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覽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闚」并作「窺」。
〔釋文〕宋元君李雲:元公也。
案:元公名佐,平公之子。
阿門司馬雲:阿,屋曲檐也。
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餘且得予。
」 〔疏〕自,從也。
宰路,江畔淵名。
姓餘,名且,捕魚之人也。
〇典案:文選江賦注引「宰路之淵」作「罕露之泉」。
禦覽九百三十一引「路」亦作「露」,三百九十九引無「路」字。
〔釋文〕宰路李雲:淵名,龜所居。
予為如字,又于僞反。
〇典案:下「予」字疑衍。
文選江賦注引無。
使河所吏反。
漁者音魚。
餘音預。
且子餘反。
姓餘,名且也。
〇俞樾曰:史記龜筴傳作「豫且」。
〇典案:文選江賦注、類聚七十九、九十六,禦覽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亦并作「豫且」。
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
」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
」君曰:「令餘且會朝。
」 〔疏〕命,召也。
召令赴朝,問其所得。
〇典案:「使人占之」,文選江賦注、類聚九十六、禦覽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并作「如占夢者占之」。
三百九十九引「曰:『此神龜也』」作「占夢者曰:『此神龜也。
』」 〔釋文〕覺古孝反。
令力成反。
會朝直遙反。
下同。
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疏〕算計前後鑽之,凡經七十二,算計吉兇,曾不失中。
〇典案:禦覽九百三十一引「餘且」作「漁者」,「漁何得」作「昔漁何得」。
案:「昔」借為「夕」,元君問餘且前夕漁何所得也。
疑今本「漁」上敚「昔」字。
「且之綱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唐寫本無「焉其」二字,「乃刳龜」下有「以蔔」二字,今本敚。
文選江賦注、類聚九十六、禦覽九百三十一引并作「乃刳龜以蔔之」,是其證。
淮南子說山篇高注雲「元王剝以蔔」,可為旁證。
又「七十二鑽」,唐寫本無「二」字,文選江賦注、禦覽三百九十九引同。
〔釋文〕刳口孤反。
鑽左端反,又左亂反。
〇郭慶藩曰: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雲:鑽,命蔔,以所蔔事而灼之。
遺筴初革反。
仲尼曰:「神龜能見夢于元君,而不能避餘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
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注〕神知之不足恃也如是。
夫唯靜然居其所能而不營于外者為全。
〔疏〕夫神智不足恃也。
是故至人之處世,忘形神智慮,與枯木同其不華,将死灰均其寂魄,任物冥于造化。
是以孔丘大聖,因而議之。
〇奚侗曰:藝文類聚夢部引無「龜」字,是。
「神」與「知」對文。
典案:唐寫本亦無「龜」字。
惟無「龜」字,則不知仲尼所言為何物。
淮南子說山篇「神龜能見夢元王,而不能自出漁者之籠」,即襲用此文,正作「神龜」,未可以唐寫本、藝文類聚引無「龜」字遽删之也。
〔釋文〕見夢賢遍反。
知能音智。
下及注同。
知有所困一本作「知有所不同」。
雖有至知,萬人謀之。
〔注〕不用其知,而用衆謀。
〔釋文〕至知音智。
下注皆同。
魚不畏網而畏鹈鹕。
〔注〕網無情,故得魚也。
〔疏〕網無情而得魚,谕聖人無心,故天下歸之。
〔釋文〕鹈徒兮反。
鹕鹈鹕,水鳥也,一名淘河。
〇典案:唐寫本作「胡」。
去小知而大知明。
〔注〕小知自私,大知任物也。
〔疏〕小知取舍于心,大知無分别。
遣閑奪之情,故無分别,則大知光明也。
〇典案:唐寫本「知」并作「智」,無「而」字。
〔釋文〕去小起呂反。
下注同。
去善而自善矣。
〔注〕去善則善無所慕。
善無所慕,則善者不矯而自善也。
〔疏〕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故前文雲「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又老經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〇典案:唐寫本作「去而善而善矣」。
〔釋文〕不矯居表反。
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
」 〔注〕汎然無習而自能者,非跂而學彼也。
〔疏〕夫嬰兒之性,其不假師匠,年漸長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學之,與父母同處,率其本性,自然能言。
是知世間萬物,非由運知學而成之也。
〔釋文〕石師石者,匠名也。
謂無人為師匠教之者也。
一本作「所師」,又作「碩師」。
〇典案:唐寫本「石」作「碩」,與釋文一本合。
老子雲:「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與骈拇篇「意,仁義其非仁人情乎」辭例同。
典案:馬說是也。
唐寫本字正作「意」,是其塙證。
〔釋文〕之行下孟反。
注同。
任與音餘。
學小見,豈曰清通!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
〔注〕随時因物,乃平泯也。
〔疏〕狶韋,三皇已前帝号也。
以玄古之風,禦于今代,澆淳既章,誰能不波蕩而不失其性乎?斯由尊古卑今之弊也。
〇典案:唐寫本無「氏」字。
〔釋文〕狶虛豈反。
不波波,高下貌。
唯至人乃能遊于世而不僻。
〔注〕當時應務,所在
〔釋文〕宋元君李雲:元公也。
案:元公名佐,平公之子。
阿門司馬雲:阿,屋曲檐也。
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餘且得予。
」 〔疏〕自,從也。
宰路,江畔淵名。
姓餘,名且,捕魚之人也。
〇典案:文選江賦注引「宰路之淵」作「罕露之泉」。
禦覽九百三十一引「路」亦作「露」,三百九十九引無「路」字。
〔釋文〕宰路李雲:淵名,龜所居。
予為如字,又于僞反。
〇典案:下「予」字疑衍。
文選江賦注引無。
使河所吏反。
漁者音魚。
餘音預。
且子餘反。
姓餘,名且也。
〇俞樾曰:史記龜筴傳作「豫且」。
〇典案:文選江賦注、類聚七十九、九十六,禦覽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亦并作「豫且」。
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
」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
」君曰:「令餘且會朝。
」 〔疏〕命,召也。
召令赴朝,問其所得。
〇典案:「使人占之」,文選江賦注、類聚九十六、禦覽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并作「如占夢者占之」。
三百九十九引「曰:『此神龜也』」作「占夢者曰:『此神龜也。
』」 〔釋文〕覺古孝反。
令力成反。
會朝直遙反。
下同。
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疏〕算計前後鑽之,凡經七十二,算計吉兇,曾不失中。
〇典案:禦覽九百三十一引「餘且」作「漁者」,「漁何得」作「昔漁何得」。
案:「昔」借為「夕」,元君問餘且前夕漁何所得也。
疑今本「漁」上敚「昔」字。
「且之綱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唐寫本無「焉其」二字,「乃刳龜」下有「以蔔」二字,今本敚。
文選江賦注、類聚九十六、禦覽九百三十一引并作「乃刳龜以蔔之」,是其證。
淮南子說山篇高注雲「元王剝以蔔」,可為旁證。
又「七十二鑽」,唐寫本無「二」字,文選江賦注、禦覽三百九十九引同。
〔釋文〕刳口孤反。
鑽左端反,又左亂反。
〇郭慶藩曰: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雲:鑽,命蔔,以所蔔事而灼之。
遺筴初革反。
仲尼曰:「神龜能見夢于元君,而不能避餘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
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注〕神知之不足恃也如是。
夫唯靜然居其所能而不營于外者為全。
〔疏〕夫神智不足恃也。
是故至人之處世,忘形神智慮,與枯木同其不華,将死灰均其寂魄,任物冥于造化。
是以孔丘大聖,因而議之。
〇奚侗曰:藝文類聚夢部引無「龜」字,是。
「神」與「知」對文。
典案:唐寫本亦無「龜」字。
惟無「龜」字,則不知仲尼所言為何物。
淮南子說山篇「神龜能見夢元王,而不能自出漁者之籠」,即襲用此文,正作「神龜」,未可以唐寫本、藝文類聚引無「龜」字遽删之也。
〔釋文〕見夢賢遍反。
知能音智。
下及注同。
知有所困一本作「知有所不同」。
雖有至知,萬人謀之。
〔注〕不用其知,而用衆謀。
〔釋文〕至知音智。
下注皆同。
魚不畏網而畏鹈鹕。
〔注〕網無情,故得魚也。
〔疏〕網無情而得魚,谕聖人無心,故天下歸之。
〔釋文〕鹈徒兮反。
鹕鹈鹕,水鳥也,一名淘河。
〇典案:唐寫本作「胡」。
去小知而大知明。
〔注〕小知自私,大知任物也。
〔疏〕小知取舍于心,大知無分别。
遣閑奪之情,故無分别,則大知光明也。
〇典案:唐寫本「知」并作「智」,無「而」字。
〔釋文〕去小起呂反。
下注同。
去善而自善矣。
〔注〕去善則善無所慕。
善無所慕,則善者不矯而自善也。
〔疏〕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故前文雲「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又老經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〇典案:唐寫本作「去而善而善矣」。
〔釋文〕不矯居表反。
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
」 〔注〕汎然無習而自能者,非跂而學彼也。
〔疏〕夫嬰兒之性,其不假師匠,年漸長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學之,與父母同處,率其本性,自然能言。
是知世間萬物,非由運知學而成之也。
〔釋文〕石師石者,匠名也。
謂無人為師匠教之者也。
一本作「所師」,又作「碩師」。
〇典案:唐寫本「石」作「碩」,與釋文一本合。
老子雲:「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與骈拇篇「意,仁義其非仁人情乎」辭例同。
典案:馬說是也。
唐寫本字正作「意」,是其塙證。
〔釋文〕之行下孟反。
注同。
任與音餘。
學小見,豈曰清通!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
〔注〕随時因物,乃平泯也。
〔疏〕狶韋,三皇已前帝号也。
以玄古之風,禦于今代,澆淳既章,誰能不波蕩而不失其性乎?斯由尊古卑今之弊也。
〇典案:唐寫本無「氏」字。
〔釋文〕狶虛豈反。
不波波,高下貌。
唯至人乃能遊于世而不僻。
〔注〕當時應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