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第二十一

關燈
人之目,故怵也。

    于中丁仲反,又如字。

    中,精神也。

    所喪息浪反。

    後章同。

     肩吾問于孫叔敖曰:「子三為令尹,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

    吾始也疑子,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子之用心獨柰何?」 〔疏〕肩吾,隐者也。

    叔敖,楚之賢人也。

    栩栩,歡暢之貌也。

    夫達者毀譽不動,寵辱莫驚,故孫叔敖三仕而不榮華,三黜而無憂色。

    肩吾始聞其言,猶懷疑惑,複察其貌,栩栩自懽,若為用心,獨得如此也? 〔釋文〕栩栩況甫反。

     孫叔敖曰:「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

    我何以過人哉! 〔疏〕夫軒冕榮華,物來傥寄耳。

    故其來不可遣卻,其去不可禁止,窮通得喪,豈由我哉?達此去來,故無憂色,何有藝術,能過人耶?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

     〔注〕曠然無系,玄同彼我,則在彼非獨亡,在我非獨存也。

     〔疏〕亡,失也。

    且不知榮華定在彼人,定在我己?若在彼邪?則于我為失;若在我邪?則于彼為失。

    而彼我既其玄同,得喪于乎自泯也。

    方将躊躇,方将四顧,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 〔注〕躊躇四顧,謂無可無不可。

     〔疏〕躊躇,是逸豫自得;四顧,是高視八方。

    方将磅礡萬物,揮斥宇宙,有何容暇,至于人世,留心貴賤之間乎?故去之而無憂色也。

     〔釋文〕躊直留反。

    躇直于反。

     仲尼聞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

     〔注〕伏戲、黃帝者,功号耳,非所以功者也。

    故況功号于所以功,相去遠矣,故其名不足以友其人也。

     〔疏〕仲尼聞孫叔敖之言,而美其德,故引遠古,以證斯人。

    古之真人,窮微極妙,縱有智言之人,不得辯說,美色之姿,不得淫濫,盜賊之徒,何能劫剝。

    三皇、五帝,未足交友也。

     〔釋文〕得劫居業反。

    元嘉本作「卻」。

    伏戲音羲。

    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 〔疏〕人雖日新,死生大矣,而不變于己,況于爵祿,豈複栖心!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

    」 〔注〕割肌膚以為天下者,彼我俱失也;使人人自得而已者,與人而不損于己也。

    其神明充滿天地,故所在皆可;所在皆可,故不損己為物,而放于自得之地也。

     〔疏〕介,礙也。

    既,盡也。

    夫真人入火不熱,入水不濡,經乎大山,而神無障礙,屈處卑賤,其道不虧。

    德合二儀,故充滿天地;不損己為物,故愈有也。

     〔釋文〕大山音泰。

    無介音界。

    不憊皮拜反。

    以為于僞反。

    下同。

     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 〔注〕言有三亡征也。

     〔疏〕楚文王共凡僖侯同坐,論合從會盟之事。

    凡是國名,周公之後,國在汲郡界,今有凡城是也。

    三者,謂不敬鬼尊賢養民也。

    而楚大凡小,楚有吞夷之意,故使從者以言感也。

     〇俞樾曰:楚王左右言凡亡者三人也。

    郭注曰「言有三亡征也」,非是。

     〔釋文〕凡君如字。

    司馬雲:凡,國名,在汲郡共縣。

    案左傳,凡,周公之後也。

    隐七年,天王使凡伯來聘。

    俗本此後有「孔子窮于陳、蔡」及「孔子謂顔回」二章,與讓王篇同。

    衆家并于讓王篇音之。

    檢此二章無郭注,似如重出。

    古本皆無,謂無者是也。

    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注〕遺凡故也。

     〔疏〕自得造化,怡然不懼,可謂周公之後,世不乏賢也。

    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

     〔注〕夫遺之者,不以亡為亡,則存亦不足以為存矣。

    曠然無矜,乃常存也。

    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 〔注〕存亡更在于心之所措耳,天下竟無存亡。

     〔疏〕夫存亡者,在心之得喪也。

    既冥于得喪,故亡者未必亡,而亡者更存;存者不獨存,而存者更亡也。

     【校記】于下篇知北遊篇尾,知北遊注釋順序亦因此而誤。

    全部改正,不再作注。

    般,原作「殷」,據釋文改。

    然,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然」字,據改。

    尹,王校集釋本改作「醜」,當從之。

    速,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哀」,據改。

    所,據王校集釋本補。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未」字。

    「汋,水也。

    澄,湛也。

    」「汋」為莊子原文,「澄」字莊子原文無,故成疏對此字作解說不通。

    王校集釋本删「也」字,未作注。

    「汋,水澄湛也」,與下文義較連貫。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全」字,據删。

    秦,王校集釋本改為「晉」。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于假」二字互乙,據删。

    下,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不」,據改。

    其,王校集釋本改作「冥」,未注出處,視其義,當從之。

    徐,王校集釋本改作「徒」,據改。

    之,王校集釋本依正文改作「中」;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移「之」于「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