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陽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釋文〕以人名篇。
,故盛稱隐者,以抑其進趨之心也。
〔釋文〕公閱休隐士也。
閱,音悅。
彭陽曰:「公閱休奚為者邪?」 〔疏〕奚,何也。
既稱公閱休,言己不如,故問何為,庶聞所以。
曰:「冬則擉鼈于江,夏則休乎山樊。
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
』 〔注〕言此者,以抑彭陽之進趨。
〔疏〕擉,刺也。
樊,傍也,亦茂林也。
隆冬刺鼈,于江渚以逍遙;盛夏歸休,偃茂林而取适;既無環庑,故指山傍而為舍。
此略陳閱休之事迹也。
〔釋文〕擉初角反,又敕角反。
司馬雲:刺也。
郭音觸。
徐丁綠反。
一音捉。
樊音煩。
李雲:傍也。
司馬雲:陰也。
廣雅雲:邊也。
予宅司馬雲:以隐居山陰自顯也。
「夫夷節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
夫夷節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不自許,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貴之地。
〔注〕言己不若夷節之好富貴,能交結,意盡形名,任知以幹上也。
〔疏〕颠冥,猶迷沒也。
言夷節交遊堅固,意在榮華;颠倒迷惑,情貪富貴。
實無真德,而有俗知,不能虛淡以從神,而好任知以幹上。
數數如此,猶自不能,況我守愚,若為堪薦?此是王果謙遜之辭也。
〔釋文〕有知音智。
注同。
颠冥音眠。
司馬雲:颠冥,猶迷惑也。
言其交結人主,情馳富貴。
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
〔注〕苟進,故德薄而名消。
〔疏〕消,毀損也。
言則陽憑我談己于王者,此适可敗壞名行,必不益于盛德也。
夫凍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風。
〔注〕言已順四時之施,不能赴彭陽之急。
〔疏〕夫遭凍之人,得衣則煖;被暍之(者)[人],遇水便活。
乃待陽和以解凍,須寒風以救暍,雖乖人事,實順天時。
履道達人,體無近惠,不進彭陽,其義亦爾。
〇典案:文有敚誤。
淮南子俶真篇作「是故凍者假兼衣于春,而暍者望泠風于秋」,疑當作「夫凍者假衣于春,暍者望泠風于冬」。
〔釋文〕暍音谒。
字林雲:傷暑也。
之施始豉反。
下同。
如上說,是以知其清高深遠也。
故曰待公閱休。
」 〔注〕欲其釋楚王而從閱休,将以靜泰之風鎮其動心也。
〔疏〕此總結也。
行,則憂患相繼。
〔疏〕任知為物,憂患斯生,心靈易奪,所行無幾,攀緣念慮,甯有住時?假令神禹,無奈之何。
〔釋文〕憂乎知音智。
而所行恒無幾居豈反。
時其有止也若之何王雲:憂乎智,謂有為者以形智不至為憂也。
不知用智必喪,喪而更以不智為憂,及其智之所行,有弊無濟,故其憂患相接,無須臾停息。
故曰:恒無幾時其有止也,不能遺智去憂,非可憂如何?,照物無私,人愛慕之,故名為鏡。
若人不相告語,明鏡本亦無名。
此起譬也。
〔釋文〕則不知其美于人生便有見物之美而為無心,人與作名言鏡耳,故人美之。
若不相告,即莫知其美于人。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
〔注〕夫鑒之可喜,由其無情,不問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來即鑒之,故終無已。
若鑒由聞知,則有時而廢也。
〔疏〕已,止也。
夫鏡之照物,義在無情,不問怨親,照恒平等。
若不聞而不知,鏡亦不照,既有聞知,鏡能照之,斯則事涉閑奪,有時休廢矣,焉能久照乎?隻為凝照無窮,故為人之所喜好也。
〇王念孫曰:「終無已」者,終,竟也,竟無已時也。
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
〔注〕若性所不好,豈能久照? 〔疏〕鏡之能照,出自天然,人之喜好,率乎造物,既非矯性,所以無窮。
〔釋文〕好之呼報反。
注同。
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
〔注〕聖人無愛若鏡耳。
然而事濟于物,故人與之名,若人不相告,則莫知其愛人也。
〔疏〕聖人澤被蒼生,恩流萬代,物荷其德,人與之名,更相告語,嘉号斯起。
不若然者,豈有聖名乎?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
〔注〕蕩然以百姓為刍狗,而道合于愛人,故能無已。
若愛之由乎聞知,則有時而衰也。
〔疏〕夫聖德遐曠,接物無私,亭毒羣生,刍狗百姓,豈待知聞而後愛之哉?隻為慈救無偏,故德無窮已。
此合谕也。
人之安之亦無已,性也。
〔注〕性之所安,故能久。
〔疏〕安,定也。
夫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無心于動靜也。
故能疾雷破山而恒定,大風振海而不驚,斯率其真性者也。
若矯性僞情,則有時而動矣。
故王弼雲:「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企?」其性也! 〔疏〕缗,合也。
舊國舊都,荒廢日久,丘陵險陋,草木叢生。
入中相訪,十人識九,見所曾見,聞所曾聞,懷生之情,暢然歡樂。
況喪道日久,流沒生死,忽然反本,會彼真原,歸其重玄之鄉,見其至道之境,其為樂也豈易言乎? 〔釋文〕十九謂見十識九也。
見見聞聞見所見,聞所聞。
〇俞樾曰:「缗」字釋文引司馬雲:盛也,郭注雲:合也。
于義俱通。
「入之者十九」,釋文曰:謂見十識九也。
此未得其義。
「入」者,謂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則其出于外而可望見者止十之一耳,而猶覺暢然喜悅,故繼之曰「況見見聞聞者也」。
郭注曰「見所嘗見,聞所嘗聞,而猶暢然」,則于「況見見聞聞」句不複可通,遂增益之曰「況體(其體用)其性也」,于莊子本義不合矣。
以十仞之台縣衆閑者也! 〔注〕衆之所習,雖危猶閑,況聖人之無危! 〔疏〕七尺曰仞。
台高七丈,可謂危縣,人衆數登,遂不怖懼。
習以性成,尚自寬閑,而況得真,何往不安者也! 〔釋文〕台縣音玄。
衆閑音閑。
注同。
元嘉本作「閑」。
〇俞樾曰:此承「見見聞聞」而言。
以十仞之台,而縣于衆人耳目之閑,此人所共見共聞者,非猶夫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也,其為暢然可知矣。
郭注曰「衆之所習,雖危猶閑」,此誤讀「間」為「閑」,于義殊不可通。
蓋由不解上文
,故盛稱隐者,以抑其進趨之心也。
〔釋文〕公閱休隐士也。
閱,音悅。
彭陽曰:「公閱休奚為者邪?」 〔疏〕奚,何也。
既稱公閱休,言己不如,故問何為,庶聞所以。
曰:「冬則擉鼈于江,夏則休乎山樊。
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
』 〔注〕言此者,以抑彭陽之進趨。
〔疏〕擉,刺也。
樊,傍也,亦茂林也。
隆冬刺鼈,于江渚以逍遙;盛夏歸休,偃茂林而取适;既無環庑,故指山傍而為舍。
此略陳閱休之事迹也。
〔釋文〕擉初角反,又敕角反。
司馬雲:刺也。
郭音觸。
徐丁綠反。
一音捉。
樊音煩。
李雲:傍也。
司馬雲:陰也。
廣雅雲:邊也。
予宅司馬雲:以隐居山陰自顯也。
「夫夷節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
夫夷節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不自許,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貴之地。
〔注〕言己不若夷節之好富貴,能交結,意盡形名,任知以幹上也。
〔疏〕颠冥,猶迷沒也。
言夷節交遊堅固,意在榮華;颠倒迷惑,情貪富貴。
實無真德,而有俗知,不能虛淡以從神,而好任知以幹上。
數數如此,猶自不能,況我守愚,若為堪薦?此是王果謙遜之辭也。
〔釋文〕有知音智。
注同。
颠冥音眠。
司馬雲:颠冥,猶迷惑也。
言其交結人主,情馳富貴。
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
〔注〕苟進,故德薄而名消。
〔疏〕消,毀損也。
言則陽憑我談己于王者,此适可敗壞名行,必不益于盛德也。
夫凍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風。
〔注〕言已順四時之施,不能赴彭陽之急。
〔疏〕夫遭凍之人,得衣則煖;被暍之(者)[人],遇水便活。
乃待陽和以解凍,須寒風以救暍,雖乖人事,實順天時。
履道達人,體無近惠,不進彭陽,其義亦爾。
〇典案:文有敚誤。
淮南子俶真篇作「是故凍者假兼衣于春,而暍者望泠風于秋」,疑當作「夫凍者假衣于春,暍者望泠風于冬」。
〔釋文〕暍音谒。
字林雲:傷暑也。
之施始豉反。
下同。
如上說,是以知其清高深遠也。
故曰待公閱休。
」 〔注〕欲其釋楚王而從閱休,将以靜泰之風鎮其動心也。
〔疏〕此總結也。
行,則憂患相繼。
〔疏〕任知為物,憂患斯生,心靈易奪,所行無幾,攀緣念慮,甯有住時?假令神禹,無奈之何。
〔釋文〕憂乎知音智。
而所行恒無幾居豈反。
時其有止也若之何王雲:憂乎智,謂有為者以形智不至為憂也。
不知用智必喪,喪而更以不智為憂,及其智之所行,有弊無濟,故其憂患相接,無須臾停息。
故曰:恒無幾時其有止也,不能遺智去憂,非可憂如何?,照物無私,人愛慕之,故名為鏡。
若人不相告語,明鏡本亦無名。
此起譬也。
〔釋文〕則不知其美于人生便有見物之美而為無心,人與作名言鏡耳,故人美之。
若不相告,即莫知其美于人。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
〔注〕夫鑒之可喜,由其無情,不問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來即鑒之,故終無已。
若鑒由聞知,則有時而廢也。
〔疏〕已,止也。
夫鏡之照物,義在無情,不問怨親,照恒平等。
若不聞而不知,鏡亦不照,既有聞知,鏡能照之,斯則事涉閑奪,有時休廢矣,焉能久照乎?隻為凝照無窮,故為人之所喜好也。
〇王念孫曰:「終無已」者,終,竟也,竟無已時也。
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
〔注〕若性所不好,豈能久照? 〔疏〕鏡之能照,出自天然,人之喜好,率乎造物,既非矯性,所以無窮。
〔釋文〕好之呼報反。
注同。
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
〔注〕聖人無愛若鏡耳。
然而事濟于物,故人與之名,若人不相告,則莫知其愛人也。
〔疏〕聖人澤被蒼生,恩流萬代,物荷其德,人與之名,更相告語,嘉号斯起。
不若然者,豈有聖名乎?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
〔注〕蕩然以百姓為刍狗,而道合于愛人,故能無已。
若愛之由乎聞知,則有時而衰也。
〔疏〕夫聖德遐曠,接物無私,亭毒羣生,刍狗百姓,豈待知聞而後愛之哉?隻為慈救無偏,故德無窮已。
此合谕也。
人之安之亦無已,性也。
〔注〕性之所安,故能久。
〔疏〕安,定也。
夫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無心于動靜也。
故能疾雷破山而恒定,大風振海而不驚,斯率其真性者也。
若矯性僞情,則有時而動矣。
故王弼雲:「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企?」其性也! 〔疏〕缗,合也。
舊國舊都,荒廢日久,丘陵險陋,草木叢生。
入中相訪,十人識九,見所曾見,聞所曾聞,懷生之情,暢然歡樂。
況喪道日久,流沒生死,忽然反本,會彼真原,歸其重玄之鄉,見其至道之境,其為樂也豈易言乎? 〔釋文〕十九謂見十識九也。
見見聞聞見所見,聞所聞。
〇俞樾曰:「缗」字釋文引司馬雲:盛也,郭注雲:合也。
于義俱通。
「入之者十九」,釋文曰:謂見十識九也。
此未得其義。
「入」者,謂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則其出于外而可望見者止十之一耳,而猶覺暢然喜悅,故繼之曰「況見見聞聞者也」。
郭注曰「見所嘗見,聞所嘗聞,而猶暢然」,則于「況見見聞聞」句不複可通,遂增益之曰「況體(其體用)其性也」,于莊子本義不合矣。
以十仞之台縣衆閑者也! 〔注〕衆之所習,雖危猶閑,況聖人之無危! 〔疏〕七尺曰仞。
台高七丈,可謂危縣,人衆數登,遂不怖懼。
習以性成,尚自寬閑,而況得真,何往不安者也! 〔釋文〕台縣音玄。
衆閑音閑。
注同。
元嘉本作「閑」。
〇俞樾曰:此承「見見聞聞」而言。
以十仞之台,而縣于衆人耳目之閑,此人所共見共聞者,非猶夫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也,其為暢然可知矣。
郭注曰「衆之所習,雖危猶閑」,此誤讀「間」為「閑」,于義殊不可通。
蓋由不解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