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生第十九

關燈
〔釋文〕以義名篇。

    全生之道也。

    如此之類,世有之矣。

     〔釋文〕無離力智反,下同。

    大甚音泰。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注〕非我所制,則無為有懷于其間。

     〔疏〕生死去來,委之造物,妙達斯原,故無所惡。

    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

     〔注〕故彌養之而彌失之。

     〔疏〕夫壽夭去來,非己所制,而世俗之人,不悟斯理,貪多資貨,厚養其身,妄謂足以存生,深可悲歎。

    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

     〔注〕養之彌厚,則死地彌至。

     〔疏〕厚養其形,彌速其死,故決定不足以存生。

    則世奚足為哉! 〔注〕莫若放而任之。

     〔疏〕夫馳逐物境,本為資生,生既非養所存,故知世間物務何足為也!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注〕性分各自為者,皆在至理中來,故不可免也。

    是以善養生者從而任之。

     〔疏〕分外之事,不足為也;分内之事,不可不為也。

    夫目見耳聽、足行心知者,禀之性理,雖為無為,故不務免也。

    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

     〔注〕更生者,日新之謂也。

    付之日新,則性命盡矣。

     〔疏〕幾,盡也。

    更生,日新也。

    夫欲有為養形者,無過棄卻世間分外之事。

    棄世則無憂累,無憂累則合于正真平等之道,平正則冥于日新之變,故能盡道之玄妙。

     〔釋文〕則幾徐其依反。

    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

     〔注〕所以遺棄之。

     〔疏〕人世虛無,何足捐棄?生涯空幻,何足遺忘?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

    夫形全精複,與天為一。

     〔注〕俱不為也。

     〔疏〕夫形全不擾,故能保完天命;精固不虧,所以複本還原。

    形神全固,故與玄天之德為一。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注〕無所偏為,故能子萬物。

     〔疏〕夫二儀無心而生化萬物,故與天地合德者,羣生之父母。

    合則成體,散則成始。

     〔注〕所在皆成,無常處。

     〔疏〕夫陰陽混合,則成體質,氣息離散,則反于未生之始。

     〔釋文〕常處昌慮反。

    形精不虧,是謂能移; 〔注〕與化俱也。

     〔疏〕移者,遷轉之謂也。

    夫不勞于形,不虧其精者,故能随變任化,而與物俱遷也。

    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注〕還輔其自然也。

     〔疏〕相,助也。

    夫遣之又遣,乃曰精之又精,是以反本還元,輔于自然之道也。

     〔釋文〕相天息亮反。

    ,姓尹,名喜,字公度,為函谷關令,故曰關令尹真人,是老子弟子,懷道抱德,故禦寇詢之也。

    窒,塞也。

    夫至極聖人,和光匿燿,潛伏行世,混迹同塵,不為物境障礙,故等虛室,空而無塞。

    本亦作「空」字。

     〔釋文〕關尹李雲:關令尹喜也。

    不窒珍悉反。

    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

     〔注〕至适,故無不可耳,非物往可之。

     〔疏〕冥于寒暑,故火不能災;一于高卑,故心不恐懼。

     〔釋文〕蹈火徒報反。

    請問何以至于此?」 〔疏〕總結前問意也。

    ,物奚自入焉! 〔疏〕是者,指斥以前聖人也。

    自,從也。

    若是者,其保守自然之道,全而不虧,其心神凝照,曾無閑(卻)[郄],故世俗事物,何從而入于靈府哉! 〔釋文〕無(卻)[郄]去逆反。

    然則開天者,性之動也;開人者,知之用也。

     〔疏〕郭注雲:「不慮而知,開天者也;知而後感,開人者也。

    然則開天者,性之動;開人者,知之用。

    」郭得之矣,無勞更釋。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人之天」作「人之人」。

    開天者德生。

     〔注〕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忘餘,斯德生也。

    開人者賊生。

     〔注〕知用者從感而求,勌而不已,斯賊生也。

     〔疏〕夫率性而動,動而常寂,故德生也;運智禦世,為害極深,故賊生也。

    老經雲:「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也。

    」不厭其天,不忽于人。

     〔注〕任其天性而動,則人理亦自全矣。

     〔疏〕常用自然之性,不厭天者也;任智自照于物,斯不忽人者也。

     〔釋文〕不厭李于豔反。

    徐于瞻反。

    民幾乎以其真!」 〔注〕民之所患,僞之所生,常在于知用,不在于性動也。

     〔疏〕幾,盡也。

    因天任人,性動智用,既而人天無别,知用不殊,是以率土盡真,蒼生無僞者也。

     〔釋文〕幾乎音機。

    或音祈。

    多,所承之蜩,十失其一也。

     〇典案:注「少」舊作「多」。

    道藏注疏本誤同。

    「所失愈多」,與正文「則失者十一」義殊相反。

    禦覽九百四十四引注正作「所失愈少也」,世德堂本。

    今據正。

    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

     〔注〕停審之至,故乃無所複失。

     〔疏〕累五丸于竿頭,一無墜落,停審之意,遂到于斯。

    是以承蜩蟬猶如俛拾。

    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注〕不動之至。

     〔疏〕拘,謂斫殘枯樹枝也。

    執,用也。

    我安處身心,猶如枯樹,用臂執竿,若槁木之枝,凝寂停審,不動之至。

    斯言有道,此之謂也。

     〔釋文〕若厥本或作「橛」,同。

    其月反。

    株音誅。

    拘其俱反。

    郭音俱。

    李雲:厥,豎也,豎若株拘也。

    若槁苦老反。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疏〕二儀極大,萬物甚多,而運智用心,唯在蜩翼,蜩翼之外,無他緣慮也。

    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注〕遺彼,故得此。

     〔疏〕反側,猶變動也。

    外息攀緣,内心凝靜,萬物雖衆,不奪蜩翼之知,是以事同拾芥,何為不得也?蜩,妙凝神鬼。

    而尼父勉勖門人,故雲「痀偻丈人之謂」也。

     〔釋文〕不分如字。

     〇俞樾曰:「凝」當作「疑」。

    下文「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即此所謂「乃疑于神」也。

    列子黃帝篇正作「疑」,張湛注曰:意專則與神相似者也。

    可據以訂正。

     〇馬叙倫曰:雲谷雜記引蘇轼曰:蜀本莊子雲「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此與易「陰疑于陽」、禮「使人疑于夫子」同,今四方本皆作「凝」。

    尋下文「器之所以疑神者」,字正作「疑」。

    「疑」即拟度之拟初文。

    典案:「疑」讀曰「拟」。

    周官司服鄭注:「疑」之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