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些觀點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可以有分析地批判取其義而用之。

     劉盼遂先生說:“原夫《論衡》一書,曆來号稱難讀者,約有四因。

    一曰用事之沉冥;二曰訓诂之奇觚;此二者屬于著作人之本文然也。

    三曰極多誤衍誤脫之字;四曰極多形誤音誤之文;此二者屬于後代鈔手及梓人之不慎而然也。

    ”有清一代,特别是乾、嘉時代,校勘古書成就斐然,但對于《論衡》,如盧文弨、王念孫等,都是手校群書二三十種的人,而沒有一人校及此書,俞樾雖有校正,僅以餘力所為,所以不甚精當。

    幸有孫诒讓、孫蜀丞、黃晖、吳承仕、劉盼遂等先生于此書用力較多,才使我們有所借鑒。

     我們的注釋以明通津草堂本為底本(原本小字校注除個别采用并注明外,其他一律删去),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鉛印校點本為對校本。

    參校本有宋乾道三年原刻,元、明兩朝先後補刻三十卷本《論衡》,簡稱“遞修本”。

    明初坊刻十五卷本《新刊王充論衡》,簡稱“十五卷本”。

    崇文書局刻三十卷本《論衡》,因有章钰過錄楊守敬校宋刊本校語,故簡稱“章錄楊校宋本”。

    明天啟六年劉光鬥刻三十卷本《論衡》,因有倫明用紅筆轉錄楊守敬校宋刊本校語和用藍筆轉錄日本人澀江全善校日藏宋刊本校語,前者簡稱“倫明錄楊校宋本”,後者簡稱“倫明錄澀江校宋本”。

    另外,還旁校了有關類書和古籍,都一一在注釋中注明。

    同時,也采用了内校本書的辦法。

    《論衡》85篇,通津草堂本分為30卷。

    每卷前、後均标明卷次,而每卷前還列有本卷篇目,今一并删除。

    但在目錄中仍按通津草堂本列出卷次,以便讀者了解其分卷情況。

    又,通津草堂本前還有韓性書序,後附有宋慶曆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楊文昌題序,今亦略去。

     我們的工作主要是校勘、标點、分段、題解、注釋和譯文。

    為了注譯方便,對有些舊本段落作了分解。

    在注譯過程中,我們充分吸收了黃晖《論衡校釋》、劉盼遂《論衡集解》、吳檢齋《論衡校釋》、蔣祖怡《論衡選》、北大曆史系《論衡注釋》、北京人民版《論衡選注》等書的研究成果。

    凡借鑒和采用前人研究成果之處,均未一一注明出處,僅因篇幅所限,非敢掠美。

    第一至第四十二篇,由方家常注譯,袁華忠注譯第四十三至第八十五篇,并負責收集整理書後附錄。

     對于《論衡》的研究還大有文章可做,我們的注譯不過是給初學者提供一個讀懂原文的方便,給研究者提供一些基本資料而已。

    限于水平,書中難免有謬誤之處,懇切希望得到專家們和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

     袁華忠  一九九一年六月于貴陽出版 說明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文明曆史,産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

    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這些寶貴的精神财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

    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然而,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化典籍,由于時代的變異,語言的古奧,現代社會的多數人已難識其廬真面目。

    為了繼承我國優秀文化遺産,我們在全國學術界著名專家的支持下,出版了這套中國曆代名著全譯叢書。

     這套叢書本着推陳出新、彙聚英華、弘揚傳統、振興華夏之宗旨,化艱深為淺顯,熔譯注于一爐,既能使廣大讀者了解我國古代各名著的全貌,又有利于中外文化之交流。

    叢書精選我國曆代經史子集四部名著50種(有個别數種合為一書),以全注全譯形式整理出版。

    在書目的取舍上,我們首先重點選取我國古代哲學、曆史、地理、文學、科技各領域具有典型意義的不朽巨著,又兼及曆史上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著名選本;既考慮到所選書目為廣大讀者應該了解并使之世代流傳下去,又顧及各書是否能全部譯成現代漢語的實際情況。

    根據上述原則,我們對經部、子部之書選取較多;史部則重點選取具有權威性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而對二十四史暫付阙如;在集部着眼于一些有代表性的總集或選集,對曆代文人的衆多别集暫隻譯一種作為嘗試。

     這套叢書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廣大讀者為對象,不僅從前言到注釋及譯文均吸收了曆代學者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而且均附有業已精校的原文,在強調通俗性的同時,也重視學術性與資料性,可以說是我國古籍整理事業的一種新的嘗試。

     我們相信,這套叢書的問世,對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全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振奮精神去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将起到應有的作用。

     貴州人民出版社文史編輯室199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