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釋文〕舉事以名篇。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 〔疏〕既同曲轅之樹,又類商丘之木,不材無用,故終其天年也。
〇典案:禦覽九百五十二引「年」下有「矣」字。
〔釋文〕山中釋名雲:山,産也,産生物也。
說文雲: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
大木釋名雲:木,冒也,冒地而生也。
字林雲:木,衆樹之總名。
白虎通雲:木,踴也。
書「享」字作「亨」,「烹」字亦作「亨」,故釋文誤讀為「烹」,而今本遂改「亨」為「烹」矣。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處?」物,物不堪辱,反有議疑也。
〔釋文〕則剉子卧反。
本亦作「挫」,同。
〇俞樾曰:「議」當讀為「俄」。
詩賓之初筵篇「側弁之俄」,鄭箋雲:俄,傾貌。
「尊則俄」,謂崇高必傾側也。
古書「俄」字或以「義」為之,說見王氏經義述聞尚書立政篇,亦或以「議」為之,管子法禁篇「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議」亦「俄」也,謂法制不傾衺也。
又或以「儀」為之,荀子成相篇「君法儀,禁不為」,「儀」亦「俄」也,謂君法傾衺,則當禁使不為也。
有為則虧,賢則謀。
〔疏〕虧,損也,有為則損也。
賢以志高,為人之所謀也。
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疏〕言已上賢與不肖等事何必為也!必則偏執名中,所以有成虧也。
悲夫!弟子志之。
〔疏〕悲夫,歎聲也。
志,記也。
其唯道德之鄉乎!」 〔注〕不可必,故待之不可以一方也。
唯與時俱化者為能涉變而常通耳。
〔疏〕言能用中平之理,其為道德之鄉也。
〔釋文〕之鄉如字。
一音許亮反。
也。
猖狂恣任,混迹妄行,乃能蹈大方之道。
其生可樂,其死可葬。
〔注〕言可終始處之。
〔疏〕郭注雲:「言可以終始處之也。
」 〔釋文〕可樂音洛。
吾願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
」 〔注〕所謂去國捐俗,謂蕩除其胸中也。
〔疏〕捐,棄也。
言棄俗,與無為至道相輔導而行也。
君曰:「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柰何?」 〔注〕真謂欲使之南越。
〔疏〕迷悟性殊,故緻魯、越之隔也。
市南子曰:「君無形倨。
〔注〕形倨,踬礙之謂。
〔疏〕勿恃高尊,形容倨傲。
〔釋文〕無形倨音據。
司馬雲:無倨傲其形。
踬之實反,又知吏反。
礙五代反。
無留居。
〔注〕留居,滞守之謂也。
〔疏〕随物任運,無滞榮觀。
〔釋文〕無留居司馬雲:無留安其居。
以為君車。
」 〔注〕形與物夷,心與物化,斯寄物以自載也。
君曰:「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與為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 〔疏〕未體獨化,不能忘物也。
〇典案:「安得而至焉」,唐寫本作「何以至焉」。
〔釋文〕我無食一本「我」作「餓」。
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
〔注〕所謂知足則無所不足者也。
〔疏〕言道不資物成,而但恬淡耳。
〇典案:唐寫本無「而」字。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
〔疏〕江,謂智也。
海,謂道也。
涉上善之江,遊大道之海。
〇典案:文選任彥升王文憲集序注引作「君其步于江南而浮于四海」。
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注〕絕情欲之遠也。
〔疏〕甯知窮極哉! 〇典案:唐寫本「愈」作「逾」。
送君者皆自崖而反。
〔注〕君欲絕,則民各反守其分。
〔疏〕送君行邁,至于道德之鄉,民反真自守素分,崖,分也。
君自此遠矣。
〔注〕超然獨立于萬物之上也。
〔疏〕自,從也。
君從此清高,道德玄遠也。
故有人者累。
〔注〕有人者,有之以為己私者也。
〔疏〕君臨魯邦,富贍人物,為我己有,深成病累也。
見有于人者憂。
〔注〕見有于人者,為人所役用者也。
〔疏〕言未能忘魯,見有于人,是以敬鬼尊賢,矜人恤衆,為民驅役,甯非憂患?故堯非有人,非見有于人也。
〔注〕雖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萬物,而不與焉,斯非有人也。
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見有于人者也。
〔疏〕郭注雲:「雖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萬物,而不與焉,斯非有人也。
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見有于人也。
」 〔釋文〕不與音預。
吾願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獨與道遊于大莫之國。
〔注〕欲令蕩然無有國之懷也。
〔疏〕大莫,猶大無也。
言天下無能雜之。
〇典案:唐寫本「而獨與」下有「君」字。
〔釋文〕大莫莫,無也。
方舟而濟于河。
〔疏〕兩舟相并曰方舟。
〔釋文〕方舟司馬雲:方,并也。
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疏〕褊,狹急也。
不怒者,緣舟虛故也。
〇典案:「不怒」,禦覽七百六十八引作「終不怒也」,文選王仲寳褚淵碑文注引作「不能怒」。
〔釋文〕惼心必善反。
爾雅雲:急也。
〇典案:「惼」,北堂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 〔疏〕既同曲轅之樹,又類商丘之木,不材無用,故終其天年也。
〇典案:禦覽九百五十二引「年」下有「矣」字。
〔釋文〕山中釋名雲:山,産也,産生物也。
說文雲: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
大木釋名雲:木,冒也,冒地而生也。
字林雲:木,衆樹之總名。
白虎通雲:木,踴也。
書「享」字作「亨」,「烹」字亦作「亨」,故釋文誤讀為「烹」,而今本遂改「亨」為「烹」矣。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處?」物,物不堪辱,反有議疑也。
〔釋文〕則剉子卧反。
本亦作「挫」,同。
〇俞樾曰:「議」當讀為「俄」。
詩賓之初筵篇「側弁之俄」,鄭箋雲:俄,傾貌。
「尊則俄」,謂崇高必傾側也。
古書「俄」字或以「義」為之,說見王氏經義述聞尚書立政篇,亦或以「議」為之,管子法禁篇「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議」亦「俄」也,謂法制不傾衺也。
又或以「儀」為之,荀子成相篇「君法儀,禁不為」,「儀」亦「俄」也,謂君法傾衺,則當禁使不為也。
有為則虧,賢則謀。
〔疏〕虧,損也,有為則損也。
賢以志高,為人之所謀也。
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疏〕言已上賢與不肖等事何必為也!必則偏執名中,所以有成虧也。
悲夫!弟子志之。
〔疏〕悲夫,歎聲也。
志,記也。
其唯道德之鄉乎!」 〔注〕不可必,故待之不可以一方也。
唯與時俱化者為能涉變而常通耳。
〔疏〕言能用中平之理,其為道德之鄉也。
〔釋文〕之鄉如字。
一音許亮反。
也。
猖狂恣任,混迹妄行,乃能蹈大方之道。
其生可樂,其死可葬。
〔注〕言可終始處之。
〔疏〕郭注雲:「言可以終始處之也。
」 〔釋文〕可樂音洛。
吾願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
」 〔注〕所謂去國捐俗,謂蕩除其胸中也。
〔疏〕捐,棄也。
言棄俗,與無為至道相輔導而行也。
君曰:「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柰何?」 〔注〕真謂欲使之南越。
〔疏〕迷悟性殊,故緻魯、越之隔也。
市南子曰:「君無形倨。
〔注〕形倨,踬礙之謂。
〔疏〕勿恃高尊,形容倨傲。
〔釋文〕無形倨音據。
司馬雲:無倨傲其形。
踬之實反,又知吏反。
礙五代反。
無留居。
〔注〕留居,滞守之謂也。
〔疏〕随物任運,無滞榮觀。
〔釋文〕無留居司馬雲:無留安其居。
以為君車。
」 〔注〕形與物夷,心與物化,斯寄物以自載也。
君曰:「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與為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 〔疏〕未體獨化,不能忘物也。
〇典案:「安得而至焉」,唐寫本作「何以至焉」。
〔釋文〕我無食一本「我」作「餓」。
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
〔注〕所謂知足則無所不足者也。
〔疏〕言道不資物成,而但恬淡耳。
〇典案:唐寫本無「而」字。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
〔疏〕江,謂智也。
海,謂道也。
涉上善之江,遊大道之海。
〇典案:文選任彥升王文憲集序注引作「君其步于江南而浮于四海」。
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注〕絕情欲之遠也。
〔疏〕甯知窮極哉! 〇典案:唐寫本「愈」作「逾」。
送君者皆自崖而反。
〔注〕君欲絕,則民各反守其分。
〔疏〕送君行邁,至于道德之鄉,民反真自守素分,崖,分也。
君自此遠矣。
〔注〕超然獨立于萬物之上也。
〔疏〕自,從也。
君從此清高,道德玄遠也。
故有人者累。
〔注〕有人者,有之以為己私者也。
〔疏〕君臨魯邦,富贍人物,為我己有,深成病累也。
見有于人者憂。
〔注〕見有于人者,為人所役用者也。
〔疏〕言未能忘魯,見有于人,是以敬鬼尊賢,矜人恤衆,為民驅役,甯非憂患?故堯非有人,非見有于人也。
〔注〕雖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萬物,而不與焉,斯非有人也。
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見有于人者也。
〔疏〕郭注雲:「雖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萬物,而不與焉,斯非有人也。
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見有于人也。
」 〔釋文〕不與音預。
吾願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獨與道遊于大莫之國。
〔注〕欲令蕩然無有國之懷也。
〔疏〕大莫,猶大無也。
言天下無能雜之。
〇典案:唐寫本「而獨與」下有「君」字。
〔釋文〕大莫莫,無也。
方舟而濟于河。
〔疏〕兩舟相并曰方舟。
〔釋文〕方舟司馬雲:方,并也。
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疏〕褊,狹急也。
不怒者,緣舟虛故也。
〇典案:「不怒」,禦覽七百六十八引作「終不怒也」,文選王仲寳褚淵碑文注引作「不能怒」。
〔釋文〕惼心必善反。
爾雅雲:急也。
〇典案:「惼」,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