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無鬼第二十四

關燈
十七引「慢」竝作「漫」,當是别本。

    盡垩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

    』 〔疏〕去垩慢而鼻無傷損,郢人立傍,容貌不失。

    元君聞其神妙,嘗試召而為之。

     〇典案:「盡垩」二字倒。

    禦覽三百六十七、五百五十五引竝作「垩盡」,當從之。

    又禦覽七百六十四、七百六十七引「立」下竝有「而」字,疑是,今本敚之。

     〔釋文〕為寡人于僞反。

    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

    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 〔注〕非夫不動之質,忘言之對,則雖至言妙斲,而無所用之。

     〔疏〕質,對也。

    匠石雖巧,必須不動之質;莊子雖賢,猶藉忘言之對。

    蓋知惠子之亡,莊子喪偶,故匠人辍成風之妙響,莊子息濠上之微言。

     〇典案:禦覽七百五十二引「嘗」作「常」。

    治國則不問物之小瑕,治家則不見人之過。

    勿已,則隰朋可,總結以前義。

     〔釋文〕下人遐嫁反。

    所措七故反。

    故僅其靳反。

    ,釋文曰:「捷」,本作「接」。

    此「捷」、「接」通用見于本書者。

    「搏捷矢」,即「搏接矢」,謂以手搏而接其矢也。

    郭注曰:捷,速也。

    夫矢自無不速,又何必言「捷」乎?王命相者趨射之,狙執死。

     〔疏〕命,召也。

    相,助也,謂王之左右也。

    王既自射不中,乃召左右亂趨射之,于是狙抱樹而死。

     〔釋文〕相者息亮反。

    司馬雲:佐王獵者也。

    趨射音促,急也。

    執死司馬雲:見執而死也。

     〇典案:禦覽九百十引無「執」字,七百四十五引「執」作「既」。

    王顧謂其友顔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 〔疏〕姓顔,字不疑,王之友也。

    殛,死也。

    予,我也。

    狙矜伐勁巧,恃賴方便,傲慢于王,遂遭死殛。

    嗟此狡獸,可以戒人,勿淫聲色,驕豪于世。

     〇典案:禦覽七百四十五引「殛」作「極」。

    疏「遂遭死殛」,是成本字作「殛」。

     〔釋文〕之狙也之,猶是也。

    本或作「是」。

     〇典案:禦覽七百四十五引「之狙也」作「是狙也」,與釋文或本合。

    其便婢面反。

    以敖司馬本作「悻」,雲:佷也。

     〇典案:「敖」當為「傲」。

    禦覽七百四十五、九百十引竝作「傲」,是其證。

    疏「恃賴方便,傲慢于王」,是成本字亦作「傲」。

     顔不疑歸而師董梧,以助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

     〔注〕稱其忘巧遺色而任夫素樸。

     〔疏〕姓董,名梧,吳之賢人也。

    鋤,除去也。

    既奉王教,于是退歸,悔過自新,師于有道,除其美色,去其聲樂,重素樸,辭榮華,脩德三年,國人稱其賢善。

     〔釋文〕董梧有道者也。

    師其德以鋤色。

    以助士居反。

    本亦作「鋤」。

    去樂起呂反。

    遠矣。

     〔釋文〕而泊步各反。

    」,雲:讀曰翮。

    或作「翅」,雩舞者之所執。

    崔本作「翼」。

     〇典案:「甘」借為「酣」。

    郢人投兵司馬雲:言叔敖願安寝恬卧,以養德于廟堂之上,折沖于千裡之外,敵國不敢犯,郢人投兵,無所攻伐也。

    郢,楚都也。

    丘願有喙三尺。

    」 〔注〕苟所言非己,則雖終身言,故為未嘗言耳。

    是以有喙三尺,未足稱長,凡人閉口,未是不言。

     〔疏〕喙,口也。

    苟其言當,即此無言,假餘喙長三尺,與閉口何異?故願有之也。

     〔釋文〕喙許穢反,又丁豆反。

    或昌銳反。

    三尺三尺,言長也。

    司馬雲:喙,息也。

    宜僚弄丸而弭難,叔敖除備以折沖,丘亦願有,歎息三尺。

    三尺,匕首劍。

    者,在于至妙之一道也。

    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 〔注〕各自得耳,非相同也,而道一也。

     〔疏〕夫一道虛玄,曾無涯量,而德有上下,(誰)不能周備也。

    本有作「同」字者,言德有優劣,未能同道也。

    此解前「道之所一」也。

     〔釋文〕不能同一本作「相同」。

    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 〔注〕非其分,故不能舉。

     〔疏〕夫知者玄道,所謂妙絕名言,故非辯說所能勝舉也。

    此解前「知之所不知」也。

    名若儒墨而兇矣。

     〔注〕夫儒墨欲同所不能同,舉所不能舉,故兇。

     〔疏〕夫執是競非,而名同儒墨者,兇禍斯及矣。

    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 〔注〕明受之無所辭,所以成大。

     〔疏〕百川競注,東流不息,而巨海容納,曾不辭憚。

    此據東海為言,亦宏博之至也已。

    聖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

     〔注〕汎然都任。

     〔疏〕前舉海為谕,此下合譬也。

    聖人德合二儀,故并包天地;仁覃無外,故澤及天下;成而不處,故不知誰為;推功于人,故莫識其氏族矣。

    是故生無爵。

     〔注〕有而無之。

    死無谥。

     〔注〕谥所以名功。

    功不在己,故雖谥而非己有。

     〔疏〕夫人處世,生有名位,死定谥号,所以表其實也。

    聖人生既以功推物,故死亦無可谥也。

    實不聚。

     〔注〕令萬物各知足。

     〔疏〕縱有财德,悉分散于人也。

    名不立。

     〔注〕功非己為,故名歸于物。

     〔疏〕夫名以召實,實既不聚,故名将安寄也?此之謂大人。

     〔注〕若為而有之,則小矣。

     〔疏〕總結以前。

    忘于名谥之士,可謂大德之人。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注〕賢出于性,非言所為。

     〔疏〕善,喜好也。

    夫犬不必吠,賢人豈複多言? 〔釋文〕善吠伐廢反。

    司馬雲:不别客主而吠不止。

    善言司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