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曰:「請問遊是。
」 〔疏〕請問遊心是道,其術如何?必得遊是,複有何功力也。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 〔注〕至美無美,至樂無樂故也。
〔疏〕夫證于玄道,美而歡暢,既得無美之美,而遊心無樂之樂者,可謂至極之人也。
〔釋文〕至樂音洛。
下及注同。
孔子曰:「願聞其方。
」 〔疏〕方,猶道也。
請說至美至樂之道。
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薮;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
〔注〕死生亦小變也。
〔疏〕疾,患也。
易,移也。
夫食草之獸,不患移易薮澤;水生之蟲,不患改易池沼。
但有草有水,則不失大常,從東從西,蓋小變耳。
亦猶人處于大道之中,随變任化,未始非我,此則不失大常。
生死之變,蓋亦小耳。
〇典案:淮南子說山篇「故食草之獸,不疾易薮;水居之蟲,不疾易水」,即襲用此文。
高注:疾,患也。
成疏用淮南注。
〔釋文〕行小下孟反,又如字。
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
〔注〕知其小變而不失大常故。
〔疏〕喜順怒逆,樂生哀死,夫四者,生崖之事也。
而死生無變于己,喜怒豈入于懷中也! 〔釋文〕胸次李雲:次,中也。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将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将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 〔注〕愈不足患。
〔疏〕夫天地萬物,其體不二,達斯趣者,故能混同。
是以物我皆空,百體将為塵垢;死生虛幻,終始均乎晝夜。
死生不能滑亂,而況得喪、禍福、生崖之事乎?愈不足以介懷也。
〔釋文〕能滑古沒反。
所介音界。
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于隸也。
〔注〕知身之貴于隸,故棄之若遺土耳。
苟知死生之變,所在皆我,則貴者常在也。
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
〔注〕所貴者,我也,而我與變俱,故無失也。
〔疏〕夫舍棄仆隸,事等泥塗,故知貴在于我,不在外物。
我将變俱,故無所喪也。
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 〔注〕所謂縣,解。
〔疏〕夫世物遷流,未嘗有極,而随變任化,誰複累心?唯當修道達人,方能解此。
〔釋文〕解乎戶買反。
注同。
湛也。
言水之澄湛,其性自然,汲取利潤,非由修學。
至人玄德,其義亦然。
端拱巖廊,而物不能離,澤被羣品,日用不知。
若天高地厚,日月照明,夫何修為?自然而已矣。
〔釋文〕汋音灼,又上若反。
李以略反。
李雲:取也。
于老聃,猶甕中之與天地矣。
〔疏〕酰雞,醋甕中之蠛蠓。
每遭物蓋甕頭,故不見二儀也。
亦猶仲尼遭聖迹蔽覆,不見事理。
若無老子為發覆蓋,則終身不知天地之大全,虛通之妙道也。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
」 〔疏〕方,術也。
莊子是六國時人,與魏惠王、齊威王同時,去魯哀公一百二十年。
如此言見魯哀公者,蓋寓言耳。
然魯則是周公之後,應是衣冠之國。
又孔子生于魯,盛行五德之教,是以門徒三千,服膺儒服,長裾廣袖,魯地必多,無為之學,其人鮮矣。
〔釋文〕莊子見賢遍反,亦如字。
魯哀公司馬雲:莊子與魏惠王、齊威王同時,在哀公後百二十年。
莊子曰:「魯少儒。
」 〔疏〕夫服以象德,不易其人,莊子體知,故譏儒少。
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疏〕哀公庸暗,不察其道,直據衣冠,謬稱多儒。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屦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疏〕句,方也。
緩者,五色縧繩,穿玉玦以飾佩也。
玦,決也。
本亦有作「绶」字者。
夫天員地方,服以象德。
故戴圓冠以象天者,則知三象之吉兇;履方屦以法地者,則知九州之水陸;曳绶佩玦者,事到而決斷。
是以懷道之人,不必為服;為服之者,不必懷道。
彼己之子,今古有之,是故莊生寓言辯說也。
〔釋文〕冠古亂反。
圜冠音圓。
履句音矩。
徐其俱反。
李雲:方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七十九引作「履方屦者,知地形」。
道藏注疏本、白文本字竝作「方」。
屦徐居具反。
緩戶管反。
司馬本作「绶」。
佩玦古穴反。
而斷丁亂反。
公固以為不然,何不号于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
〔疏〕有服無道,罪合極刑。
法令既嚴,不敢犯者,号經五日,無複一儒也。
〔釋文〕号于國号,号令也。
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
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注〕德充于内者,不脩飾于外。
〔疏〕一人,謂孔子。
孔子聖人,觀機吐智,若鏡之照,轉變無窮。
舉國一人,未足多也。
亡,遂入秦國。
初未
」 〔疏〕請問遊心是道,其術如何?必得遊是,複有何功力也。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 〔注〕至美無美,至樂無樂故也。
〔疏〕夫證于玄道,美而歡暢,既得無美之美,而遊心無樂之樂者,可謂至極之人也。
〔釋文〕至樂音洛。
下及注同。
孔子曰:「願聞其方。
」 〔疏〕方,猶道也。
請說至美至樂之道。
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薮;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
〔注〕死生亦小變也。
〔疏〕疾,患也。
易,移也。
夫食草之獸,不患移易薮澤;水生之蟲,不患改易池沼。
但有草有水,則不失大常,從東從西,蓋小變耳。
亦猶人處于大道之中,随變任化,未始非我,此則不失大常。
生死之變,蓋亦小耳。
〇典案:淮南子說山篇「故食草之獸,不疾易薮;水居之蟲,不疾易水」,即襲用此文。
高注:疾,患也。
成疏用淮南注。
〔釋文〕行小下孟反,又如字。
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
〔注〕知其小變而不失大常故。
〔疏〕喜順怒逆,樂生哀死,夫四者,生崖之事也。
而死生無變于己,喜怒豈入于懷中也! 〔釋文〕胸次李雲:次,中也。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将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将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 〔注〕愈不足患。
〔疏〕夫天地萬物,其體不二,達斯趣者,故能混同。
是以物我皆空,百體将為塵垢;死生虛幻,終始均乎晝夜。
死生不能滑亂,而況得喪、禍福、生崖之事乎?愈不足以介懷也。
〔釋文〕能滑古沒反。
所介音界。
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于隸也。
〔注〕知身之貴于隸,故棄之若遺土耳。
苟知死生之變,所在皆我,則貴者常在也。
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
〔注〕所貴者,我也,而我與變俱,故無失也。
〔疏〕夫舍棄仆隸,事等泥塗,故知貴在于我,不在外物。
我将變俱,故無所喪也。
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 〔注〕所謂縣,解。
〔疏〕夫世物遷流,未嘗有極,而随變任化,誰複累心?唯當修道達人,方能解此。
〔釋文〕解乎戶買反。
注同。
湛也。
言水之澄湛,其性自然,汲取利潤,非由修學。
至人玄德,其義亦然。
端拱巖廊,而物不能離,澤被羣品,日用不知。
若天高地厚,日月照明,夫何修為?自然而已矣。
〔釋文〕汋音灼,又上若反。
李以略反。
李雲:取也。
于老聃,猶甕中之與天地矣。
〔疏〕酰雞,醋甕中之蠛蠓。
每遭物蓋甕頭,故不見二儀也。
亦猶仲尼遭聖迹蔽覆,不見事理。
若無老子為發覆蓋,則終身不知天地之大全,虛通之妙道也。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
」 〔疏〕方,術也。
莊子是六國時人,與魏惠王、齊威王同時,去魯哀公一百二十年。
如此言見魯哀公者,蓋寓言耳。
然魯則是周公之後,應是衣冠之國。
又孔子生于魯,盛行五德之教,是以門徒三千,服膺儒服,長裾廣袖,魯地必多,無為之學,其人鮮矣。
〔釋文〕莊子見賢遍反,亦如字。
魯哀公司馬雲:莊子與魏惠王、齊威王同時,在哀公後百二十年。
莊子曰:「魯少儒。
」 〔疏〕夫服以象德,不易其人,莊子體知,故譏儒少。
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疏〕哀公庸暗,不察其道,直據衣冠,謬稱多儒。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屦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疏〕句,方也。
緩者,五色縧繩,穿玉玦以飾佩也。
玦,決也。
本亦有作「绶」字者。
夫天員地方,服以象德。
故戴圓冠以象天者,則知三象之吉兇;履方屦以法地者,則知九州之水陸;曳绶佩玦者,事到而決斷。
是以懷道之人,不必為服;為服之者,不必懷道。
彼己之子,今古有之,是故莊生寓言辯說也。
〔釋文〕冠古亂反。
圜冠音圓。
履句音矩。
徐其俱反。
李雲:方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七十九引作「履方屦者,知地形」。
道藏注疏本、白文本字竝作「方」。
屦徐居具反。
緩戶管反。
司馬本作「绶」。
佩玦古穴反。
而斷丁亂反。
公固以為不然,何不号于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
〔疏〕有服無道,罪合極刑。
法令既嚴,不敢犯者,号經五日,無複一儒也。
〔釋文〕号于國号,号令也。
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
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注〕德充于内者,不脩飾于外。
〔疏〕一人,謂孔子。
孔子聖人,觀機吐智,若鏡之照,轉變無窮。
舉國一人,未足多也。
亡,遂入秦國。
初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