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無鬼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失,故有時而悲矣。
解,去也。
〔疏〕鸱目晝闇而夜開,則适夜不适晝;鶴胫禀分而長,則能長不能短。
枝節如此,故解去則悲,亦猶種闇于謀身,長于存國也。
〔釋文〕鸱尺夷反。
胫刑定反。
解之佳買反。
司馬雲:去也。
一音懈。
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
〔注〕有形者自然相與為累,唯外乎形者,磨之而不磷。
〔疏〕風日是氣,河有形質。
凡有形氣者,未能無累也。
而風吹日累,必有損傷,恃源而往,所以不覺。
亦猶吳得越之後,謀臣必恃其功勳,以無後慮遭戮。
是知物相利者,必相為害也。
〔釋文〕有損有形自然相累,世能累物,物能累人,故大夫種所以不免也。
不磷鄰刃反。
請隻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撄也。
〔注〕實已損矣,而不自覺也。
恃源而往者也。
〔注〕所以不覺,非不損也,恃源往耳。
〔疏〕恃,賴也。
撄,損也。
風之與日,相與守河,于河撄損而不知覺,恃其源流。
〔釋文〕恃本亦作「持」。
源而往者也水由源往,雖遇風日,不能損也;道成其性,雖在于世,不能移也。
之人,心處愚暗,寳貴己能,成功而處,執滞如是,甚可悲傷。
故有亡國戮民無已。
〔注〕皆有其身之禍。
〔疏〕貪土地為己有大寳,取之無道,國破家亡,殘害黎元,無數無窮已也。
不知問是也。
〔注〕不知問禍之所由,由乎有心,而修心以救禍也。
〔疏〕世有明人,是為龜鏡。
不知問禍敗所由,唯惡貧賤,愚之至也。
故足之于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 〔疏〕踐,蹍,俱履蹈也。
夫足之能行,必履于地,仍賴不踐之土而後得行。
若無餘地,則無由安善而緻博遠也。
此舉譬也。
〔釋文〕恃其所不蹍女展反。
李雲:一足常不往,故能行廣遠也。
〇俞樾曰:兩「踐」字并當作「淺」,或字之誤,或古通用也。
足之于地,止取容足而已,故曰「足之于地也淺」。
然容足之外,雖皆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曰「雖淺,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
外物篇曰:「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厠足而墊之緻黃泉,人尚有用乎?」即此義也。
下文曰「人之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少」與「淺」文義相近。
若作「踐」,則不可通矣。
人之于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
〔注〕夫忘天地,遺萬物,然後蜩翼可得而知也,況欲知天之所謂,而可以不無其心哉? 〔疏〕知有明暗,能有少多,各止其分,則物逍遙。
是以地藉不踐而得行,心賴不知而能照。
所以處寂養恬,天然之理,故老經雲:「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合谕也。
喪,而迷惑困苦如是,何為也?以不惑解惑,複于不惑,是尚大不惑也。
〔注〕夫惑不可解,故尚大不惑,愚之至也,是以聖人從而任之,所以皇王殊迹,随世為名也。
〔疏〕不惑聖智,惑于凡情也。
以聖智之言,辨于凡惑,忘得反本,複乎真根,而不能得意忘言,而執乎聖迹,貴重明言,以不惑為大,此乃欽尚不惑,豈能除惑哉?斯又遣于不惑也。
〇典案:「也」字舊敚,今依唐寫本補。
〔釋文〕惑解佳買反。
注同。
複于音服,又扶又反。
【校記】八世孫,集釋本作「十世孫」。
艹,原作「廾」,據釋文正。
字,原誤作「子」。
一,原脫,據釋文補。
篇,原誤作「編」。
其知之妙也,集釋本無「其」、「妙」二字。
置,從王校集釋本删。
曠,南華真經注疏依輯要本補,據補。
羁,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旅」,據改。
徒,王校集釋本依注文改作「走」,據改。
上,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下」,據改。
叙,王校集釋本改作「緒」,據改。
寡,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杼」。
此,王校集釋本依正文改作「比」,當從之。
成,王校集釋本改作「鹹」,據改。
密,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而」,據改。
何,依王校集釋本補。
惠,南華真經注疏依郭注及下句「各」字,當為「五」字,故改。
手,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依世德堂本改「子」字,據改。
「獿」字原右邊均作「夔」,查無此字,故均改作「獿」。
「叔牙」後原句斷,于義不通,故删。
段,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改「叚」字,據改。
日加深遠矣,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曰而日遠矣」,據改。
大,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古」,據改。
王校集釋本移後句首字「其」于「祭」後,再置「先」于「其」後,句為:「必祭其先」;南華真經注疏僅從輯要本删後句「其」字,據後者改。
僚,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僚」字,據補。
其,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而,王校集釋本改作「難」,據改。
息,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九,據王校集釋本補。
牂,南華真經注疏從補正本删,據删。
而,據王校集釋本删。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有」字,删「祥」字,據改。
之,據王校集釋本删。
仍,義不通,應為「乃」。
捐,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自,王校集釋本依正文補,據補。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傷」字,補「而」字,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之」字,據補。
在,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作「存」,據改。
還,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作「遑」,據改。
徒,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作「徙」,據改。
小,王校集釋本改作「不」,據改。
不,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移後,據改。
弱,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溺」,據改。
解,去也。
〔疏〕鸱目晝闇而夜開,則适夜不适晝;鶴胫禀分而長,則能長不能短。
枝節如此,故解去則悲,亦猶種闇于謀身,長于存國也。
〔釋文〕鸱尺夷反。
胫刑定反。
解之佳買反。
司馬雲:去也。
一音懈。
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
〔注〕有形者自然相與為累,唯外乎形者,磨之而不磷。
〔疏〕風日是氣,河有形質。
凡有形氣者,未能無累也。
而風吹日累,必有損傷,恃源而往,所以不覺。
亦猶吳得越之後,謀臣必恃其功勳,以無後慮遭戮。
是知物相利者,必相為害也。
〔釋文〕有損有形自然相累,世能累物,物能累人,故大夫種所以不免也。
不磷鄰刃反。
請隻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撄也。
〔注〕實已損矣,而不自覺也。
恃源而往者也。
〔注〕所以不覺,非不損也,恃源往耳。
〔疏〕恃,賴也。
撄,損也。
風之與日,相與守河,于河撄損而不知覺,恃其源流。
〔釋文〕恃本亦作「持」。
源而往者也水由源往,雖遇風日,不能損也;道成其性,雖在于世,不能移也。
之人,心處愚暗,寳貴己能,成功而處,執滞如是,甚可悲傷。
故有亡國戮民無已。
〔注〕皆有其身之禍。
〔疏〕貪土地為己有大寳,取之無道,國破家亡,殘害黎元,無數無窮已也。
不知問是也。
〔注〕不知問禍之所由,由乎有心,而修心以救禍也。
〔疏〕世有明人,是為龜鏡。
不知問禍敗所由,唯惡貧賤,愚之至也。
故足之于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 〔疏〕踐,蹍,俱履蹈也。
夫足之能行,必履于地,仍賴不踐之土而後得行。
若無餘地,則無由安善而緻博遠也。
此舉譬也。
〔釋文〕恃其所不蹍女展反。
李雲:一足常不往,故能行廣遠也。
〇俞樾曰:兩「踐」字并當作「淺」,或字之誤,或古通用也。
足之于地,止取容足而已,故曰「足之于地也淺」。
然容足之外,雖皆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曰「雖淺,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
外物篇曰:「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厠足而墊之緻黃泉,人尚有用乎?」即此義也。
下文曰「人之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少」與「淺」文義相近。
若作「踐」,則不可通矣。
人之于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
〔注〕夫忘天地,遺萬物,然後蜩翼可得而知也,況欲知天之所謂,而可以不無其心哉? 〔疏〕知有明暗,能有少多,各止其分,則物逍遙。
是以地藉不踐而得行,心賴不知而能照。
所以處寂養恬,天然之理,故老經雲:「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合谕也。
喪,而迷惑困苦如是,何為也?以不惑解惑,複于不惑,是尚大不惑也。
〔注〕夫惑不可解,故尚大不惑,愚之至也,是以聖人從而任之,所以皇王殊迹,随世為名也。
〔疏〕不惑聖智,惑于凡情也。
以聖智之言,辨于凡惑,忘得反本,複乎真根,而不能得意忘言,而執乎聖迹,貴重明言,以不惑為大,此乃欽尚不惑,豈能除惑哉?斯又遣于不惑也。
〇典案:「也」字舊敚,今依唐寫本補。
〔釋文〕惑解佳買反。
注同。
複于音服,又扶又反。
【校記】八世孫,集釋本作「十世孫」。
艹,原作「廾」,據釋文正。
字,原誤作「子」。
一,原脫,據釋文補。
篇,原誤作「編」。
其知之妙也,集釋本無「其」、「妙」二字。
置,從王校集釋本删。
曠,南華真經注疏依輯要本補,據補。
羁,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旅」,據改。
徒,王校集釋本依注文改作「走」,據改。
上,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下」,據改。
叙,王校集釋本改作「緒」,據改。
寡,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杼」。
此,王校集釋本依正文改作「比」,當從之。
成,王校集釋本改作「鹹」,據改。
密,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而」,據改。
何,依王校集釋本補。
惠,南華真經注疏依郭注及下句「各」字,當為「五」字,故改。
手,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依世德堂本改「子」字,據改。
「獿」字原右邊均作「夔」,查無此字,故均改作「獿」。
「叔牙」後原句斷,于義不通,故删。
段,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改「叚」字,據改。
日加深遠矣,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曰而日遠矣」,據改。
大,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古」,據改。
王校集釋本移後句首字「其」于「祭」後,再置「先」于「其」後,句為:「必祭其先」;南華真經注疏僅從輯要本删後句「其」字,據後者改。
僚,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僚」字,據補。
其,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而,王校集釋本改作「難」,據改。
息,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九,據王校集釋本補。
牂,南華真經注疏從補正本删,據删。
而,據王校集釋本删。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有」字,删「祥」字,據改。
之,據王校集釋本删。
仍,義不通,應為「乃」。
捐,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自,王校集釋本依正文補,據補。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傷」字,補「而」字,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之」字,據補。
在,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作「存」,據改。
還,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作「遑」,據改。
徒,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作「徙」,據改。
小,王校集釋本改作「不」,據改。
不,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移後,據改。
弱,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溺」,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