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第二十一

關燈
遭用,貧賤飯牛。

    安于飯牛,身甚肥悅,忘于富貴,故「爵祿不入于心」。

    後穆公知其賢,委以國事,都不猜疑,故雲「忘其賤」矣。

     〔釋文〕故飯煩晚反。

    忘其賤與之政也謂忘其飯牛之賤也。

    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動人。

     〔注〕内自得者,外事全也。

     〔疏〕有虞,舜也,姓妫氏,字重華。

    遭後母之難,頻被踬頓,而不以死生經心,至孝有聞,感動天地,于是堯妻以二女,委以萬乘,故「足以動人」也。

    ,謂箕坐也。

    臝本又作「羸」,同。

    力果反。

    司馬雲:将畫,故解衣見形。

    神閑音閑。

    而占反。

    郭、李而兼反,又而銜反。

    駁馬邦角反。

    偏朱蹄李雲:一蹄偏赤也。

    瘳乎敕留反。

    諸大夫蹵然曰:「先君王也。

    」 〔疏〕文王之父季曆生存之日,黑色多髯,好乘駁馬,駁馬蹄偏赤。

    王之所夢,乃是先君教令于王,是以蹵然驚懼也。

     〔釋文〕蹵然子六反。

    本或作「愀」,在久、七小二反。

    先君王也司馬雲:言先君王靈神之所緻。

     〇俞樾曰:「先君」下疑奪「命」字。

    此本作「先君命王也」,故下文曰「先君之命,王其無他」。

    文王曰:「然則蔔之。

    」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蔔焉?」 〔疏〕此是先君令命,決定無疑,蔔以決疑,不疑何蔔也! 〔釋文〕之令本或作「命」。

    王其無它司馬雲:無違令。

    困反。

     顔淵問于仲尼曰:「文王其猶未邪?又何以夢為乎?」 〔疏〕顔子疑于文王未極至人之德,真人不夢,何以夢乎?仲尼曰:「默!汝無言。

    夫文王盡之也。

     〔注〕任諸大夫而不自任,斯盡之也。

    而又何論刺焉!彼直以循斯須也。

    」 〔注〕斯須者,百姓之情,當悟未悟之頃,故文王循而發之,以合其大情也。

     〔疏〕斯須由須臾也。

    循,順也。

    夫文王聖人,盡于妙理,汝宜寝默,不勞譏刺。

    彼直随任物性,順蒼生之望,欲悟未悟之頃,進退須臾之間,故托夢以發其性耳,未足怪也。

     〔釋文〕刺焉七賜反。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

     〔注〕盈貫,謂溢镝也。

     〔釋文〕為伯昏于僞反。

     〇典案:禦覽七百四十五引「伯昏無人」作「伯昏瞀人」,與列子黃帝篇合。

    下同。

    盈貫古亂反。

    司馬雲:镝也。

    镝丁曆反。

    措杯水其肘上。

     〔注〕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放發而左手不知,故可措之杯水也。

     〔疏〕禦寇、無人,内篇具釋。

    盈貫,滿镞也。

    措,置也。

    禦寇風仙,(魯)[鄭]之善射,右手引弦,如附枝而滿镝,左手如拒石,置杯水于肘上,言其停審敏捷之至也。

     〇典案:禦覽七百四十五引「其」上有「于」字,「肘」下無「上」字。

     〔釋文〕措七故反。

    其肘竹九反。

    如拒音矩。

    本亦作「矩」字。

     〇典案:禦覽七百四十五引注「拒」作「矩」,與釋文一本合。

    發之,适矢複沓。

     〔注〕矢,去也。

    箭适去,複歃沓也。

     〔釋文〕适矢丁曆反。

     〇典案:禦覽七百四十五引「适」作「镝」,與列子黃帝篇合。

    複沓扶又反。

    注及下同。

    歃色洽反,又初洽反。

    方矢複寓。

     〔注〕箭方去未至的也,複寄杯于肘上,言其敏捷之妙也。

     〔疏〕适,往也。

    沓,重也。

    寓,寄也。

    弦發矢往,複重沓前箭,所謂擘括而入者。

    箭方适垛,未至于的,複寄杯水,言其敏捷。

    「寓」字亦作「隅」者,言圓镝重沓,破括方全,插孔複于隅角也。

     〇典案:「方矢複寓」,禦覽七百四十五引作「放矢複寓也」。

    引注「方」亦作「放」、「妙」作「甚」。

    當是時,猶象人也。

     〔注〕不動之至。

     〔疏〕象人,木偶、土梗人也。

    言禦寇當射之時,掘然不動,猶土木之人也。

     〇典案:禦覽七百四十五引「象人」下有注「偶人」二字。

     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疏〕言汝雖巧,仍是有心之射,非忘懷無心,不射之射也。

     〇典案:禦覽七百四十五引「是射之射」下有「也」字。

    又引注雲「不射之射,乃盡善矣」,當是逸注。

    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 〔疏〕七尺曰仞,深七百尺也。

    若,汝也。

    此是不射之射也。

    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禦寇而進之。

    禦寇伏地,汗流至踵。

     〔疏〕前略陳射意,此直欲彎弓。

    逡巡,猶卻行也。

    進,讓也。

    登峻聳高山,履危懸之石,臨極險之淵,仍背淵卻行,足垂二分在外空裡。

    控弦自若,揖禦寇而讓之。

    禦寇怖懼,不能舉頭,于是冥目伏地,汗流至腳也。

     〇典案:「無人」上敚「伯昏」二字,上下文皆作「伯昏無人」,此不得獨省。

    列子黃帝篇正作「于是伯昏瞀人遂登高山,履危石」,可證。

     〔釋文〕逡巡七旬反。

    汗流戶旦反。

    危殆矣夫! 〔釋文〕怵然敕律反。

    有恂李又作「眴」,音荀。

    爾雅雲:恂,栗也。

    目之志恂,謂眩也,欲以眩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