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王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乎絕句。
一讀連下。
「不能自勝」為句。
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
重傷之人,無壽類矣。
」 〔疏〕情既不勝,強生抑挫,情欲已損,抑又乖心,故名重傷也。
如此之人,自然夭折,故不得與壽考者為侪類也。
〔釋文〕重傷直用反。
下同。
〇俞樾曰:「重傷」,猶再傷也。
不能自勝,則已傷矣,又強制之而不使縱,是再傷也。
故曰「此之謂重傷」。
呂氏春秋審為篇高誘注曰:重,讀複重之重。
是也。
釋文音直用反,非是。
魏牟,萬乘之公子也,其隐巖穴也,難為于布衣之士。
雖未至乎道,可謂有其意矣。
〔疏〕夫大國王孫,生而榮貴,遂能巖栖谷隐,身履艱辛,雖未階乎玄道,而有清高之志,足以激貪勵俗也。
〔釋文〕萬乘繩證反。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顔色甚憊,而弦歌于室。
〔疏〕陳、蔡之事,外篇已解。
既遭飢餒,營無火食,藜菜之羹,不加米糁,顔色衰憊,而歌樂自娛,達道聖人,不以為事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七十一引「室」下有「不辍」二字。
禦覽引書多删削而少增益,疑今本敚「不辍」二字。
〔釋文〕不火食元嘉本無「火」字。
不糁素感反。
甚憊皮拜反。
顔回擇菜。
〇奚侗曰:呂氏春秋慎人篇「擇菜」下有「于外」二字,當據補。
馬叙倫曰:風俗通義簾通篇載此事,「擇菜」下有「于戶外」三字。
典案:禦覽四百八十六引「擇」作「釋」。
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迹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
〇典案:禦覽四百八十六引「再」作「載」。
山木篇「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迹于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盜跖篇「子自謂才士聖人耶?則再逐于魯,削迹于衛,窮于齊,圍于陳、蔡」,漁父篇「丘再逐于魯,削迹于衛,伐樹于宋,圍于陳、蔡」,文義并與此同。
高山寺古鈔本「逐」上無「再」字,無「窮于商、周」句,「圍」作「窮」。
狩野直喜雲:鈔本與呂氏春秋慎人篇合。
漁父篇亦無「窮于商、周」四字。
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
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疏〕仕于魯而被放,遊于衛而削迹,講于宋樹下,而司馬桓魋欲殺夫子,憎其坐處,遂伐其樹。
故欲殺夫子,當無罪咎,淩藉之者,應無禁忌。
由、賜未達,故發斯言。
〔釋文〕伐樹于宋孔子之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伐其樹,孔子遂行。
藉藉,毀也。
又雲:陵藉也。
一雲:鑿也。
或雲:系也。
顔回無以應,入告孔子。
孔子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細人也。
召而來,吾語之。
」 子路、子貢入。
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 〔疏〕喟然,嗟歎貌。
由與賜,細碎之人也。
命召将來,告之善道。
如斯困苦,豈不窮乎? 〔釋文〕喟去愧反,又苦怪反。
語之魚據反。
窮通篇亦作「大寒既至」。
典案:俞、馬校是也。
淮南子俶真篇「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呂氏春秋功名篇「大寒既至」,與此文義亦正同,是其塙證矣。
之隘音厄,又于懈反。
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幹而舞。
〔疏〕削然,取琴聲也。
扢然,奮勇貌也。
既師資領悟,彼此歡娛也。
〔釋文〕削然如字。
李雲:反琴聲。
亦作「梢」,音消。
扢許訖反,又巨乙反,魚乙反。
李雲:奮舞貌。
司馬雲:喜貌。
〇馬叙倫曰:書鈔百二十一、禦覽三百五十一引作「仡」。
王念孫曰:「扢」與「仡」通。
說文曰:仡,勇壯也。
執幹幹,楯也。
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
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疏〕夫陰陽天地有四序寒溫,人處其中,何能無窮通否泰耶?故得道之人,處窮通而常樂,譬之風雨,何足介懷乎! 〔釋文〕亦樂音洛。
下同。
〇俞樾曰:「德」當作「得」。
呂覽慎人篇作「道得于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疑此文「窮通」下,亦當有「一也」二字,而今奪之。
〇典案:俞先生謂「德」當作「得」,是也。
高山寺古鈔本正作「得」。
故許由娛于颍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疏〕共伯,名和,周王之孫也。
懷道抱德,食封于共。
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知共伯賢,請立為王,共伯不聽,辭不獲免,遂即王位。
一十四年,天下大旱,舍屋生火,蔔曰:厲王為祟。
遂廢共伯而立宣王。
共伯退歸,還食本邑,立之不喜,廢之不怨,逍遙于丘首之山。
丘首山今在河内。
颍陽,地名,在襄陽,未為定地名也。
故許由娛樂于颍水,共伯得志于首山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得」下有「志」字。
馬叙倫曰:困學紀聞十引「得」下有「之」字,「乎」作「于」。
典案:呂氏春秋慎人篇「共伯得乎共首」,高誘注:不知出何書也。
誘注呂氏春秋必己篇雲:莊子名周,宋之蒙人也,輕天下,細萬物,其術尚虛無,著書五十二篇,名之曰莊子。
與漢書藝文志正合。
而于此獨雲「不知出何書」,疑其所見五十二篇本莊子無今本讓王篇也。
〔釋文〕虞于颍陽廣雅雲:虞,安也。
安于颍陽。
一本作「娛」。
娛,樂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作「虞」,狩野直喜雲:宋本以下「虞」作「娛」,釋文出「虞于颍陽」,注雲:一本作「娛」。
鈔本作「虞」,與釋文所據本合。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字亦作「虞」。
「虞」、「娛」古通用。
共伯音恭。
下同。
得乎共首司馬雲:共伯名和,脩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
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不聽,即幹王位。
十四年,大旱屋焚,蔔于太陽,兆曰:厲王為祟。
召公乃立宣王,共伯複歸于宗,逍遙得意共山之首。
共丘山,今在河内共縣西。
魯連子雲:共伯後歸于國,得意共山之首。
紀年雲:共伯和即幹王位。
孟康注漢
一讀連下。
「不能自勝」為句。
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
重傷之人,無壽類矣。
」 〔疏〕情既不勝,強生抑挫,情欲已損,抑又乖心,故名重傷也。
如此之人,自然夭折,故不得與壽考者為侪類也。
〔釋文〕重傷直用反。
下同。
〇俞樾曰:「重傷」,猶再傷也。
不能自勝,則已傷矣,又強制之而不使縱,是再傷也。
故曰「此之謂重傷」。
呂氏春秋審為篇高誘注曰:重,讀複重之重。
是也。
釋文音直用反,非是。
魏牟,萬乘之公子也,其隐巖穴也,難為于布衣之士。
雖未至乎道,可謂有其意矣。
〔疏〕夫大國王孫,生而榮貴,遂能巖栖谷隐,身履艱辛,雖未階乎玄道,而有清高之志,足以激貪勵俗也。
〔釋文〕萬乘繩證反。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顔色甚憊,而弦歌于室。
〔疏〕陳、蔡之事,外篇已解。
既遭飢餒,營無火食,藜菜之羹,不加米糁,顔色衰憊,而歌樂自娛,達道聖人,不以為事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七十一引「室」下有「不辍」二字。
禦覽引書多删削而少增益,疑今本敚「不辍」二字。
〔釋文〕不火食元嘉本無「火」字。
不糁素感反。
甚憊皮拜反。
顔回擇菜。
〇奚侗曰:呂氏春秋慎人篇「擇菜」下有「于外」二字,當據補。
馬叙倫曰:風俗通義簾通篇載此事,「擇菜」下有「于戶外」三字。
典案:禦覽四百八十六引「擇」作「釋」。
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迹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
〇典案:禦覽四百八十六引「再」作「載」。
山木篇「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迹于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盜跖篇「子自謂才士聖人耶?則再逐于魯,削迹于衛,窮于齊,圍于陳、蔡」,漁父篇「丘再逐于魯,削迹于衛,伐樹于宋,圍于陳、蔡」,文義并與此同。
高山寺古鈔本「逐」上無「再」字,無「窮于商、周」句,「圍」作「窮」。
狩野直喜雲:鈔本與呂氏春秋慎人篇合。
漁父篇亦無「窮于商、周」四字。
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
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疏〕仕于魯而被放,遊于衛而削迹,講于宋樹下,而司馬桓魋欲殺夫子,憎其坐處,遂伐其樹。
故欲殺夫子,當無罪咎,淩藉之者,應無禁忌。
由、賜未達,故發斯言。
〔釋文〕伐樹于宋孔子之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伐其樹,孔子遂行。
藉藉,毀也。
又雲:陵藉也。
一雲:鑿也。
或雲:系也。
顔回無以應,入告孔子。
孔子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細人也。
召而來,吾語之。
」 子路、子貢入。
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 〔疏〕喟然,嗟歎貌。
由與賜,細碎之人也。
命召将來,告之善道。
如斯困苦,豈不窮乎? 〔釋文〕喟去愧反,又苦怪反。
語之魚據反。
窮通篇亦作「大寒既至」。
典案:俞、馬校是也。
淮南子俶真篇「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呂氏春秋功名篇「大寒既至」,與此文義亦正同,是其塙證矣。
之隘音厄,又于懈反。
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幹而舞。
〔疏〕削然,取琴聲也。
扢然,奮勇貌也。
既師資領悟,彼此歡娛也。
〔釋文〕削然如字。
李雲:反琴聲。
亦作「梢」,音消。
扢許訖反,又巨乙反,魚乙反。
李雲:奮舞貌。
司馬雲:喜貌。
〇馬叙倫曰:書鈔百二十一、禦覽三百五十一引作「仡」。
王念孫曰:「扢」與「仡」通。
說文曰:仡,勇壯也。
執幹幹,楯也。
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
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疏〕夫陰陽天地有四序寒溫,人處其中,何能無窮通否泰耶?故得道之人,處窮通而常樂,譬之風雨,何足介懷乎! 〔釋文〕亦樂音洛。
下同。
〇俞樾曰:「德」當作「得」。
呂覽慎人篇作「道得于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疑此文「窮通」下,亦當有「一也」二字,而今奪之。
〇典案:俞先生謂「德」當作「得」,是也。
高山寺古鈔本正作「得」。
故許由娛于颍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疏〕共伯,名和,周王之孫也。
懷道抱德,食封于共。
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知共伯賢,請立為王,共伯不聽,辭不獲免,遂即王位。
一十四年,天下大旱,舍屋生火,蔔曰:厲王為祟。
遂廢共伯而立宣王。
共伯退歸,還食本邑,立之不喜,廢之不怨,逍遙于丘首之山。
丘首山今在河内。
颍陽,地名,在襄陽,未為定地名也。
故許由娛樂于颍水,共伯得志于首山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得」下有「志」字。
馬叙倫曰:困學紀聞十引「得」下有「之」字,「乎」作「于」。
典案:呂氏春秋慎人篇「共伯得乎共首」,高誘注:不知出何書也。
誘注呂氏春秋必己篇雲:莊子名周,宋之蒙人也,輕天下,細萬物,其術尚虛無,著書五十二篇,名之曰莊子。
與漢書藝文志正合。
而于此獨雲「不知出何書」,疑其所見五十二篇本莊子無今本讓王篇也。
〔釋文〕虞于颍陽廣雅雲:虞,安也。
安于颍陽。
一本作「娛」。
娛,樂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作「虞」,狩野直喜雲:宋本以下「虞」作「娛」,釋文出「虞于颍陽」,注雲:一本作「娛」。
鈔本作「虞」,與釋文所據本合。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字亦作「虞」。
「虞」、「娛」古通用。
共伯音恭。
下同。
得乎共首司馬雲:共伯名和,脩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
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不聽,即幹王位。
十四年,大旱屋焚,蔔于太陽,兆曰:厲王為祟。
召公乃立宣王,共伯複歸于宗,逍遙得意共山之首。
共丘山,今在河内共縣西。
魯連子雲:共伯後歸于國,得意共山之首。
紀年雲:共伯和即幹王位。
孟康注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