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釋文〕以人名篇。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數稱谿工。
〔疏〕姓田,名無擇,字子方,魏之賢人也,文侯師也。
文侯是畢萬七世孫,武侯之父也。
姓谿,名工,亦魏之賢人。
〔釋文〕田子方李雲;魏文侯師也,名無擇。
〇典案:呂氏春秋重言篇「故聖人聽于無聲,視于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高注:田子方學于子貢,尚賢仁而貴禮義,魏文侯友之。
李以為文侯師,未知何據。
蓋傳聞異詞耳。
數稱雙角反,又所主反。
下同。
谿音溪,又音兮。
司馬本作「雞」。
工李雲:谿工,賢人也。
文侯曰:「谿工,子之師邪?」子方曰:「非也,無擇之裡人也。
稱道數當,故無擇稱之。
」 〔疏〕谿工是子方鄉裡人也,稱說言道,頻當于理,故無擇稱之,不是師。
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方曰:「有。
」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
」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 〔疏〕居在郭東,因以為氏,名順子,子方之師也。
既是先生之師,何故不稱說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
〔注〕無假也。
〔疏〕所謂真道人也。
人貌而天。
〔注〕雖貌與人同,而獨任自然。
〔疏〕雖複貌同人理,而心契自然也。
虛緣而葆真。
〔注〕虛而順物,故真不失。
〔疏〕緣,順也。
虛心順物而恒守真宗,動而常寂也。
〔釋文〕葆真音保。
本亦作「保」。
清而容物。
〔注〕夫清者患于大絜。
今清而容物,與天同也。
〔疏〕郭注雲:「清者患于大絜,今清而容物,與天同也。
」 〔釋文〕大絜音泰。
〇俞樾曰:郭注以「人貌而天」四字為句,殆失其讀也,此當以「人貌而天虛」為句。
「人貌」、「天虛」,相對成義,「緣而保真」為句,與「清而容物」相對成義。
「虛」者,孔竅也。
淮南子泛論篇「若循虛而出入」,高注曰:虛,孔竅也。
訓孔竅,故亦訓心。
俶真篇「虛室生白」,注曰:虛,心也。
太玄斷初一曰「斷心滅斧」,失初一曰「刺虛滅刃」。
「滅刃」與「滅斧」同,「刺虛」與「斷心」同,故毅初一曰「懷威滿虛」,猶言滿心也。
說詳太玄經。
此雲「人貌而天虛」,即人貌而天心,言其貌則人,其心則天也。
學者不達「虛」字之義,誤屬下讀,則「人貌而天」句文義不完,下兩句本相俪者,亦參差不齊矣。
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釋文引李雲:緣,順也。
「緣而葆真」者,順而葆真也。
上綴「虛」字,亦為無義。
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注〕曠然清虛,正己而已,而物邪自消。
〔疏〕世間無道之物,斜僻之人,東郭自正容儀,令其曉悟,使惑亂之意,自然消除也。
〔釋文〕物邪似嗟反。
無擇何足以稱之!」 〔疏〕師之盛德,深玄若是,無擇庸鄙,何足稱揚也!失所謂,故終日不言。
于是召前立侍之臣,與之語話,歎東郭子之道,深遠難知,諒全德之人,可以君子萬物也。
〔釋文〕傥然敕蕩反。
司馬雲:失志貌。
而語魚據反。
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
〔注〕自覺其近。
〔釋文〕聖知音智。
之行下孟反。
形解戶買反。
口鉗其炎反。
徐其嚴反。
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注〕非真物也。
〔疏〕我初昔修學,用先王聖智之言,周、孔仁義之行,為窮理至極。
今聞說子方之師,其道宏博,遂使吾形解散,不能動止,口舌鉗困,無可言語,自覺所學,土人而已,逢雨則壞,并非真物。
土梗者,土人也。
〔釋文〕直如字。
本亦作「真」,下句同。
元嘉本此作「真」,下句作「直」。
〇典案:道藏白文本、注疏本并作「真」,下同。
土梗更猛反。
司馬雲:土梗,土人也,遭雨則壞。
夫魏真為我累耳!」 〔注〕知至貴者,以人爵為累也。
〔疏〕既聞真道,隳體坐忘,故知爵位壇土,适為憂累耳。
溫伯雪子适齊,舍于魯。
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
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見也。
」 〔疏〕姓溫,名伯,字雪子,楚之懷道人也。
中國,魯國也。
陋,拙也。
自楚往齊,途經于魯,止于主人之舍。
魯人是孔子門人,聞溫伯雪賢人,請欲相見。
溫伯不許,雲:我聞中國之人,明于禮義聖迹,而拙于知人心,是故不欲見也。
〔釋文〕溫伯雪子李雲:南國賢人也。
至于齊,反舍于魯,是人也又請見。
〔疏〕溫伯至齊,反還舍魯,是前之人,複欲請見。
溫伯雪子曰:「往也蕲見我,今也又蕲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 〔疏〕蕲,求也。
振,動也。
昔我往齊,求見于我,我今還魯,複來求見,必當别有所以,故欲感動我來。
〔釋文〕蕲音祈。
出而見客,入而歎。
明日見客,又入而歎。
其仆曰:「每見之客也,必入而歎,何耶?」 〔疏〕前後見客,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數稱谿工。
〔疏〕姓田,名無擇,字子方,魏之賢人也,文侯師也。
文侯是畢萬七世孫,武侯之父也。
姓谿,名工,亦魏之賢人。
〔釋文〕田子方李雲;魏文侯師也,名無擇。
〇典案:呂氏春秋重言篇「故聖人聽于無聲,視于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高注:田子方學于子貢,尚賢仁而貴禮義,魏文侯友之。
李以為文侯師,未知何據。
蓋傳聞異詞耳。
數稱雙角反,又所主反。
下同。
谿音溪,又音兮。
司馬本作「雞」。
工李雲:谿工,賢人也。
文侯曰:「谿工,子之師邪?」子方曰:「非也,無擇之裡人也。
稱道數當,故無擇稱之。
」 〔疏〕谿工是子方鄉裡人也,稱說言道,頻當于理,故無擇稱之,不是師。
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方曰:「有。
」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
」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 〔疏〕居在郭東,因以為氏,名順子,子方之師也。
既是先生之師,何故不稱說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
〔注〕無假也。
〔疏〕所謂真道人也。
人貌而天。
〔注〕雖貌與人同,而獨任自然。
〔疏〕雖複貌同人理,而心契自然也。
虛緣而葆真。
〔注〕虛而順物,故真不失。
〔疏〕緣,順也。
虛心順物而恒守真宗,動而常寂也。
〔釋文〕葆真音保。
本亦作「保」。
清而容物。
〔注〕夫清者患于大絜。
今清而容物,與天同也。
〔疏〕郭注雲:「清者患于大絜,今清而容物,與天同也。
」 〔釋文〕大絜音泰。
〇俞樾曰:郭注以「人貌而天」四字為句,殆失其讀也,此當以「人貌而天虛」為句。
「人貌」、「天虛」,相對成義,「緣而保真」為句,與「清而容物」相對成義。
「虛」者,孔竅也。
淮南子泛論篇「若循虛而出入」,高注曰:虛,孔竅也。
訓孔竅,故亦訓心。
俶真篇「虛室生白」,注曰:虛,心也。
太玄斷初一曰「斷心滅斧」,失初一曰「刺虛滅刃」。
「滅刃」與「滅斧」同,「刺虛」與「斷心」同,故毅初一曰「懷威滿虛」,猶言滿心也。
說詳太玄經。
此雲「人貌而天虛」,即人貌而天心,言其貌則人,其心則天也。
學者不達「虛」字之義,誤屬下讀,則「人貌而天」句文義不完,下兩句本相俪者,亦參差不齊矣。
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釋文引李雲:緣,順也。
「緣而葆真」者,順而葆真也。
上綴「虛」字,亦為無義。
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注〕曠然清虛,正己而已,而物邪自消。
〔疏〕世間無道之物,斜僻之人,東郭自正容儀,令其曉悟,使惑亂之意,自然消除也。
〔釋文〕物邪似嗟反。
無擇何足以稱之!」 〔疏〕師之盛德,深玄若是,無擇庸鄙,何足稱揚也!失所謂,故終日不言。
于是召前立侍之臣,與之語話,歎東郭子之道,深遠難知,諒全德之人,可以君子萬物也。
〔釋文〕傥然敕蕩反。
司馬雲:失志貌。
而語魚據反。
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
〔注〕自覺其近。
〔釋文〕聖知音智。
之行下孟反。
形解戶買反。
口鉗其炎反。
徐其嚴反。
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注〕非真物也。
〔疏〕我初昔修學,用先王聖智之言,周、孔仁義之行,為窮理至極。
今聞說子方之師,其道宏博,遂使吾形解散,不能動止,口舌鉗困,無可言語,自覺所學,土人而已,逢雨則壞,并非真物。
土梗者,土人也。
〔釋文〕直如字。
本亦作「真」,下句同。
元嘉本此作「真」,下句作「直」。
〇典案:道藏白文本、注疏本并作「真」,下同。
土梗更猛反。
司馬雲:土梗,土人也,遭雨則壞。
夫魏真為我累耳!」 〔注〕知至貴者,以人爵為累也。
〔疏〕既聞真道,隳體坐忘,故知爵位壇土,适為憂累耳。
溫伯雪子适齊,舍于魯。
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
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見也。
」 〔疏〕姓溫,名伯,字雪子,楚之懷道人也。
中國,魯國也。
陋,拙也。
自楚往齊,途經于魯,止于主人之舍。
魯人是孔子門人,聞溫伯雪賢人,請欲相見。
溫伯不許,雲:我聞中國之人,明于禮義聖迹,而拙于知人心,是故不欲見也。
〔釋文〕溫伯雪子李雲:南國賢人也。
至于齊,反舍于魯,是人也又請見。
〔疏〕溫伯至齊,反還舍魯,是前之人,複欲請見。
溫伯雪子曰:「往也蕲見我,今也又蕲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 〔疏〕蕲,求也。
振,動也。
昔我往齊,求見于我,我今還魯,複來求見,必當别有所以,故欲感動我來。
〔釋文〕蕲音祈。
出而見客,入而歎。
明日見客,又入而歎。
其仆曰:「每見之客也,必入而歎,何耶?」 〔疏〕前後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