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王第二十八

關燈
三旌,三公也。

    亦有作「珪」字者,謂三卿皆執珪,故謂三卿為珪也。

     〇俞樾曰:「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句,此昭王自與司馬子綦言,當稱「子」,不當稱「子綦」,「綦」字衍文。

     〇典案:禦覽八百二十八引無「綦」字,可證俞說。

    道藏本作「子其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義亦可通。

    各本之「綦」或即為「其」字,涉上「王謂司馬子綦」而誤也。

     〔釋文〕從者才用反。

    強之其丈反。

    見之賢遍反。

    下同。

    之知音智。

    入郢以井反。

    毀約如字。

    徐于妙反。

    而見如字。

    亦賢遍反。

    為我于僞反。

    三旌三公位也。

    司馬本作「三珪」,雲:謂諸侯之三卿皆執珪也。

     〇孫诒讓曰:司馬本是也。

    楚爵以執珪為最貴。

    楚辭大招曰「三圭重侯」,戰國策楚策昭陽說楚貴爵為上執珪,然則執珪有上中下之異欤?典案:類聚八十三、禦覽八百六引「旌」竝作「圭」,禦覽二百九十八、八百二十八引作「珪」,三百四十引作「旌」,與今本合。

    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也;萬锺之祿,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

    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當,願複反吾屠羊之肆。

    」遂不受也。

    」,并下「曳縰」同。

    三蒼解诂作「躧」,雲:蹑也。

    聲類或作「屣」。

    韋昭蘇寄反。

    通俗文雲:履不着跟曰屣。

    司馬本作「踐」。

    李雲:縰履,謂履無跟也。

    王雲:體之能蹑舉而曳之也。

    「履」,或作「屦」。

    杖藜以藜為杖也。

    司馬本作「扶杖也」。

    應門自對門也。

    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财謂之貧。

     〇典案:意林、類聚三十五、禦覽四百八十五引「謂之」作「之謂」。

    高山寺古鈔本同。

    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〇典案:「學」下當有「道」字。

    禦覽四百八十五引正作「學道不能行之謂病」。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是其證也。

    今憲貧也,非病也。

    」子貢逡巡而有愧色。

     〔疏〕嘻,笑聲也。

    逡巡,卻退貌也。

    以儉系奢,故懷慙愧之色。

     〇典案:「而」下當有「退」字。

    藝文類聚三十五、意林及禦覽四百八十五竝作「逡巡而退」,是其證。

     〔釋文〕嘻許其反。

    逡巡七旬反。

     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

    」 〔疏〕慝,奸惡也。

    飾,莊嚴也。

    夫趨世候時,希望富貴,周旋親比,以結朋黨,自求名譽,學以為人,多覓束脩,教以為己,托仁義以為奸慝,飾車馬以衒矜誇,君子恥之,不忍為之也。

     〔釋文〕希世而行司馬雲:希,望也。

    所行常顧世譽而動,故曰希世而行。

    比周毗志反。

    為人于僞反。

    下「為己」同。

    教以為己學當為己,教當為人,今反不然也。

    仁義之慝吐得反,惡也。

    司馬雲:謂依托仁義為奸惡。

    ,韻葉宮商,察其詞理,雅符天地,聲氣清虛,又諧金石,風調高素,超絕人倫,故不與天子為臣,不與諸侯為友也。

    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緻道者忘心矣。

     〔疏〕夫君子賢人,不以形挫志;攝衛之士,不以利傷生;得道之人,忘心知之術也。

    」,鬻也。

    「饘」、「飦」一字,故或作「饘」。

    「粥」為「鬻」省。

    粥之六反,又音育。

    自樂音洛。

    愀七小反.徐在九反,又七了、子了二反,又資酉反。

    李音秋,又七遙反。

    一本作「欣」。

    行修下孟反。

    不怍在洛反。

    爾雅雲:慙也。

    又音昨。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疏〕瞻子,魏之賢人也。

    魏公子名牟,封中山,故曰中山公子牟也。

    公子有嘉遁之情,而無高蹈之德,故身在江海上而隐遁,心思魏阙下之榮華,既見賢人,借問其術也。

     〇典案:「奈何」上當有「為之」二字。

    淮南子道應篇「身處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為之奈何」。

    語亦見呂氏春秋審為篇、文子下德篇。

     〔釋文〕公子牟司馬雲:魏之公子,封中山,名牟。

    瞻子賢人也。

    淮南作「詹」。

     〇馬叙倫曰:呂氏春秋審為篇、淮南子道應訓有此文,「瞻」皆作「詹」。

    呂氏春秋執一篇「楚王問為國于詹子」,淮南诠言訓「詹何曰:『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韓非解老篇「詹何坐,弟子侍」,淮南子說山訓「詹公之釣,千歲之鯉不能避」,覽冥訓「故蒲且子之連鳥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骛魚于大淵之中,此皆得清凈之道,太浩之和也」,原道訓「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罔罟争得也」,呂氏春秋重言篇「故聖人聽于無聲,視于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

    詳諸文紀詹何事,蓋道家之流,與此文義合。

    瞻子即詹何也。

    魏阙淮南作「騩」,司馬本同,雲:騩,讀曰魏。

    象魏觀阙,人君門也。

    言心存榮貴。

    許慎雲:天子兩觀也。

    瞻子曰:「重生。

    重生則利輕。

    」 〔疏〕重于生道,則輕于榮利。

    榮利既輕,則不思魏阙。

     〇馬叙倫曰:「利輕」,呂氏春秋審為篇、淮南道應訓并作「輕利」,當從之。

    疏曰「重于生道,則輕于榮利」,是成本亦作「輕利」。

     〔釋文〕重生李雲:重存生之道者,則名利輕,輕則易絕矣。

    此人身居江海,心貪榮利,故以此戒之。

    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

    」 〔疏〕雖知重于生道,未能勝于情欲。

     〔釋文〕能勝音升。

    下同。

    瞻子曰:「不能自勝則從,神無惡乎? 〔疏〕若不勝于情欲,則宜從順心神,亦不勞妄生嫌惡也。

     〇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乎」作「也」。

    馬叙倫曰:此是公子牟辭。

    「乎」絕句。

     〔釋文〕不能自勝則從絕句。

    一讀至「神」字絕句。

     〇俞樾曰:釋文曰:「不能自勝則從」絕句。

    此讀是也。

    又曰:一讀至「神」字絕句。

    則失之。

    呂氏春秋審為篇亦載此事,作「不能自勝則縱之,神無惡乎」。

    文子下德篇、淮南子道應篇并疊「從之」二字,作「從之從之」,則「從神」之不當連讀明矣。

    又案:「從」,呂氏春秋作「縱」,則當讀子用反,而釋文無音,亦失之。

    無惡如字,又烏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