商、周三代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這裡“王者”具體指周武王。

    (14)發:興起。

    這裡是實行的意思。

     (15)殘:殘暴。

    這裡指商纣王。

     (16)鈞:通“均”。

     (17)王(w4ng忘):統治。

     (18)北人無擇:人名。

    傳說舜想讓位給他,他感到是恥辱,投深淵而死。

    以上參見《莊子·讓王》、《呂氏春秋·離俗》。

     (19)伯益:又稱大費。

    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相傳善畜牧和狩獵。

    為禹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選為繼承人。

     (20)伯成子高:人名。

    傳說堯治天下,立他為諸侯。

    禹治天下,對禹不滿,辭官務農。

    以上參見《莊子·天地》、《呂氏春秋·長利》。

    委:丢棄。

     (21)勢異:地位不同。

    這裡指地位低下。

     【譯文】 有大才的臣子,遇到有大才的君主,仍然有被不被賞識重用的問題,虞舜、許由,太公、伯夷就是這樣。

    虞舜、許由都是聖人,都生活在堯的時代,又都見過堯,而虞舜繼承了帝位,許由卻隐入山林。

    太公、伯夷都是賢人,都生活在周國,又都見過周武王,而太公受封,伯夷卻餓死。

    聖賢道同、志合、目标一緻,舜與堯、太公與周武王操行一緻,而許由、伯夷卻與當時君主的操行相違背,原因是他們與所生長的社會、所處的時代不相适應。

    道義雖然相同,但相同中也有差異;志向雖然一緻,但一緻中也有差别。

    為什麼?因為道義有精深與粗淺,志向有高尚與庸俗。

    許由,是上古“皇者”輔佐之才,卻生在“帝者”時代;伯夷,是“帝者”輔佐之才,卻處于“王者”時代。

    他們都遵循道德,都實行仁義。

    君主實行德政,如果不完善他們就不肯留下來輔佐;君主實行仁義,如果不理想他們也不願留下來輔佐,這就是他們不被賞識重用的原因。

    堯道德污濁,舜的道德也污濁;周武王要伐商纣,太公也要伐商纣。

    同樣庸俗一樣粗淺,行動措施都一樣,這就是他們被賞識和重用的原因。

    所以,舜統治天下,臯陶便輔助政務,而北人無擇卻深深隐藏不肯露面;禹統治天下,伯益來輔佐治理,而伯成子高卻辭官去務農。

    并非臯陶才能勝過無擇,伯益才能超出子高。

    然而臯陶、伯益做官受重用,而無擇、子高卻退居歸隐,當官受重用是他們與君主操行一緻,退居歸隐是他們跟君主操行相違背。

    退隐地位低下,但由于與君主合不來,即使受委屈,也不願去做官;君主不聽取其意見,不用他們,心裡也不感到遺憾,這是雙方互不以為然啊! 【原文】 1·5商鞅三說秦孝公(1),前二說不聽,後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後一,霸者之議也(2)。

    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3);更調霸說(4),雖粗見受。

    何則?精,遇孝公所不得(5);粗,遇孝公所欲行也。

    故說者不在善,在所說者善之,才不待賢,在所事者賢之。

    馬圄之說無方(6),而野人說之(7);子貢之說有義(8),野人不聽(9)。

    吹籁工為善聲(10)。

    因越王不喜,更為野聲(11),越王大說(12)。

    故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雖善不見愛;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雖不善不見憎。

    此以曲伎合(13),合則遇,不合則不遇。

     【注釋】 (1)商鞅(y1ng央)(約公元前390~前338年):姓公孫,名鞅,戰國中期衛國人,又稱“衛鞅”。

    後到秦國輔佐秦孝公,因變法和作戰有功,受封于商,号“商君”,亦稱“商鞅”。

    說(shu@稅):勸說别人采納自己的主張。

    秦孝公: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2)以上事參見《史記·商君列傳》。

     (3)見:被。

    距:通“拒”。

     (4)更調:調換,改換。

     (5)根據文意,疑“不”後奪一“欲”字。

    得:願意。

    這裡有喜歡的意思。

      (6)馬圄(y(雨):養馬的人。

    馬圄之說無方:據《淮南子·人間訓》載,孔子的馬吃了農民的莊稼,被扣。

    門徒子貢去要,把仁義道德說了一大堆,農民根本不睬。

    可是他的馬夫去要,沒有說什麼大道理,卻很快就把馬要回來了。

     (7)野人:住在城郊野外的人,這裡指農民。

    說(yu8悅):通“悅”,喜歡。

     (8)子貢:參見3·3注(1)。

     (9)以上事參見《呂氏春秋·必己》、《淮南子·人間訓》。

     (10)籁(l4i賴):古代一種管樂器。

    吹籁:指吹籁的人。

    工:擅長。

     (11)野聲:指民間樂曲。

     (12)以上事參見《呂氏春秋·遇合》。

     (13)曲伎:小技。

     【譯文】 商鞅三次勸說秦孝公采納自己的主張,前二次建議秦孝公不聽,最後一次建議被采納了:前二次,是成就“帝業”、“王業”的理論;最後一次,是成就“霸業”的理論。

    拿成就“帝亞”、“王業”的理論,去勸導隻想稱霸的君主,理論雖然精辟,肯定被拒絕;如果換成“霸業”理論,即使粗疏,也會被接受。

    為什麼呢?因為理論雖精辟,碰上秦孝公不喜歡;而理論雖粗疏,卻遇到秦孝公想實施。

    所以,不在于勸說者說得多麼好,而在于被勸說者能喜歡;才能不需要多麼高明,而在于被事奉者能賞識。

    像養馬人的話,沒有什麼大道理,而農民喜歡;子貢的話,雖然符合仁義的道理,農民卻不愛聽。

    又如吹籁的人擅長演奏優美動聽的樂曲,因為越王不喜歡,改成民間小調,越王就高興。

    所以,即使是好的,對于不喜歡它的君主來說,雖好卻不被鐘愛;而那不好的,對于喜歡它的君主,雖不好,也不會被憎惡。

    這就是憑小技去投合,投合了則被賞識重用,不投合就被厭惡斥退。

     【原文】 1·6或無伎,妄以奸巧合上志(1),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2),雞鳴之客是(3)。

    竊簪之臣,親于子反(4)。

    雞嗚之客,幸于孟嘗(5)。

    子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