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遊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 〔注〕冥冥而猶複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疏〕夫玄道虛漠,妙體希夷,非色非聲,絕視絕聽,故于學人論者,論曰冥冥。
而謂之冥冥,猶非真道也。
〔釋文〕猶複扶又反。
于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
」 〔疏〕泰,大也。
夫至道宏曠,恬淡清虛,囊括無窮,故以泰清、無窮為名也。
既而泰清以知問道,無窮答以不知,欲明道離形聲,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問乎無為。
無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
」曰:「其數若何?」 〔疏〕子既知道,頗有名數不乎?其數如何,請為略述。
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 〔疏〕貴為帝王,賤為仆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乃無極。
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數而數也。
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無為,随迎不測,無終無始,故寄無窮、無始為其名焉。
無窮、無為,弗知與知,誰是誰非,請定臧否。
〔釋文〕與無為之知并如字。
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處内;知之乖道,故粗淺而疏外。
于是泰清中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凡得之不由于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歎,悟不知乃真知。
誰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〇奚侗曰「孰知不知之知」一句,語意未完。
淮南道應訓作「孰知知之為弗知,弗知為知邪」。
此文奪「知之為不知乎」一句。
馬叙倫曰:當依淮南補作「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
典案:馬說是也。
〔釋文〕中而歎崔本「中」作「卬」。
〇奚侗曰:「中」當依崔本作「卬」。
淮南子道應篇正作「仰」。
典案:奚說是也。
「卬」、「仰」古今字,作「中」者形近而誤也。
天地篇「為圃者卬而視之」,釋文音仰,本又作「仰」,與此一例,可為旁證。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聞、不見、不言之域,而後至焉。
〔疏〕道無聲,不可以耳聞,耳聞非道也;道無色,不可以眼見,眼見非道也;道無名,不可以言說,言說非道也。
〇典案:注「不見」下舊敚「不言」二字。
今據唐寫本補。
疏「不可以言說」,是成所見注有「不言」二字。
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無物也。
〔疏〕夫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〇奚侗曰:「知」上奪「孰」字,當依淮南道應訓補。
典案:淮南道應篇作「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此當補「孰」字,且删一「形」字。
注「形形者竟無物也」,是「形」字之重衍已在晉前。
道不當名。
」 〔注〕有道名而竟無物,故名之不能當也。
〔疏〕名無得道之功,道無當名之實,所以名道而非。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
雖問道者,亦未聞道。
〔注〕不知故問,問之而應,則非道也。
不應則非問者所得,故雖問之,亦終不聞也。
〔疏〕夫道絕名言,不可問答,故問道應道,悉皆不知。
道無問,問無應。
〔注〕絕學去教,而歸于自然之意也。
〔疏〕體道離言,有何問應!凡言此者,覆釋前文。
〔釋文〕去教起呂反。
無問問之,是問窮也; 〔注〕所謂責空。
〔疏〕窮,空也。
理無可問而強問之,是責空也。
無應應之,是無内也。
〔注〕實無而假有以應者,外矣。
〔疏〕理無可應,而強應之,乃成殊外。
以無内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大初,道本也。
若以理外之心,待空内之智者,可謂外不識乎六合宇宙,内不知乎己身妙本者也。
〔釋文〕大初音泰。
是以不過乎崐侖,不遊乎太虛。
」 〔注〕若夫婪落天地,遊虛涉遠,以入乎冥冥者,不應而已矣。
〔疏〕崐侖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
苟其滞著名言,猶存問應者,是知未能經過高遠,遊涉深玄者矣。
〔釋文〕婪落力含反。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疏〕光曜者,是能視之智也。
無有者,所觀之境也。
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體空寂,故假名無有也。
而智有明暗,境無深淺,故以智問境,有乎無乎?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疏〕夫妙境希夷,視聽斷絕,故審狀貌,唯寂唯空也。
〇俞樾曰:淮南子道應篇「光曜不得問」上有「無有弗應也」五字,當從之。
惟無有弗應,故光曜不得問也。
此脫五字,則義不備。
〇典案:俞說是也。
〔釋文〕窅然烏了反。
搏之音博。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注〕此皆絕學之意也。
于道絕之,則夫學者乃在根本中來矣。
故學之善者,其唯不學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淺,唯能得無喪有,未能雙遣有無,故歎無有至深,誰能如此玄妙?而言無有者,非直無有,亦乃無無,四句百非,悉皆無有。
以無之一字,無所不無,言約理廣,故稱無也。
而言何從至此者,但無有之境,窮理盡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體之?是以淺學小智,無從而至也。
〇典案:「無有」當作「無無」。
作「無有」者,涉上文「有無」而誤也。
淮南
」 〔注〕冥冥而猶複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疏〕夫玄道虛漠,妙體希夷,非色非聲,絕視絕聽,故于學人論者,論曰冥冥。
而謂之冥冥,猶非真道也。
〔釋文〕猶複扶又反。
于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
」 〔疏〕泰,大也。
夫至道宏曠,恬淡清虛,囊括無窮,故以泰清、無窮為名也。
既而泰清以知問道,無窮答以不知,欲明道離形聲,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問乎無為。
無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
」曰:「其數若何?」 〔疏〕子既知道,頗有名數不乎?其數如何,請為略述。
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 〔疏〕貴為帝王,賤為仆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乃無極。
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數而數也。
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無為,随迎不測,無終無始,故寄無窮、無始為其名焉。
無窮、無為,弗知與知,誰是誰非,請定臧否。
〔釋文〕與無為之知并如字。
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處内;知之乖道,故粗淺而疏外。
于是泰清中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凡得之不由于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歎,悟不知乃真知。
誰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〇奚侗曰「孰知不知之知」一句,語意未完。
淮南道應訓作「孰知知之為弗知,弗知為知邪」。
此文奪「知之為不知乎」一句。
馬叙倫曰:當依淮南補作「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
典案:馬說是也。
〔釋文〕中而歎崔本「中」作「卬」。
〇奚侗曰:「中」當依崔本作「卬」。
淮南子道應篇正作「仰」。
典案:奚說是也。
「卬」、「仰」古今字,作「中」者形近而誤也。
天地篇「為圃者卬而視之」,釋文音仰,本又作「仰」,與此一例,可為旁證。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聞、不見、不言之域,而後至焉。
〔疏〕道無聲,不可以耳聞,耳聞非道也;道無色,不可以眼見,眼見非道也;道無名,不可以言說,言說非道也。
〇典案:注「不見」下舊敚「不言」二字。
今據唐寫本補。
疏「不可以言說」,是成所見注有「不言」二字。
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無物也。
〔疏〕夫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〇奚侗曰:「知」上奪「孰」字,當依淮南道應訓補。
典案:淮南道應篇作「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此當補「孰」字,且删一「形」字。
注「形形者竟無物也」,是「形」字之重衍已在晉前。
道不當名。
」 〔注〕有道名而竟無物,故名之不能當也。
〔疏〕名無得道之功,道無當名之實,所以名道而非。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
雖問道者,亦未聞道。
〔注〕不知故問,問之而應,則非道也。
不應則非問者所得,故雖問之,亦終不聞也。
〔疏〕夫道絕名言,不可問答,故問道應道,悉皆不知。
道無問,問無應。
〔注〕絕學去教,而歸于自然之意也。
〔疏〕體道離言,有何問應!凡言此者,覆釋前文。
〔釋文〕去教起呂反。
無問問之,是問窮也; 〔注〕所謂責空。
〔疏〕窮,空也。
理無可問而強問之,是責空也。
無應應之,是無内也。
〔注〕實無而假有以應者,外矣。
〔疏〕理無可應,而強應之,乃成殊外。
以無内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大初,道本也。
若以理外之心,待空内之智者,可謂外不識乎六合宇宙,内不知乎己身妙本者也。
〔釋文〕大初音泰。
是以不過乎崐侖,不遊乎太虛。
」 〔注〕若夫婪落天地,遊虛涉遠,以入乎冥冥者,不應而已矣。
〔疏〕崐侖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
苟其滞著名言,猶存問應者,是知未能經過高遠,遊涉深玄者矣。
〔釋文〕婪落力含反。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疏〕光曜者,是能視之智也。
無有者,所觀之境也。
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體空寂,故假名無有也。
而智有明暗,境無深淺,故以智問境,有乎無乎?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疏〕夫妙境希夷,視聽斷絕,故審狀貌,唯寂唯空也。
〇俞樾曰:淮南子道應篇「光曜不得問」上有「無有弗應也」五字,當從之。
惟無有弗應,故光曜不得問也。
此脫五字,則義不備。
〇典案:俞說是也。
〔釋文〕窅然烏了反。
搏之音博。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注〕此皆絕學之意也。
于道絕之,則夫學者乃在根本中來矣。
故學之善者,其唯不學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淺,唯能得無喪有,未能雙遣有無,故歎無有至深,誰能如此玄妙?而言無有者,非直無有,亦乃無無,四句百非,悉皆無有。
以無之一字,無所不無,言約理廣,故稱無也。
而言何從至此者,但無有之境,窮理盡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體之?是以淺學小智,無從而至也。
〇典案:「無有」當作「無無」。
作「無有」者,涉上文「有無」而誤也。
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