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陽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是隐藏于壠畔。
其聲銷。
〔注〕損其名也。
〔釋文〕銷音消。
司馬雲:小也。
捐其本亦作「損」。
其志無窮。
〔注〕規是生也。
〔疏〕聲,名也。
消,滅也。
一榮辱,故毀滅其名;冥至道,故其心無極。
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
〔注〕所言者皆世言。
〔疏〕口應人閑,心恒凝寂,故不言而言,言未嘗言。
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
〔注〕心與世異。
〔疏〕道與俗反,固違于世,虛心無累,不與物同,此心迹俱異也。
〔釋文〕不屑屑,絜也,不絜世也。
本或作「肯」。
是陸沈者也。
〔注〕人中隐者,譬無水而沈也。
〔疏〕寂寥虛淡,譬無水而沈,謂陸沈也。
〔釋文〕陸沈司馬雲:當顯而反隐,如無水而沈也。
〇典案:論衡謝短篇:「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
」是其市南宜僚邪?」 〔疏〕姓熊,字宜僚,居于市南,故謂之市南宜僚也。
子路請往召之。
〔疏〕由聞宜僚陸沈賢士,請往就舍召之。
孔子曰:「已矣! 〔疏〕已,止也。
彼必不來,幸止勿喚。
彼知丘之着于己也。
〔注〕着,明也。
知丘之适楚也,以丘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為佞人也。
〔疏〕彼,宜僚也。
着,明也。
知丘明識宜僚是陸沈賢士,又知适楚,必向楚王薦召之,如是則用丘為谄佞之人也。
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聞其言,而況親見其身乎? 〔疏〕陸沈之人,率性誠直,其于邪佞,恥聞其言,況自視其形,良非所願。
而何以為存?」 〔注〕不如舍之,以從其志。
〔疏〕而,汝也。
存,在也。
匿影銷聲,久當逃避,汝何為請召,謂其猶在?子路往視之,其室虛矣。
〔注〕果逃去也。
〔疏〕仲由無鑒,不用師言,遂往其家,庶觀盛德。
而辭聘情切,宜僚已逃,其屋虛矣。
略,不盡其分。
〔疏〕長梧,地名,其地有長樹之梧,因以名焉。
封人也,即此地守疆之人。
子牢,孔子弟子,姓琴,宋卿也。
為政,行化也。
治民,宰割也。
鹵莽,不用心也。
滅裂,輕薄也。
夫民為邦本,本固則邦甯,唯當用意養人,亦不可輕爾搔擾。
封人有道。
故戒子牢。
〔釋文〕長梧封人長梧,地名。
封人,守封疆之人。
子牢司馬雲:即琴牢,孔子弟字。
鹵音魯。
莽莫古反,又如字。
滅裂猶短草也。
李雲:謂不熟也。
郭雲:鹵莽滅裂,輕脫(末)[忽]略,不盡其分也。
司馬雲:鹵莽,猶麤粗也。
謂淺耕稀種也。
滅裂,斷其草也。
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
〔疏〕為禾,猶種禾也。
芸,拔草也。
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時,嘉實不多,皆由疏略,故緻斯報也。
〔釋文〕芸音雲,除草也。
予來年變齊,深其耕而熟耰之。
〔注〕功盡其分,無為之至。
〔釋文〕變齊才細反。
司馬如字,雲:變更也,謂變更所法也。
齊,同也。
耰音憂。
司馬雲:鋤也。
廣雅雲:推也。
字林雲:摩田器也。
其禾蘩以滋,予終年厭飧。
」 〔疏〕變,改也。
耕,治也。
耰,芸也。
去歲為田,亟遭飢餧,今年藝植,故改法深耕。
耕墾既深,鉏耰又熟,于是禾苗蘩茂。
子實滋榮,寬歲足飧,故其宜矣。
〔釋文〕厭湌音孫。
本又作「飧」。
與「始」相對為義,「尋」之言寖尋也。
漢書郊祀志「寖尋于泰山矣」,晉灼曰:尋,遂往之意也。
「始萌以扶吾形」,言其始若足以扶助吾形也;「尋擢吾性」,言寖尋既久,則拔擢吾性也。
郭解「扶吾形」曰「形扶疎則神氣傷」,亦為失之。
尋擢吾性; 〔注〕以欲惡引性,不止于當。
〔疏〕尋,引也。
擢,拔也。
以欲惡之事,誘引其心,遂使拔擢真性,不止于當也。
并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癕,内熱溲膏是也。
」 〔注〕此鹵莽之報也。
故治性者,安可以不齊其至分? 〔疏〕潰漏,人冷瘡也。
漂疽,熱毒腫也。
癕,亦疽之類也。
溲膏,溺精也。
耽滞物境,沒溺聲色,故緻精神昏亂,形氣虛羸,衆病發動,不擇處所也。
〔釋文〕并潰回内反。
漏發李雲:謂精氣散洩,上潰下漏,不擇所出也。
漂本亦作「瘭」。
徐敷妙反,又匹招反。
一音必招反。
疽七餘反。
瘭疽,謂病瘡膿出也。
疥音界。
溲本或作「廋」,所求反。
膏司馬雲:謂虛勞人尿上生肥白沫也。
皆為利欲感動,失其正氣,不如深耕熟耰之有實。
不齊才細反,又如字。
柏矩學于老聃,曰:「請之天下遊。
」 〔疏〕柏,姓;矩,名。
懷道之士,老子門人也。
請遊行宇内,觀風化,察物情也。
〔釋文〕柏矩有道之人。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
」 〔疏〕老子止之,不許其往,言天下物情,與此處無别也。
又請之,老聃曰:「汝将何始?」 〔疏〕鄭重殷勤,所請不已,方問行李,欲先往何邦?曰:「始于齊。
」 〔疏〕柏矩魯人,與齊相近,齊人無道,欲先行也。
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
〔注〕夫物之形性,何為而失哉?皆由人君撓之,以至斯患耳,故自責。
〔疏〕夫人受氣不同,禀分斯異,令各任其能,則物皆自得。
若有一物失所,虧其形性者,則引過歸己,退而責躬。
昔殷湯自翦,千裡來霖是也。
今則不然。
〔疏〕步驟殊時,澆淳異世,故今之馭物者,則不複如此也。
匿為物而愚不識。
〔注〕反其性,匿也;用其性,顯也;故為物所顯則皆識。
〔疏〕所作憲章,皆反物性,藏匿罪名,愚妄不識,故罪名者衆也。
〇馬叙倫曰:呂氏春秋适威篇曰「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與此文義相似。
「匿為物而愚不識」,義不可通。
「匿」疑借為「缛」,「物」借為「命」,「愚」當從一本作「遇」,「遇」為「适」誤。
典案:呂氏春秋适威篇之「過不識」,「非不從」,「罪不敢」,「罰不勝」,皆非罪責之義。
莊子
其聲銷。
〔注〕損其名也。
〔釋文〕銷音消。
司馬雲:小也。
捐其本亦作「損」。
其志無窮。
〔注〕規是生也。
〔疏〕聲,名也。
消,滅也。
一榮辱,故毀滅其名;冥至道,故其心無極。
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
〔注〕所言者皆世言。
〔疏〕口應人閑,心恒凝寂,故不言而言,言未嘗言。
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
〔注〕心與世異。
〔疏〕道與俗反,固違于世,虛心無累,不與物同,此心迹俱異也。
〔釋文〕不屑屑,絜也,不絜世也。
本或作「肯」。
是陸沈者也。
〔注〕人中隐者,譬無水而沈也。
〔疏〕寂寥虛淡,譬無水而沈,謂陸沈也。
〔釋文〕陸沈司馬雲:當顯而反隐,如無水而沈也。
〇典案:論衡謝短篇:「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
」是其市南宜僚邪?」 〔疏〕姓熊,字宜僚,居于市南,故謂之市南宜僚也。
子路請往召之。
〔疏〕由聞宜僚陸沈賢士,請往就舍召之。
孔子曰:「已矣! 〔疏〕已,止也。
彼必不來,幸止勿喚。
彼知丘之着于己也。
〔注〕着,明也。
知丘之适楚也,以丘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為佞人也。
〔疏〕彼,宜僚也。
着,明也。
知丘明識宜僚是陸沈賢士,又知适楚,必向楚王薦召之,如是則用丘為谄佞之人也。
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聞其言,而況親見其身乎? 〔疏〕陸沈之人,率性誠直,其于邪佞,恥聞其言,況自視其形,良非所願。
而何以為存?」 〔注〕不如舍之,以從其志。
〔疏〕而,汝也。
存,在也。
匿影銷聲,久當逃避,汝何為請召,謂其猶在?子路往視之,其室虛矣。
〔注〕果逃去也。
〔疏〕仲由無鑒,不用師言,遂往其家,庶觀盛德。
而辭聘情切,宜僚已逃,其屋虛矣。
略,不盡其分。
〔疏〕長梧,地名,其地有長樹之梧,因以名焉。
封人也,即此地守疆之人。
子牢,孔子弟子,姓琴,宋卿也。
為政,行化也。
治民,宰割也。
鹵莽,不用心也。
滅裂,輕薄也。
夫民為邦本,本固則邦甯,唯當用意養人,亦不可輕爾搔擾。
封人有道。
故戒子牢。
〔釋文〕長梧封人長梧,地名。
封人,守封疆之人。
子牢司馬雲:即琴牢,孔子弟字。
鹵音魯。
莽莫古反,又如字。
滅裂猶短草也。
李雲:謂不熟也。
郭雲:鹵莽滅裂,輕脫(末)[忽]略,不盡其分也。
司馬雲:鹵莽,猶麤粗也。
謂淺耕稀種也。
滅裂,斷其草也。
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
〔疏〕為禾,猶種禾也。
芸,拔草也。
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時,嘉實不多,皆由疏略,故緻斯報也。
〔釋文〕芸音雲,除草也。
予來年變齊,深其耕而熟耰之。
〔注〕功盡其分,無為之至。
〔釋文〕變齊才細反。
司馬如字,雲:變更也,謂變更所法也。
齊,同也。
耰音憂。
司馬雲:鋤也。
廣雅雲:推也。
字林雲:摩田器也。
其禾蘩以滋,予終年厭飧。
」 〔疏〕變,改也。
耕,治也。
耰,芸也。
去歲為田,亟遭飢餧,今年藝植,故改法深耕。
耕墾既深,鉏耰又熟,于是禾苗蘩茂。
子實滋榮,寬歲足飧,故其宜矣。
〔釋文〕厭湌音孫。
本又作「飧」。
與「始」相對為義,「尋」之言寖尋也。
漢書郊祀志「寖尋于泰山矣」,晉灼曰:尋,遂往之意也。
「始萌以扶吾形」,言其始若足以扶助吾形也;「尋擢吾性」,言寖尋既久,則拔擢吾性也。
郭解「扶吾形」曰「形扶疎則神氣傷」,亦為失之。
尋擢吾性; 〔注〕以欲惡引性,不止于當。
〔疏〕尋,引也。
擢,拔也。
以欲惡之事,誘引其心,遂使拔擢真性,不止于當也。
并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癕,内熱溲膏是也。
」 〔注〕此鹵莽之報也。
故治性者,安可以不齊其至分? 〔疏〕潰漏,人冷瘡也。
漂疽,熱毒腫也。
癕,亦疽之類也。
溲膏,溺精也。
耽滞物境,沒溺聲色,故緻精神昏亂,形氣虛羸,衆病發動,不擇處所也。
〔釋文〕并潰回内反。
漏發李雲:謂精氣散洩,上潰下漏,不擇所出也。
漂本亦作「瘭」。
徐敷妙反,又匹招反。
一音必招反。
疽七餘反。
瘭疽,謂病瘡膿出也。
疥音界。
溲本或作「廋」,所求反。
膏司馬雲:謂虛勞人尿上生肥白沫也。
皆為利欲感動,失其正氣,不如深耕熟耰之有實。
不齊才細反,又如字。
柏矩學于老聃,曰:「請之天下遊。
」 〔疏〕柏,姓;矩,名。
懷道之士,老子門人也。
請遊行宇内,觀風化,察物情也。
〔釋文〕柏矩有道之人。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
」 〔疏〕老子止之,不許其往,言天下物情,與此處無别也。
又請之,老聃曰:「汝将何始?」 〔疏〕鄭重殷勤,所請不已,方問行李,欲先往何邦?曰:「始于齊。
」 〔疏〕柏矩魯人,與齊相近,齊人無道,欲先行也。
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
〔注〕夫物之形性,何為而失哉?皆由人君撓之,以至斯患耳,故自責。
〔疏〕夫人受氣不同,禀分斯異,令各任其能,則物皆自得。
若有一物失所,虧其形性者,則引過歸己,退而責躬。
昔殷湯自翦,千裡來霖是也。
今則不然。
〔疏〕步驟殊時,澆淳異世,故今之馭物者,則不複如此也。
匿為物而愚不識。
〔注〕反其性,匿也;用其性,顯也;故為物所顯則皆識。
〔疏〕所作憲章,皆反物性,藏匿罪名,愚妄不識,故罪名者衆也。
〇馬叙倫曰:呂氏春秋适威篇曰「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與此文義相似。
「匿為物而愚不識」,義不可通。
「匿」疑借為「缛」,「物」借為「命」,「愚」當從一本作「遇」,「遇」為「适」誤。
典案:呂氏春秋适威篇之「過不識」,「非不從」,「罪不敢」,「罰不勝」,皆非罪責之義。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