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第二十三

關燈


    故見為鬼也。

     〔釋文〕故出而不反謂情識外馳,而不反觀于内也。

    見其鬼王雲:永淪危殆,資死之術,己行及之,故曰見鬼也。

    出而得,是謂得死。

     〔注〕不出而無得,乃得生。

     〔疏〕其出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獲者,此可謂得死滅之本。

     〔釋文〕出而得是謂得死若情識外馳,以為得者,是曰得死耳,非理也。

    滅而有實,鬼之一也。

     〔注〕已滅其性矣,雖有斯生,何異于鬼? 〔疏〕迷滅本性,謂身實有,生死不殊,故與鬼為一也。

     〔釋文〕滅而有實鬼之一也廣雅雲:滅,殄也,盡也。

    實,塞也。

    既殄塞純樸之道,而外馳澆薄之境,雖複行屍于世,與鬼何别?故雲鬼一也。

    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注〕雖有斯形,苟能曠然無懷,則生全而形定也。

     〔疏〕象,似也。

    雖有斯形,似如無者,即形非有故也。

    曠然忘我,故心靈和光而止定也。

    無處所,自古至今,甚為長遠,尋求今古,竟無本末。

     〔釋文〕乎處昌據反。

    下注同。

    有長丁丈反,增也。

    又如字。

    下注同。

    本剽本亦作「摽」,同。

    甫小反。

    崔雲:末也。

    李怖遙反。

    徐又敷遙反。

    下同。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

     〔注〕言出者自有實耳,其所出無根竅以出之。

     〔疏〕有所出而無竅穴者,以凡觀之,謂其有實,其實不有也。

     〔釋文〕有所出夫生必有所出也。

    而無此明所出是無也。

    既是無矣,何能有所出耶?竅者有實既言有竅,竅必有實;求實不得,竅亦無也。

    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

     〔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窮處。

     〔疏〕宇者,四方上下也。

    方物之生,謂其有實,尋責宇中,竟無來處。

    宇既非矣,處豈有邪? 〔釋文〕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三蒼雲:四方、上、下為宇。

    宇雖有實,而無定處可求也。

    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注〕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

     〔疏〕宙者,往古來今也。

    時節賒長,謂之今古,推求代叙,竟無本末。

    宙既無矣,本豈有耶? 〔釋文〕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三蒼雲:往古來今曰宙。

    說文曰:舟輿所極覆為宙。

    長,猶增也。

    本,始也。

    宙雖有增長,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無所由,故無所見其形。

     〔疏〕出入,由生死也。

    謂其出入生死,故有出入之名,推窮性理,竟無出入處所之形而可見也。

     〇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入出」作「出入」。

    典案:張本是也。

    上文雲「有乎出,有乎入」,注「死生出入」,疏「出入,由生死也」,是郭、成所見本亦并作「出入」,疑當據乙。

    是謂天門。

     〔注〕天門者,萬物之都名也。

    謂之天門,猶雲衆妙之門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也。

    自然者,以無所由為義。

    言萬有皆無所從,莫測所以,自然為造物之門戶也。

     〇典案:注「天門者,萬物之都名也」,「門」字疑衍。

    疏「天者,自然之謂也」,亦僅釋「天」字。

    高山寺古鈔本注上「天」下無「門」字,疑是。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未有為之者也。

    然有聚散隐顯,故有出入之名。

    徒有名耳,竟無出入也,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為門。

    以無為門,則無門也。

     〔疏〕夫天然之理,造化之門,徒有其名,竟無其實。

    而一切萬物,從此門生,故郭注雲「以無為門。

    以無為門,則無門矣」。

    有不能以有為有。

     〔注〕夫有之未生,以何為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 〔疏〕有既有矣,焉能有有?有之未生,誰生其有?推求斯有,竟無有也。

    必出乎無有。

     〔注〕此所以明有之不能為有而自有耳,非謂無能為有也。

    若無能為有,何謂無乎? 〔疏〕夫已生未生,二俱無有,此有之出乎無有,非謂此無能生有。

    無若生有,何謂無乎?而無有一無有。

     〔注〕一無有則遂無矣。

    無者遂無,則有自欻生,明矣。

     〔疏〕不問百非四句,一切皆無,故謂一無有。

    聖人藏乎是。

     〔注〕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疏〕玄德聖人,冥真契理,藏神隐智,其在茲乎!異,故引其族以譬也。

     〔釋文〕昭景也着丁略反,又張慮反。

    戴本亦作「載」。

    也甲氏也着張慮反,久也。

    又丁略反。

    封也非一也一說雲: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

    着戴者,謂着冠,世世處楚朝,為衆人所戴仰也。

    着封者,謂世世處封邑,而光着久也。

    昭、景、甲三姓雖異,論本則同也。

    崔雲:昭、景二姓,楚之所顯戴,皆甲姓顯封,雖非一姓,同出公族,喻死生同也。

    此兩說與注不同,聊出之耳。

    已複扶又反。

    ,當據補,仍以「移是」絕句,「非」字屬下讀。

    典案:如李、張本補「非」字,則當以「非」字絕句,謂今之人為是非所移耳。

    若以「移是」為句,「非今之人也」為句,是謂古之人亦為是所移矣,此豈莊生之指哉?馬讀非。

    今據江南李氏本、張本補「非」字,仍從郭讀。

    是蜩與學鸠同于同也。

     〔注〕同共是其所同。

     〔疏〕蜩、鷽二蟲,以蓬蒿為是。

    二蟲同是,未為通見,移是之人,斯以類也。

    蜩同于鸠,鸠同于蜩,故曰「同于同」也。

     〔釋文〕蜩音條。

    學鸠本或作「鷽」,音同。

    信之質耳,至信則棄除之矣。

     〔釋文〕辟金必領反,除也。

    又婢亦反。

    之患累也。

     〔釋文〕惡欲烏路反。

    哀樂音洛。

    累德劣僞反。

    後注同。

    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

     〔疏〕去舍、從就、貪取、施與、知慮、伎能,六者蔽真道也。

     〔釋文〕知能音智。

    此四六者不蕩胷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注〕蕩,動也。

     〔疏〕四六之病不動蕩于胸中,則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