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遊第二十二

關燈
子俶真篇「予能有無,而未能無無也。

    及其為無無,至妙何從及此哉」,即襲用此文。

    道應篇作「及其為無無,又何從至于此哉」,文雖小異,亦正作「無無」。

     大馬之捶鈎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

     〔注〕拈捶鈎之輕重,而無豪芒之差也。

     〔疏〕大馬,官号,楚之大司馬也。

    捶,打鍛也。

    鈎,腰帶也。

    大司馬家有工人,少而善鍛鈎,行年八十,而捶鈎彌巧。

    專性凝慮,故無豪芒之差失也。

    鈎,稱鈎權也,謂能拈捶鈎權,知斤兩之輕重,無豪芒之差失也。

     〔釋文〕大馬之捶鈎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捶,郭音丁果反,徐之累反,李之睡反。

    大馬,司馬也。

    司馬、郭雲:捶者,拈捶鈎之輕重而不失豪芒也。

    或說雲:江東三魏之間,人皆謂鍛為捶,音字亦同。

    郭失之。

    今不從此說也。

    玷丁恬反。

    捶丁果反。

    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 〔疏〕司馬怪其年老而捶鍛愈精,謂其工巧,别有道術也。

     〔釋文〕巧與音餘。

    下同。

    曰:「臣有守也。

    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鈎,于物無視也,非鈎無察也。

     〔疏〕更無别術,有所守持。

    少年已來,專精好此,捶鈎之外,無所觀察,習以成性,遂至于斯也。

     〇王念孫曰:「守」即「道」字。

    達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是其證。

    「道」字古讀若「守」,故與「守」通。

     〔釋文〕而好呼報反。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注〕都無懷,則物來皆應。

     〔疏〕所以至老而長得其捶鈎之用者,假賴于不用心視察他物故也。

    夫假不用為用,尚得終年,況乎體道聖人,無用無不用,故能成大用,萬物資禀,不亦宜乎! 〔釋文〕以長丁丈反。

    不得無故而有。

    傳世故有子孫,不得無子而有孫也。

    如是,天地不得先無而今有也。

     冉求未對。

    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

     〔注〕夫死者,獨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

    不以死死生。

     〔注〕生者亦獨化而生耳。

     〔疏〕已,止也。

    未,無也。

    夫聚散死生,皆獨化日新,未嘗假賴,豈相因待?故不用生生此死,不用死死此生。

    冉求未對之間,仲尼止令無應,理盡于此,更何所言也?死生有待邪? 〔注〕獨化而足。

    皆有所一體。

     〔注〕死與生各自成一體。

     〔疏〕死獨化也,豈更成一物哉!死既不待于生,故知生亦不待于死。

    死生聚散,各自成一體耳,故無所因待也。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〇典案:「物」字疑衍。

    唐寫本無「物」字,文義較長。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

    猶其有物也無已。

     〔注〕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

    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

    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

    既以無矣,又奚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疏〕夫能物于物者,非物也,故非物則無先後。

    物出則是物,複不得有先于此物者。

    何以知其然耶?謂其猶是物故也。

    以此推量,竟無先物者也。

    然則先物者誰乎哉?明物之自然耳。

    自然則無窮已之時也。

    是知天地萬物,自古以固存,無未有之時也。

     〔釋文〕有先悉薦反。

    下及注同。

    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 〔注〕取于自爾,故恩流百代而不廢也。

     〔疏〕夫得道聖人,慈愛覆育,恩流百代,而無窮止者,良由德合天地,妙體自然,故能虛己于彼,忘懷亭毒,[不仁]萬物,刍狗蒼生,蓋取斯義而然也。

    ,其去弗能止。

    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 〔注〕不能坐忘自得,而為哀樂所寄也。

     〔疏〕逆旅,客舍也。

    窮達之來,不能禦扞,哀樂之去,不能禁止。

    而凡俗之人,不閑斯趣,譬彼客舍,為物所停,以妄為真,深可悲歎也。

     〔釋文〕能禦魚呂反。

    ,務在獨免,愚惑之甚,深可悲傷。

    至言去言,至為去為。

     〔注〕皆自得也。

     〔疏〕至理之言,無言可言,故去言也;至理之為,無為可為,故去為也。

    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 〔注〕夫由知而後得者,假學者耳,故淺也。

     〔疏〕見賢思齊,舍己效物,假學求理,運知訪道,此乃淺近,豈曰深知矣! 〔釋文〕齊知之才細反,又如字。

     【校記】于此,現移回原處,原注釋順序亦随之而改,不再作注說明。

    又,原作「不」,據郭注改。

    臯,原誤作「阜」,據下文改。

    苦,原作「若」,據集釋本改。

    無,集釋本作「答」,應從之。

    效,南華真經注疏據輯要本改作「詐」。

    夫,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作「人」。

    ,從集釋本改作「逖」。

    照,從集釋本改作「昭」。

    無,從集釋本改作「道」。

    而,南華真經注疏校勘記雲:校記謂韻府羣玉十四引作「如」,成疏亦作「如」,據改。

    借也,從集釋本「補」借删「也」。

    務,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務」,後句補「惟」,于義更通,據改。

    集釋本與南華真經注疏均依世德堂本删「之」後「形」字。

    故,據集釋本補。

    梯,從集釋本改作「稊」。

    三,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之」,據改。

    至,釋文、續古逸本、世德堂本并作「驚」;釋文及郭慶藩又以為,當作「骛」,因兩字形近而誤為「驚」。

    語,王孝魚點校集釋本依正文改為「志」。

    由,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從古續逸本、世德堂本作「遊」,據改。

    由,從集釋本前置。

    帝,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帝」字,據補。

    故,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作「能」,據改。

    扞,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禦」。

    清,南華真經注疏作「情」,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