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經元、明兩代不斷修補,是今存最早刊印的全本。

    另有《新刊王充論衡》十五卷本八冊(舊稱“元小字本”),是明朝初年坊間據宋乾道三年本刻印的,這兩種刻本均未流行于世。

    流行較廣的是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吳郡蘇獻可刻印的“通津草堂”本《論衡》(《累害篇》缺一頁四百字)。

    以後的版本很多,都是根據這個本子刻印的,隻是有些刻本據宋本補足了缺頁。

    關于《論衡》的版本卷帙情況,參閱本書附編三《<論衡>版本卷帙著錄》便可以有較為詳細的了解。

     曆代對王充及其《論衡》的評價,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或毀譽參半。

     如謝夷吾稱王充的天才,“雖前世孟轲、孫卿,近漢楊雄、司馬遷,不能過也。

    ”把王充擡得夠高的了。

    抱樸子則認為,“若所著文,時有小疵,猶鄧林之枯枝,若滄海之流芥,未易貶也已。

    ”而蔡邕、王朗則視“論衡”為“異書”,不肯輕易示人。

    劉熙載對王充大加贊頌,說“王充《論衡》獨抒己見,思力絕人。

    ”章太炎也盛稱此書,謂其“正虛妄,審向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擿,不避上聖,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于今亦鮮有能逮之者也。

    ”孫人和則稱贊“其遠知卓識,精深博雅,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張九如則認為“《論衡》用客觀的眼光,批評史事,鞭辟入裡,實為中國有數之作品,惟嫌其中多瑣碎處。

    ”貶之者如高似孫則雲“而其文詳,詳則禮義莫能覈;而辭精莫能肅而括,幾于蕪且雜”,不過是一本“談助”之書。

    呂南公在《題王充<論衡>後》則說:“夫飾小辯以驚俗,充之二十萬言既自不足多道,邕則以欲獨傳為過人之功,何謬如之?”黃震則認為《論衡》“凡皆發于一念之怨憤,故不自知其輕重失平如此。

    ”胡應麟則指責王充“特其偏愎自是,放言不倫,稍不留心,上聖大賢,鹹在诃斥。

    至于《問孔》、《刺孟》等篇,而辟邪之功,不足以贖其橫議之罪矣。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則認為“其言多激,《刺孟》、《問孔》二篇,至于奮其筆端,以與聖賢相軋,可謂誖矣”,同時又指出,“儒者頗病其蕪雜,然終不能廢”,“所以攻之者衆,而好之者終不絕”。

    乾隆皇帝讀了《論衡》之後,認為它“背經離道”,“非聖無法”,但又“喜其識博而言辯,”認為可以“效其博辯,取其轶才”。

    而譚宗浚則指出《論衡》有“論人之失”、“論事之失”、“論理之失”和“論物之失”。

    直到近幾十年,才對王充的《論衡》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和系統的研究,盡管在對《論衡》的研究中還有不少分岐,有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讨,但這部著作正日漸顯現出其思想異彩則是确定無疑的。

     王充學識淵博,通曉百家學說,他所著的《論衡》内容豐富博雜,“上自黃、唐,下臻秦、漢而來”,“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

    王充認為他的著作“折衷以聖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鑒之開”,這大概就是他将書取名《論衡》的原因。

    他自己解釋說:“《論衡》,論之平也。

    ”又說:“《論衡》者,所以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也。

    ”《論衡》的題名,标明王充要對往古與當時的一切思潮、學說加以衡量,評其是非真僞,定其輕重,攻擊虛妄之說。

    凡他認為是虛妄的,無一不加以抨擊。

    他對被神化了的儒學、有意志的天、目的論、道教神仙方術和種類繁多的世俗迷信進行了批判。

    批判的中心是從董仲舒到谶緯與《白虎通義》的神學體系,一切迷信,諸如符瑞、災異、風水、蔔筮、祭祀、厭勝、祈禳、解除、求雨、雷刑等等,無一能逃過他筆鋒的掃蕩。

     現存《論衡》85篇。

    若大體進行歸類,其基本内容有如下方面:一、從不同的角度論述性命問題的,有14篇文章。

    其中,《物勢篇》是性命說所依據的理論;《本性篇》與《率性篇》主要說性;《初禀篇》、《無形篇》、《偶會篇》、《命祿篇》、《氣壽篇》、《命義篇》、《逢遇篇》、《累害篇》、《幸偶篇》、《吉驗篇》主要說命;《骨相篇》說性和命在骨體上的表征。

     二、論述天人關系的,有21篇文章。

    其中,《自然篇》是天人關系說所依據的理論,表述了王充的自然主義天道觀。

    《寒溫篇》、《譴告篇》、《變動篇》、《招緻篇》(佚文)、《感類篇》是評論當時儒家陰陽災異、天人感應諸說違背了天道自然之義;《明雩篇》、《順鼓篇》、《亂龍篇》、《遭虎篇》、《商蟲篇》是論述當時的災異變動的;《治期篇》、《齊世篇》、《講瑞篇》、《指瑞篇》、《是應篇》、《宣漢篇》、《恢國篇》、《驗符篇》、《須頌篇》、《佚文篇》是論述當時各種瑞應的。

     三、論人鬼關系及當時禁忌的,有16篇文章,全部貫穿了王充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