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第二十六

關燈
〕人間世道,夷險不常,自非懷豁虛通,未可以治亂,若矜名飾行,去之遠矣。

     儒以詩、禮發冢。

    大儒胪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 〔疏〕大儒,碩儒,謂大博士。

    從上傳語告下曰胪,胪,傳也。

    東方作,謂天曙日光起。

    儒弟子發冢為盜,恐天時曙,故催告之,問其如何将事。

     〔釋文〕胪力于反。

    一音盧。

    蘇林注漢書雲:上傳語告下曰胪,胪,猶行也。

    傳治戀反,又丈專反。

    向雲:從上語下曰胪傳。

    一音張戀反,遽也。

    東方作矣司馬雲:謂日出也。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疏〕小儒,弟子也。

    死人裙衣,猶未解脫,扪其口中,知其有寶珠。

     〔釋文〕襦而朱反。

    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于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 〔疏〕此是逸詩,久遭删削。

    凡貴人葬者,口多含珠,故誦青青之詩刺之。

     〇典案:禦覽八百三引「何」下有「用」字。

    文選潘安仁笙賦「歌曰:『棗下纂纂,朱實離離,宛其落矣,化為枯枝。

    人生不能行樂,死何以虛謚為』」,其命意、遣辭、用韻,皆與此文相近,「死何用含珠為」,正與「死何以虛謚為」相合,則有「用」字為是。

     〔釋文〕青青之麥司馬雲:此逸詩,刺死人也。

    陵陂彼宜反。

     〇典案:類聚八十四、禦覽八百三引并作「生陵之陂」,八百三十六引「陂」作「坂」。

    布施始豉反。

     〇典案:禦覽八百三引「施」作「德」。

    接其鬓,壓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别其頰,無傷口中珠。

    」 〔注〕詩、禮者,先王之陳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為奸,則迹不足恃也。

     〔疏〕接,撮也。

    擪,按也。

    顪,口也。

    控,打也。

    撮其鬓,按其口,鐵錐打,仍恐損珠,故安徐分别之。

    是以田恒資仁義以竊齊。

    儒生誦詩、禮以發冢。

    由是觀之,聖迹不足賴。

     〇典案:「儒以金椎控其頤」與「徐别其類」一例,「儒」當為「徐」,涉上「大儒」、「小儒」而誤也。

    禦覽七百六十三引正作「徐」,是其證也。

     〔釋文〕壓本亦作「擪」,同。

    乃協反。

    郭于琰反,又敕頰反。

    字林雲:擪,一指按也。

     〇典案:「壓」字義不可通。

    疏「擪,按也」,是成本作「擪」,與釋文一本合。

    道藏本、高山寺本字亦并作「擪」。

    其顪本亦作「哕」,許穢反。

    司馬雲:頤下毛也。

    金椎直追反。

     〇王念孫曰:「儒以金椎控其頤」,藝文類聚寶玉部引此「儒」作「而」,是也。

    「而」,汝也。

    自「未解裙襦」以下,皆小儒答大儒之詞,言汝以金椎控其頤,徐别其頰,無傷其口中之珠也。

    「而」、「儒」聲相近,上文又多「儒」字,故「而」誤作「儒」。

    控苦江反。

    徐别彼列反。

    族姓是誰。

    怪其異常,故發斯問。

    老萊子曰:「是丘也。

    召而來。

    」 〔疏〕魯人孔丘,汝宜喚取。

    可進。

     〔疏〕蹙然,驚恐貌。

    謂仲尼所學聖迹業行,可得脩進,為世用可不? 〔釋文〕蹙然子六反。

    業可得進乎問可行仁義于世乎。

    令老力成反。

    也。

     〔疏〕夫上智下愚,其性難改,中庸之人,易為進退。

    故聞堯之美,相引慕以利名,聞桀之惡,則結之以隐匿。

     〔釋文〕相結以隐郭雲:隐,括也。

    李雲:隐,病患也。

    雖相引以名聲,是相結以病患。

     〇俞樾曰:李雲,隐,病患也。

    然病患非所以相結。

    郭注曰,隐,括。

    進之謂也。

    然隐括所以正曲木,亦非所以相結也。

    「隐」當訓為私。

    呂氏春秋圜道篇「分定則下不相隐」,高注曰:隐,私也。

    文選赭白馬賦「恩隐周渥」,李善引國語注曰:隐,私也。

    「相結以隐」,謂相結以恩私。

    舊說皆非。

    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

     〔注〕閉者,閉塞。

     〔疏〕贊譽堯之善道,非毀桀之惡迹,以此奔馳,失性多矣。

    故不如善惡兩忘,閉塞毀譽,則物性全矣。

     〔釋文〕譽堯音餘。

    而閉一本文、注并作「門」。

    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

     〔注〕順之則全,靜之則正。

     〔疏〕夫反于物性,無不傷損,擾動心靈,皆非正法。

     〔釋文〕反無非傷也反,逆于理。

    動無非邪也似嗟反。

    動矜于是也。

    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注〕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疏〕躊躇,從容,聖人無心,應機而動,興起事業,恒自從容,不逆物情,故其功每就。

     〔釋文〕聖人躊音疇。

    躇直居反。

    以興事以每成功每者,每有成功也。

    躊躇者,從容也。

    從容興事,雖有成功,聖人不存,猶緻弊迹,流毒百世。

    況動矜善行,而載之不已哉?不遠于萬反。

    柰何哉,其載焉終矜爾!」 〔注〕矜不可載,故遺而弗有也。

     〔疏〕柰何,猶如何也。

    如何執仁義之迹,擾撓物心,運載矜莊,終身不替。

    此是老萊诋诃夫子之詞也。

     〇典案:唐寫本無「終」字。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闚阿門。

     〔疏〕宋國君,谥曰元,即宋元君也。

    阿。

    曲也,謂阿旁曲室之門。

     〇典案:唐寫本有注雲:阿,倚也。

    類聚九十六引「夢」下有「有」字。

    文選江賦注、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