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陽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故于此亦失其旨。
堙塞也。
混同人事,與世并行,接物随時,曾無廢阙。
然人閑否泰,備經之矣,而未嘗堙塞,所遇斯通,無心師學,自然合道,如何倣效,方欲契真?固不可也。
〔釋文〕所行之備而不洫音溢。
郭許的反。
李虛域反,濫也。
王雲:壞敗也。
無心偕行,何往而不至?故曰皆殉也。
所行行備而物我無傷,故無壞敗也。
也,而湯得之,所以名寄于物而功不在己。
〔疏〕良臣受委,随物而成,推功司禦,名不在己。
之名嬴法,得其兩見。
〔注〕名法者,已過之迹耳,非适足也。
故曰,嬴然無心者,寄治于羣司,則其名迹,并見于彼。
〔疏〕嬴然,無心也。
見。
顯也。
成物之名,聖迹之法,并是師傅,而不與焉。
故名法二事,俱顯于彼,嬴然閑放,功成弗居也。
〔釋文〕之名嬴音盈。
法得其兩見賢遍反。
注同。
得其随成之道以司其名,名實法立,故得兩見,猶人鑒之相得也。
寄治直吏反。
仲尼之盡慮,為之傅之。
〔注〕仲尼曰:「天下何思何慮!」慮已盡矣。
若有纖芥之慮,豈得寂然不動,應感無窮,以輔萬物之自然也? 〔疏〕傅,輔也。
盡,絕也。
孔丘聖人,忘懷絕慮,故能開化羣品,輔禀自然。
若蘊纖芥有心,豈能坐忘應感?容成氏曰:「除日無歲。
〔注〕今所以有歲而存日者,為有死生故也。
若無死無生,則歲日之計除。
〔疏〕容成,古之聖王也。
歲日者,時叙之名耳。
為計于時日,故有生死,生死無矣,故歲日除焉。
〔釋文〕容成老子師也。
〇俞樾曰:漢書藝文志陰陽家有容成子十四篇,房中家又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此即老子之師也。
列子湯問篇「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當是别一人。
淮南本經篇「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行列處,托嬰兒于巢上,置餘糧于畝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此則當為上古之君,即莊子胠箧之容成氏,與大庭、伯皇、中央、栗陸諸氏并稱者也。
而高誘注乃雲「容成氏,黃帝時造曆日者」,則以為黃帝之臣矣。
此以說列子湯問篇與黃帝同居空峒之容成氏,乃為得之,非此容成也。
合諸說觀之,容成氏有三:黃帝之君,一也;黃帝之臣,二也;老子之師,三也。
然老子生年究不可考,其師或即黃帝之臣,未可知也。
無内無外。
」 〔注〕無彼我,則無内外也。
〔疏〕内,我也。
外,物也。
為計死生,故有内外。
歲日既遣,物我何施!勳酬賞,分布軍人也。
〔釋文〕為君于僞反。
下「請為君」同。
使其君内熱發于背,然後拔其國。
忌也出走,然後抶其背,折其脊。
」 〔疏〕姓田,名忌,齊将也。
抶、折,擊也。
國破人亡,而懷恚怒,故熱氣蘊于心,癕疽發于背也。
國既傾拔,獲其主将,于是擊抶其背,打折腰脊,旋師獻凱。
不亦快乎! 〔釋文〕忌也出走忌畏而走。
或言圍之也。
元嘉本「忌」作「亡」。
抶敕一反。
三蒼雲:擊也。
郭雲:秩,又豬栗反。
折其之舌反。
德之稱;魏之賢臣也。
胥靡,徒役人也。
季子懷道,不用征伐,聞犀首請兵,羞而進谏。
夫七丈之城,用功非少,城就成矣,無事壞之,此乃徒役之人,濫遭辛苦。
此起譬也。
〇典案:疏:「子者,德之稱」,「德」上敚「有」字。
下「華,姓;有德稱」,可證。
〔釋文〕季子魏臣。
〇俞樾曰:下「十」字,疑「七」字之誤。
「城者既七仞」,則雖未十仞,而去十仞不遠矣,故壞之為可惜。
若既十仞,則直謂之已成可耳,不當言「既十仞」也。
下文曰「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明是以七仞喻七年,其為字誤無疑。
又壞音怪。
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亂人,不可聽也。
」 〔疏〕幹戈靜息,已經七年,偃武修文,王者洪基,犀首方為禍亂,不可聽從。
言伐齊者,謂興動幹戈,故是禍亂之人,此公孫衍也;善言勿伐者,意在王之洪基,勝于敵國,有所解望,故是亂人,斯季子也。
謂伐與不伐亂人者,未能忘言行道,猶以是非為心,故亦未免為亂人,此華子自道之辭也。
〔釋文〕華子亦魏臣也。
君曰:「然則若何?」 〔疏〕華子遣蕩既深,王不測其所以,故問言旨,意趣如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疏〕夫道清虛淡漠,物我兼忘,故勸求之,庶其寡欲,必能履道,争奪自消。
于六合,欲論大小,如有如無,與彼蠻氏,有何差異?此合譬也。
君曰:「無辯。
」 〔注〕王與蠻氏,俱有限之物耳。
有限則不問大小,俱不得與無窮者計也,雖複天地共在無窮之中,皆蔑如也。
況魏中之梁,梁中之王,而足争哉? 〔疏〕自悟己之所争與蝸角無别也。
〔釋文〕雖複扶又反。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注〕自悼所争者細。
〔疏〕惝然,怅恨貌也。
晉人言畢,辭出而行。
君覺己非,惝然怅恨,心之悼矣,恍然如失。
〔釋文〕惝音敞。
字林雲:惘也。
又吐蕩反。
客出,惠子見。
君曰:「客,大人也,聖人不足以當之。
」 〔疏〕聖人,謂堯、舜也。
晉人所談,其理宏博,堯、舜之行,不足以當。
惠子曰:「夫吹筦也,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
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
」 〔注〕曾不足聞。
〔疏〕嗃,大聲。
吷,小聲也。
夫吹竹管,聲猶高大,吹劍環,聲則微小。
唐堯俗中所譽,若于晉人之前,盛談斯道者,亦何異乎吹劍吷聲,曾無足可聞也。
〔釋文〕筦音管。
本亦作「管」。
嗃許交反,管聲也。
玉篇呼洛反,又呼教反。
廣雅雲:鳴也。
劍首司馬雲:謂劍環頭小孔也。
吷音血,又呼悅反。
司馬雲:吷然如風過。
所譽音餘。
樸也。
是自埋于民。
〔注〕與民同。
自藏于畔。
〔注〕進不榮華,退不枯槁。
〔疏〕混迹泥滓,同塵氓俗,不顯其德,故自埋于民也。
進不榮華,退不枯槁,隐顯出處之際,故自藏于畔也。
〔釋文〕藏于畔王雲:脩田農之業,
堙塞也。
混同人事,與世并行,接物随時,曾無廢阙。
然人閑否泰,備經之矣,而未嘗堙塞,所遇斯通,無心師學,自然合道,如何倣效,方欲契真?固不可也。
〔釋文〕所行之備而不洫音溢。
郭許的反。
李虛域反,濫也。
王雲:壞敗也。
無心偕行,何往而不至?故曰皆殉也。
所行行備而物我無傷,故無壞敗也。
也,而湯得之,所以名寄于物而功不在己。
〔疏〕良臣受委,随物而成,推功司禦,名不在己。
之名嬴法,得其兩見。
〔注〕名法者,已過之迹耳,非适足也。
故曰,嬴然無心者,寄治于羣司,則其名迹,并見于彼。
〔疏〕嬴然,無心也。
見。
顯也。
成物之名,聖迹之法,并是師傅,而不與焉。
故名法二事,俱顯于彼,嬴然閑放,功成弗居也。
〔釋文〕之名嬴音盈。
法得其兩見賢遍反。
注同。
得其随成之道以司其名,名實法立,故得兩見,猶人鑒之相得也。
寄治直吏反。
仲尼之盡慮,為之傅之。
〔注〕仲尼曰:「天下何思何慮!」慮已盡矣。
若有纖芥之慮,豈得寂然不動,應感無窮,以輔萬物之自然也? 〔疏〕傅,輔也。
盡,絕也。
孔丘聖人,忘懷絕慮,故能開化羣品,輔禀自然。
若蘊纖芥有心,豈能坐忘應感?容成氏曰:「除日無歲。
〔注〕今所以有歲而存日者,為有死生故也。
若無死無生,則歲日之計除。
〔疏〕容成,古之聖王也。
歲日者,時叙之名耳。
為計于時日,故有生死,生死無矣,故歲日除焉。
〔釋文〕容成老子師也。
〇俞樾曰:漢書藝文志陰陽家有容成子十四篇,房中家又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此即老子之師也。
列子湯問篇「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當是别一人。
淮南本經篇「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行列處,托嬰兒于巢上,置餘糧于畝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此則當為上古之君,即莊子胠箧之容成氏,與大庭、伯皇、中央、栗陸諸氏并稱者也。
而高誘注乃雲「容成氏,黃帝時造曆日者」,則以為黃帝之臣矣。
此以說列子湯問篇與黃帝同居空峒之容成氏,乃為得之,非此容成也。
合諸說觀之,容成氏有三:黃帝之君,一也;黃帝之臣,二也;老子之師,三也。
然老子生年究不可考,其師或即黃帝之臣,未可知也。
無内無外。
」 〔注〕無彼我,則無内外也。
〔疏〕内,我也。
外,物也。
為計死生,故有内外。
歲日既遣,物我何施!勳酬賞,分布軍人也。
〔釋文〕為君于僞反。
下「請為君」同。
使其君内熱發于背,然後拔其國。
忌也出走,然後抶其背,折其脊。
」 〔疏〕姓田,名忌,齊将也。
抶、折,擊也。
國破人亡,而懷恚怒,故熱氣蘊于心,癕疽發于背也。
國既傾拔,獲其主将,于是擊抶其背,打折腰脊,旋師獻凱。
不亦快乎! 〔釋文〕忌也出走忌畏而走。
或言圍之也。
元嘉本「忌」作「亡」。
抶敕一反。
三蒼雲:擊也。
郭雲:秩,又豬栗反。
折其之舌反。
德之稱;魏之賢臣也。
胥靡,徒役人也。
季子懷道,不用征伐,聞犀首請兵,羞而進谏。
夫七丈之城,用功非少,城就成矣,無事壞之,此乃徒役之人,濫遭辛苦。
此起譬也。
〇典案:疏:「子者,德之稱」,「德」上敚「有」字。
下「華,姓;有德稱」,可證。
〔釋文〕季子魏臣。
〇俞樾曰:下「十」字,疑「七」字之誤。
「城者既七仞」,則雖未十仞,而去十仞不遠矣,故壞之為可惜。
若既十仞,則直謂之已成可耳,不當言「既十仞」也。
下文曰「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明是以七仞喻七年,其為字誤無疑。
又壞音怪。
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亂人,不可聽也。
」 〔疏〕幹戈靜息,已經七年,偃武修文,王者洪基,犀首方為禍亂,不可聽從。
言伐齊者,謂興動幹戈,故是禍亂之人,此公孫衍也;善言勿伐者,意在王之洪基,勝于敵國,有所解望,故是亂人,斯季子也。
謂伐與不伐亂人者,未能忘言行道,猶以是非為心,故亦未免為亂人,此華子自道之辭也。
〔釋文〕華子亦魏臣也。
君曰:「然則若何?」 〔疏〕華子遣蕩既深,王不測其所以,故問言旨,意趣如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疏〕夫道清虛淡漠,物我兼忘,故勸求之,庶其寡欲,必能履道,争奪自消。
于六合,欲論大小,如有如無,與彼蠻氏,有何差異?此合譬也。
君曰:「無辯。
」 〔注〕王與蠻氏,俱有限之物耳。
有限則不問大小,俱不得與無窮者計也,雖複天地共在無窮之中,皆蔑如也。
況魏中之梁,梁中之王,而足争哉? 〔疏〕自悟己之所争與蝸角無别也。
〔釋文〕雖複扶又反。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注〕自悼所争者細。
〔疏〕惝然,怅恨貌也。
晉人言畢,辭出而行。
君覺己非,惝然怅恨,心之悼矣,恍然如失。
〔釋文〕惝音敞。
字林雲:惘也。
又吐蕩反。
客出,惠子見。
君曰:「客,大人也,聖人不足以當之。
」 〔疏〕聖人,謂堯、舜也。
晉人所談,其理宏博,堯、舜之行,不足以當。
惠子曰:「夫吹筦也,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
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
」 〔注〕曾不足聞。
〔疏〕嗃,大聲。
吷,小聲也。
夫吹竹管,聲猶高大,吹劍環,聲則微小。
唐堯俗中所譽,若于晉人之前,盛談斯道者,亦何異乎吹劍吷聲,曾無足可聞也。
〔釋文〕筦音管。
本亦作「管」。
嗃許交反,管聲也。
玉篇呼洛反,又呼教反。
廣雅雲:鳴也。
劍首司馬雲:謂劍環頭小孔也。
吷音血,又呼悅反。
司馬雲:吷然如風過。
所譽音餘。
樸也。
是自埋于民。
〔注〕與民同。
自藏于畔。
〔注〕進不榮華,退不枯槁。
〔疏〕混迹泥滓,同塵氓俗,不顯其德,故自埋于民也。
進不榮華,退不枯槁,隐顯出處之際,故自藏于畔也。
〔釋文〕藏于畔王雲:脩田農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