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第二十七

關燈
〔釋文〕以義名篇。

     寓言十九。

     〔注〕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

     〔疏〕寓,寄也。

    世人愚迷,妄為猜忌,聞道己說,則起嫌疑,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信九矣。

    故鴻蒙、雲将、肩吾、連叔之類,皆寓言耳。

     〔釋文〕寓言十九寓,寄也。

    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

    重言十七。

     〔注〕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疏〕重言,長老鄉闾尊重者也。

    老人之言,猶十信其七也。

     〔釋文〕重言謂為人所重者之言也。

    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注〕夫巵,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

    況之于言,因物随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

    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

     〔疏〕巵,酒器也。

    日出,猶日新也。

    天倪,自然之分也。

    和,合也。

    夫巵滿則傾,巵空則仰,空滿任物,傾仰随人。

    無心之言,即巵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系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

    又解:巵,支也。

    支離其言,言無的當,故謂之巵言耳。

     〔釋文〕卮言字又作「巵」,音支。

    字略雲:巵,圓酒器也。

    李起宜反。

    王雲:夫巵器,滿即傾,空則仰,随物而變,非執一守故者也。

    施之于言,而随人從變,己無常主者也。

    司馬雲:謂支離無首尾言也。

    天倪音宜,徐音詣。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

     〔注〕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

    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者也。

     〔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他人十言九信者,為假托外人論說之也。

     〇典案:疏「他」字舊作「也」,「所以寄之也」不詞。

    上文注「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也」,疏「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信九矣」,釋文「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并言「他人」,此「也」字必為「他」字之壞。

    古書固有以「也」為「他」者,成疏則未見其例,今據上注、疏改。

    餘校此書之例,無本可依者不改字,故特詳辯之。

     〔釋文〕藉郭雲:藉,借也。

    李雲:因也。

    親父不為其子媒。

    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注〕父之譽子,誠多不信,然時有信者,辄以常嫌見疑,故借外論也。

     〔疏〕媒,媾合也。

    父談其子,人多不信,别人譽之,信者多矣。

     〔釋文〕譽之音餘。

    注同。

    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注〕己雖信,而懷常疑者猶不受,寄之彼人則信之,人之聽有斯累也。

     〔疏〕吾,父也。

    非父談子不實,而聽者妄起嫌疑,緻不信之過也。

    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 〔注〕互相非也。

     〔疏〕夫俗人颠倒,妄為臧否,與己同見,則應而為是,與己不同,則反而非之。

    同于己為是之,異于己為非之。

     〔注〕三異同處,而二異訟其所取,是必于不訟者俱異耳,而獨信其所是,非借外如何? 〔疏〕夫迷執同異,妄見是非。

    同異既空,是非滅矣。

    以年老居先,亦無本末之智,故待以耆宿之禮,非關道德可先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年耆」作「來者」。

    楊守敬曰:按注「無以待人」,則作「來者」是。

    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

     〔注〕直是陳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為安故而習常也。

     〔疏〕無禮義以先人,無人倫之道也,直是陳久之人,故重之耳。

    世俗無識,一至于斯。

    有然不然?以此推窮,然可自息。

    斯複解前有自而然可義也。

     〔釋文〕惡乎音烏。

    下同。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注〕各自然,各自可。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注〕統而言之,則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而至也。

     〔疏〕夫俗中之物,倒置之徒,于無然而固然,于不可而執可也。

    非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注〕夫唯言随物制,而任其天然之分者,能無夭落。

     〔疏〕自非随日新之變,達天然之理者,誰能證長生久視之道乎?言得之者之至也。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

     〔注〕雖變化相代,原其氣則一。

     〔疏〕禅,代也。

    夫物雲雲,禀之造化,受氣一種,而形質不同,運運遷流,而更相代謝。

     〔釋文〕皆種章勇反。

    始卒若環。

     〔注〕于今為始者,于昨已複為卒也。

     〔疏〕物之遷貿,譬彼循環,死去生來,終而複始。

    此出禅代之狀也。

    莫得其倫。

     〔注〕理自爾,故莫得。

     〇典案:淮南子精神篇「淪于不測,入于無間,以不同形相嬗也,終始若環,莫得其倫」,即襲用莊子此文,高注:嬗,轉也。

    萬物之形不同道以相轉生也。

    最得其誼。

     〔疏〕倫,理也。

    尋索變化之道,竟無理之可緻也。

    是謂天均。

    天均者,天倪也。

     〔注〕夫均齊者豈妄哉?皆天然之分。

     〔疏〕均,齊也。

    此總結以前一章之(是)[義],謂天然齊等之道,即(以)[此]齊均之道,亦名自然之分也。

    !是以去年之是,于今非矣。

    故知今年之是,還是去歲之非;今歲之非,即是來年之是。

    故容成氏曰「除日無歲」也。

    并從吾得聲,古字通叚。

    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