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禦寇第三十二

關燈
〔釋文〕以人名篇。

    或無「列」字。

    人特為食羹之貨,無多餘之赢,其為利也薄,其為權也輕,而猶若是。

     〔注〕權輕利薄,可無求于人。

     〔釋文〕為食音嗣。

    赢音盈。

    而況于萬乘之主乎? 〔疏〕特,獨也。

    赢,利也。

    夫賣漿之人,獨有羹食為貨,所盈之物,蓋亦不多。

    為利既薄,權亦非重,尚能敬己,競走獻漿,況在君王,權高利厚,奔馳尊貴,不亦宜乎? 〇「無」字舊敚。

    碧虛子校引江南李氏本、張君房本「多」上有「無」字。

    奚侗曰:「多餘」上敚「無」字。

    列子黃帝篇有「無」字,江南李氏本、張君房本竝作「無多餘之赢」。

    典案:下雲「其為利也薄」,正承「無多餘之赢」而言,當以有「無」字為是。

    疏「所盈之物,蓋亦不多」,是成本亦有「無」字。

     〔釋文〕萬乘繩證反。

    身勞于國而知盡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驚。

    」 〔疏〕夫君人者,位總萬機,威跨四海,故躬疲倦于邦國,心盡慮于世事,則思賢若渴,以代己勞,必将任我以物務,而驗我以功績。

    徇外喪内,逐僞忘真。

    驚之所由,具陳如是也。

     〔釋文〕而效如字。

    本又作「校」,古孝反。

     伯昏瞀人曰:「善哉觀乎! 〔疏〕汝能觀察己身,審知得喪,嘉其自覺,故歎善哉。

    女處已,人将保女矣!」 〔注〕苟不遺形,則所在見保。

    保者,聚守之謂也。

     〔疏〕保,守也。

    汝安處己身,不能忘我,猶顯形德,為物所歸,門人請益,聚守之矣。

     〇典案:「汝處已」,碧虛子校雲:江南李氏本作「己」,音紀。

    舊作「已」,非。

    案:疏「汝安處己身」,是成本字亦作「己」。

    此當以「女處已」絕句,列子黃帝篇襲用此文,亦作「汝處已」。

    江南李氏本非,今不從。

     〔釋文〕保女司馬雲:保,附也。

     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屦滿矣。

     〔疏〕無幾何,謂無多時也。

    俄頃之間,伯昏往禦寇之所,适見脫屦戶外,跣足升堂,請益者多矣。

     〔釋文〕無幾居豈反。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頤,立有間,不言而出。

     〔疏〕敦,豎也。

    以杖柱頤,聽其言說,倚立間久,忘言而歸也。

     〔釋文〕敦杖音頓。

    司馬雲:豎也。

    蹙之子六反。

    賓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乎門,曰:「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 〔疏〕賓者,謂通賓客人也。

    禦寇聞師久立,不言而歸,于是竦息慙惕,不暇納屦,跣足馳走,至門而(反)[及]。

    高人既來,庶蒙針艾,不嘗開發藥石,遺棄而還?誠心欽渴,有此固請也。

     〇典案:列子黃帝篇「跣」上有「徒」字,「曰」上有「問」字。

     〔釋文〕賓者本亦作「傧」,同。

    必刃反。

    謂通客之人。

    跣而先典反。

    暨乎其器反。

    發藥如字。

    司馬本作「廢」,雲:置也。

     〇典案:列子黃帝篇「發」作「廢」,與司馬本同。

    廢,置也。

    即用司馬注。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

     〔疏〕已,止也。

    我已于先固告汝,汝不能韬光晦迹,必為物所歸依。

    今果見汝門人滿室,吾昔語汝,諒非虛言。

    宜止所請,無勞辭費。

    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

     〔注〕任平而化,則無感無求,無感無求,乃不相保。

     〔疏〕顯迹于外,故為人保之;未能忘德,故不能無守也。

    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 〔注〕先物施惠,惠不因彼,豫出則異也。

     〔疏〕而,汝也。

    焉,何也。

    夫物我兩忘,亦何須物來感己?必有機來,感而後應,不勞預出異端,先物施惠。

     〇奚侗曰:列子黃帝篇作「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異也」,此捝「也感」二字。

    「而」讀為「汝」。

    之,是也。

    典案:奚說是也。

     〔釋文〕而焉于虔反。

    必且有感,搖而本才,又無謂也。

     〔注〕必将有感,則與本性動也。

     〔疏〕搖,動也。

    必固有感,迫而後起,率其本性,搖而應之,滅迹匿端,有何稱謂也? 〇奚侗曰:郭注曰「必将有感,則與本性動也」,則郭本「才」亦作「性」。

    典案:「本才」無義。

    列子黃帝篇「才」作「身」。

     〔釋文〕搖而本才一本「才」作「性」。

     〇典案:道藏注疏本、白文本竝作「性」,與釋文一本合。

    又無謂也動搖本才,以緻求者,又非道德之謂也。

    與汝遊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盡人毒也。

     〔注〕細巧入人為小言。

     〔疏〕共汝同遊,行解相類,唯事浮辯細巧之言佞媚于人,盡為鸩毒,讵能用道以告汝也! 〔釋文〕小言言不入道,故曰小言。

    人毒以其多患,故曰人毒。

    莫覺莫悟,何相孰也? 〔疏〕孰,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