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疏〕虛沖凝淡,寂寞無情,同槁木而不榮,類死灰而忘照。
身心既其雙遣,何行動之可知乎?衛生之要也。
〔釋文〕若槁苦老反。
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
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注〕禍福生于失得,人災由于愛惡。
今槁木死灰,無情之至,則愛惡失得,無自而來。
〔疏〕夫禍福生乎得喪,人災起乎美惡。
今既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喪兩忘,美惡雙遣,尚無冥昧之責,何人災之有乎? 〔釋文〕惡有音烏。
愛惡烏路反。
下同。
,敗也。
是「天鈞」當言「敗」,不當言「則」,元嘉本非。
備物以将形。
〔注〕因其自備而順其成形。
〔疏〕将,順也。
夫造化洪鑪,物皆備足,但順成形,于理問學。
〔釋文〕備物以将形備,具也。
将,順也。
藏不虞以生心。
〔注〕心自,」,形相近,故「和」誤為「成」。
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疏「不足以亂于大成之心」,皆不知「成」為「和」之誤字,而曲為之說耳。
〔釋文〕以滑音骨。
不可内于靈台。
〔注〕靈台者,心也。
清暢,故憂患不能入。
〔疏〕内,入也。
靈台,心也。
妙體空靜,故世物不能入其靈台也。
〇俞樾曰:「不可」上當有「萬惡」二字。
上文「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其文已足,「萬惡不可内于靈台」,則又起下意。
下文雲「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皆承此言之。
讀者不詳文義,誤謂「不可内于靈台」與「不足以滑成」兩句相屬,故删「萬惡」二字耳。
文選廣絕交論李善注引此文正作「萬惡不可内于靈台」。
典案:俞說是也。
禦覽三百七十六引此文亦正作「萬惡不可内于靈台」,尤其塙證。
〔釋文〕靈台郭雲:心也。
案:謂心有靈智,能住持也。
許慎雲:人心以上,氣所往來也。
〇典案:文選廣絕交論注引司馬雲:心為神靈之台也。
釋文阙。
靈台者有持。
〔注〕有持者,謂不動于物耳,其實非持。
〔疏〕惟貴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〇典案:「台」有持義,故曰「靈台者有持」。
釋名釋宮室曰:台,持也。
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
淮南子俶真篇「其所居神者,台簡以遊太清」,高注:台,猶持也。
是其義也。
蓋皆以聲為訓耳。
而不知其所持。
〔注〕若知其所持,則持之。
而不可持者也。
〔注〕持則失也。
〔疏〕若有心執持,則失之遠矣,故不可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
〔注〕此妄發作者也。
〔釋文〕不見其誠己而發謂不自照其内而外馳也。
每發而不當; 〔注〕發而不由己誠,何由而當耶? 〔疏〕以前顯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喪真之人,妄心乖理。
誠,實也。
未曾反照實智,而辄妄發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實當也。
〔釋文〕每發而不當丁浪反。
爾雅雲:每,雖也。
謂雖有發動不中當。
業入而不舍。
〔注〕事不居其分内。
〔疏〕業,事也。
世事撄擾,每入心中,不達違從,故不能舍止。
每更為失。
〔注〕發由己誠,乃為得也。
〔疏〕每妄發心,緣逐前境,自謂為得,飜更喪真。
〇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每」下有「妄」字。
典案:疏「每妄發心」,是成本亦有「妄」字。
上文「不見其誠己而發」,郭注「此妄發作」,當即因此文有「妄」字而言。
「每妄更為失」,與上「每發而不當」相對為文,劉得一本較長。
若以「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二句相對,則「每更為失」一句為無所系麗矣。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閑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疏〕夫人鬼幽顯,乃曰殊塗,至于推誠履信,道理無隔。
若彼乖分失真,必招報應,雠怨相感,所以遭誅,則杜伯、彭生之類是也。
〔釋文〕幽閑音閑。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作「幽冥」。
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注〕幽顯無愧于心,則獨行而不懼。
〔疏〕幽顯二塗,分明無譴,不犯于物,故獨行不懼也。
,故其為兵,甚于劍戟也。
〔疏〕兵戈,鋒刃之徒。
镆鎁,良劍也。
夫憯毒傷害,莫甚乎心。
心志所緣,不疾而速,故其為損害,甚于镆鎁。
以此校量,劍戟為下。
〔釋文〕莫憯七坎反。
廣雅雲:痛也。
元嘉本作「潛」。
〇典案:淮南子主術篇「兵莫憯于志,莫邪為下」,高注:憯,猶利也。
镆音莫。
鎁也嗟反。
镆鎁,良劍名。
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閑。
〔疏〕寇,敵也。
域心得喪,喜怒戰于胸中,其寒凝冰,其熱燋火,此陰陽之寇也。
夫勍敵巨寇,猶可逃之,而兵起内心,如何避邪! 〇奚侗曰:淮南缪稱訓、主術訓并作「寇莫大于陰陽,而桴鼓為小」,當依補。
典案:奚說是也。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上當有脫文。
人間世篇「臣之事君,義也,無适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以彼例此,「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句上必尚有「無适而非陰陽」語,不止「桴鼓為小」四字。
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注〕心使氣,則陰陽征結于五藏,而所在皆陰陽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陰陽能賊害于人,但由心有躁競,故使之然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
後皆放此。
而求備焉,遊心是非之境,惡其所受之分也。
〔釋文〕所惡烏路反。
下及注皆同。
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
〔注〕本分不備而有以求備,所以惡備也。
若其本分素備,豈惡之哉? 〔疏〕造物已備,而嫌惡之,豈知自然先已備矣。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 〔注〕不反守其分内,則其死不久。
〔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還原者,動之死地
〔疏〕虛沖凝淡,寂寞無情,同槁木而不榮,類死灰而忘照。
身心既其雙遣,何行動之可知乎?衛生之要也。
〔釋文〕若槁苦老反。
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
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注〕禍福生于失得,人災由于愛惡。
今槁木死灰,無情之至,則愛惡失得,無自而來。
〔疏〕夫禍福生乎得喪,人災起乎美惡。
今既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喪兩忘,美惡雙遣,尚無冥昧之責,何人災之有乎? 〔釋文〕惡有音烏。
愛惡烏路反。
下同。
,敗也。
是「天鈞」當言「敗」,不當言「則」,元嘉本非。
備物以将形。
〔注〕因其自備而順其成形。
〔疏〕将,順也。
夫造化洪鑪,物皆備足,但順成形,于理問學。
〔釋文〕備物以将形備,具也。
将,順也。
藏不虞以生心。
〔注〕心自,」,形相近,故「和」誤為「成」。
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疏「不足以亂于大成之心」,皆不知「成」為「和」之誤字,而曲為之說耳。
〔釋文〕以滑音骨。
不可内于靈台。
〔注〕靈台者,心也。
清暢,故憂患不能入。
〔疏〕内,入也。
靈台,心也。
妙體空靜,故世物不能入其靈台也。
〇俞樾曰:「不可」上當有「萬惡」二字。
上文「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其文已足,「萬惡不可内于靈台」,則又起下意。
下文雲「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皆承此言之。
讀者不詳文義,誤謂「不可内于靈台」與「不足以滑成」兩句相屬,故删「萬惡」二字耳。
文選廣絕交論李善注引此文正作「萬惡不可内于靈台」。
典案:俞說是也。
禦覽三百七十六引此文亦正作「萬惡不可内于靈台」,尤其塙證。
〔釋文〕靈台郭雲:心也。
案:謂心有靈智,能住持也。
許慎雲:人心以上,氣所往來也。
〇典案:文選廣絕交論注引司馬雲:心為神靈之台也。
釋文阙。
靈台者有持。
〔注〕有持者,謂不動于物耳,其實非持。
〔疏〕惟貴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〇典案:「台」有持義,故曰「靈台者有持」。
釋名釋宮室曰:台,持也。
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
淮南子俶真篇「其所居神者,台簡以遊太清」,高注:台,猶持也。
是其義也。
蓋皆以聲為訓耳。
而不知其所持。
〔注〕若知其所持,則持之。
而不可持者也。
〔注〕持則失也。
〔疏〕若有心執持,則失之遠矣,故不可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
〔注〕此妄發作者也。
〔釋文〕不見其誠己而發謂不自照其内而外馳也。
每發而不當; 〔注〕發而不由己誠,何由而當耶? 〔疏〕以前顯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喪真之人,妄心乖理。
誠,實也。
未曾反照實智,而辄妄發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實當也。
〔釋文〕每發而不當丁浪反。
爾雅雲:每,雖也。
謂雖有發動不中當。
業入而不舍。
〔注〕事不居其分内。
〔疏〕業,事也。
世事撄擾,每入心中,不達違從,故不能舍止。
每更為失。
〔注〕發由己誠,乃為得也。
〔疏〕每妄發心,緣逐前境,自謂為得,飜更喪真。
〇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每」下有「妄」字。
典案:疏「每妄發心」,是成本亦有「妄」字。
上文「不見其誠己而發」,郭注「此妄發作」,當即因此文有「妄」字而言。
「每妄更為失」,與上「每發而不當」相對為文,劉得一本較長。
若以「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二句相對,則「每更為失」一句為無所系麗矣。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閑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疏〕夫人鬼幽顯,乃曰殊塗,至于推誠履信,道理無隔。
若彼乖分失真,必招報應,雠怨相感,所以遭誅,則杜伯、彭生之類是也。
〔釋文〕幽閑音閑。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作「幽冥」。
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注〕幽顯無愧于心,則獨行而不懼。
〔疏〕幽顯二塗,分明無譴,不犯于物,故獨行不懼也。
,故其為兵,甚于劍戟也。
〔疏〕兵戈,鋒刃之徒。
镆鎁,良劍也。
夫憯毒傷害,莫甚乎心。
心志所緣,不疾而速,故其為損害,甚于镆鎁。
以此校量,劍戟為下。
〔釋文〕莫憯七坎反。
廣雅雲:痛也。
元嘉本作「潛」。
〇典案:淮南子主術篇「兵莫憯于志,莫邪為下」,高注:憯,猶利也。
镆音莫。
鎁也嗟反。
镆鎁,良劍名。
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閑。
〔疏〕寇,敵也。
域心得喪,喜怒戰于胸中,其寒凝冰,其熱燋火,此陰陽之寇也。
夫勍敵巨寇,猶可逃之,而兵起内心,如何避邪! 〇奚侗曰:淮南缪稱訓、主術訓并作「寇莫大于陰陽,而桴鼓為小」,當依補。
典案:奚說是也。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上當有脫文。
人間世篇「臣之事君,義也,無适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以彼例此,「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句上必尚有「無适而非陰陽」語,不止「桴鼓為小」四字。
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注〕心使氣,則陰陽征結于五藏,而所在皆陰陽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陰陽能賊害于人,但由心有躁競,故使之然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
後皆放此。
而求備焉,遊心是非之境,惡其所受之分也。
〔釋文〕所惡烏路反。
下及注皆同。
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
〔注〕本分不備而有以求備,所以惡備也。
若其本分素備,豈惡之哉? 〔疏〕造物已備,而嫌惡之,豈知自然先已備矣。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 〔注〕不反守其分内,則其死不久。
〔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還原者,動之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