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第二十三

關燈
〇俞樾曰:釋名釋姿容曰:抱,保也,相親保也。

    是「抱」與「保」義通。

    「抱汝生」即「保汝生」。

    郭注曰「無攬乎其生之外也」,猶泥「抱」字為說,未達叚借之旨。

    無使汝思慮營營。

    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矣。

    」 〔疏〕不逐物境,全形者也;守其分内,抱生者也。

    既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複役知思慮,營營狥生也。

    三年虛靜,方可及乎斯言。

    此庚桑教南榮之詞也。

     〔釋文〕思慮息吏反。

    下同。

    」疑「晚」之誤。

    達耳矣崔、向雲:僅達于耳,未徹入于心也。

     庚桑子曰:「辭盡矣。

    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鹄卵,魯雞固能矣。

     〔疏〕奔蜂,細腰土蜂也。

    藿,豆也。

    蠋者,豆中大青蟲。

    越雞,荊雞也。

    魯雞,今之蜀雞也。

    奔蜂細腰,能化桑蟲為己子,而不能化藿蠋。

    越雞小,不能伏鹄卵,蜀雞大,必能之也。

    言我才劣,未能化大,所說辭情,理盡于此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李氏本、張君房本「曰」作□。

    張伯禧曰:「曰」字疑衍文。

    典案:庚桑子告南榮趎之辭猶未畢,下又雲「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則此處不當有「曰」字,明矣。

    疑寫者見上雲「辭盡矣」,李、張本有□,遂以意改為「曰」字耳。

     〔釋文〕奔蜂孚恭反。

    司馬雲:奔蜂,小蜂也。

    一雲:土蜂。

    藿蠋音蜀。

    司馬雲:豆藿中大青蟲也。

    越雞司馬、向雲:小雞也。

    或雲:荊雞也。

    能伏扶又反。

    鹄本亦作「鶴」,同。

    戶各反,一音戶沃反。

    卵力管反。

    魯雞向雲:大雞也。

    今蜀雞也。

    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

    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

    子胡不南見老子?」 〔疏〕夫雞有五德:頭戴冠,禮也;足有距,義也;得食相呼,仁也;知時,智也;見敵能距,勇也。

    而魯、越雖異,五德則同,所以有能與不能者,才有大小也。

    我類越雞,才小不能化子,子何不南行,往師以谒老君?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越雞」作「越雛」,「雞之與雞」,作「雛之與雞」。

    運智人閑,更緻危身之禍。

    禍敗在己,故雲愁軀也。

    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

    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願因楚而問之。

    」 〔疏〕仁者,兼愛之迹;義者,成物之功。

    并是先聖蘧廬,非所以全身遠害者也。

    故不仁不義,則傷物害人;行義行仁,則乖真背道。

    未知若為處心,免茲患害?寄此三言,因桑楚以為媒,願留聽于下問。

    真情,瘡疣已成,無由可入。

    大聖運慈,深可哀愍也。

    溺,為惑更深。

    縱有懷道抱德之士,尚不能扶持,況放散玄道,而專行此惑,欲希禁止,可得乎? 〔釋文〕放道如字。

    向方往反,雲:依也。

    ,心之所存,止在于此,如蒙指誨,辄奉為常。

     〔釋文〕衛生李雲:防衛其生,令合道也。

     〇典案:禦覽七百三十八引注雲:「衛生,可衛護其生,全性命」,疑為司馬逸注。

    」,即「嚘」之異文也。

    揚子太玄經夷「次三日柔,嬰兒于号,三日不嚘」,二宋、陸、王本皆如是。

    蓋以「嚘」與「柔」為韻。

    可知揚子所見老、莊皆作「嚘」也。

    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 〔注〕任手之自握,非獨得也。

     〔疏〕掜,拘寄,[而不]勞倦者,為其淳和與玄道至德同也。

     〔釋文〕終日握李雲:卷手曰握。

    不掜五禮反。

    向音藝。

    崔雲:寄也。

    廣雅雲:捉也。

     〇俞樾曰:說文無「掜」字。

    角部:觬,角觬曲也。

    疑即此「掜」字。

    以角言則從角,以手言則從手,變「觬」為「掜」,字之所以孳乳浸多也。

    「終日握而手不掜」,謂手不拳曲也。

    崔雲:掜,寄也。

    殊非其義。

    共其如字。

    崔雲:壹也。

    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注〕任目之自見,非系于色也。

     〔疏〕瞚,動也。

    任眼之視,視不動目,不偏滞于外塵也。

     〔釋文〕不瞚字又作「瞬」,同。

    音舜,動也。

    本或作「瞑」,莫經反。

    偏不徐音篇。

    行不知所之。

     〔注〕任足之自行,無所趣也。

     〔疏〕之,往也。

    泛若不系之舟,故雖行而無所的詣也。

    居不知所為。

     〔注〕縱體而自任也。

     〔疏〕恬惔無為,寂寞之至。

    與物委蛇。

     〔注〕斯順之也。

     〔疏〕接物無心,委曲随順。

     〔釋文〕委于危反。

    蛇以支反。

    而同其波。

     〔注〕物波亦波。

     〔疏〕和光混迹,同其波流。

    是衛生之經已。

    」 〔疏〕總指已前,結成義也。

    心,皆與物共。

    」釋文引崔雲:交,俱也;李雲,共也。

    是皆未解「交」字之義。

    徐無鬼篇曰「吾與之邀樂于天,吾與之邀食于地」,與此文異義同。

    「交」即「邀」也,古字隻作「徼」,文二年左傳「寡君願徼福于周公、魯公」,此雲「邀食乎地」、「邀樂乎天」,語意正相似。

    作「邀」者,後出字,作「交」者,叚借字。

    詩桑扈篇「彼交匪傲」,漢書五行志作「匪儌匪傲」,即其例矣。

    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

     〔疏〕撄,擾亂也。

    夫至人虛心順世,與物同波,故能息怪異于羣生,絕謀谟于黎首。

    既不以事為事,何利害之能擾乎? 〔釋文〕相撄于營反,徐又音嬰。

    廣雅雲:亂也。

    崔雲:猶貫也。

    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

    」 〔疏〕重舉前文,結成其義。

    曰:「然則是至乎?」 〔注〕謂己便可得此言而至耶? 〔疏〕謂聞此言,可以造極。

    南榮不敏,重問老君。

    曰:「未也。

    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 〔注〕非以此言為不至也,但能聞而學者,非自至耳。

    苟不自至,則雖聞至言,适可以為經,胡可得至哉?故學者不至,至者不學也。

     〔疏〕夫雲能者,獎勸之辭也。

    此言雖至,猶是筌蹏,既曰告汝,則因禀學。

    然學者不至,至者不學,在筌異魚,故曰未也。

    此是老子重答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