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第十八

關燈
〔釋文〕以義名篇。

    樂音洛。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 〔注〕忘歡而後樂足,樂足而後身存。

    将以為有樂耶?而至樂無歡。

    将以為無樂耶?而身以存而無憂。

     〔疏〕此假問之辭也。

    至,極也。

    樂,歡也。

    言寰宇之中,頗有至極歡樂,可以養活身命者無有哉? 〔釋文〕至樂音洛。

    篇内不出者皆同。

    至,極也。

    樂,歡也。

    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注〕擇此八者,莫足以活身。

    唯無擇而任其所遇乃全耳。

     〔疏〕奚,何也。

    今欲行至樂之道以活身者,當何所為造,何所依據,何所避諱,何所安處,何所從就,何所舍去,何所歡樂,何所嫌惡,而合至樂之道乎?此假設疑問,下自曠顯。

     〔釋文〕奚惡烏路反。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 〔疏〕天下所尊重者,無過富足财寶,貴盛榮華,壽命遐長,善名令譽。

    所歡樂者,滋味爽口,麗服榮身,玄黃悅目,宮商娛耳。

    若得之者,則為據處就樂。

    所下者,貧、賤、夭、惡也; 〔疏〕貧窮,卑賤,夭折,惡名,世閑以為下也。

    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

    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

    其為形也亦愚哉。

     〔注〕凡此,失之無傷于形,而得之有損于性。

    今反以不得為憂,故愚。

     〔疏〕凡此上事,無益于人,而流俗以不得為苦。

    既不适情,遂憂愁懼慮。

    如此修為形體,豈不甚愚癡!虛實。

    善若實也,不足以活身命;善必虛也,不應養活蒼生。

    賴谏诤而太平,此足以活人也;為忠烈而被戮,此不足以活身也。

    故曰,忠谏不聽,蹲循勿争。

     〔注〕唯中庸之德為然。

     〔疏〕蹲循,猶順從也。

    夫為臣之法,君若無道,宜以忠誠之心匡谏;君若不聽,即須蹲循休止。

    若逆鱗強诤,必遭刑戮也。

     〔釋文〕蹲七旬反。

    郭音存,又趣允反。

    循音旬,又音脣。

    勿争争鬭之争。

    下同。

    故夫子胥争之,以殘其形;不争,名亦不成。

    誠有善無有哉? 〔注〕故當緣督以為經也。

     〔疏〕吳王夫差,荒淫無道,子胥忠谏,以遭殘戮,若不谏诤,忠名不成。

    故谏與不谏,善與不善,誠未可定矣。

     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 〔疏〕果,未定也。

    流俗以貪染為心,以色聲為樂,未知此樂決定樂耶?而倒置之心,未可謂信也。

    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羣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

     〔注〕舉羣趣其所樂,乃不避死也。

     〔疏〕誙誙,趣死貌也。

    已,止也。

    舉世之人,羣聚趣競,所歡樂者,無過五塵,貪求至死,未能止息之也。

     〔釋文〕誙誙戶耕反。

    徐苦耕反,又胡挺反。

    李雲:趣死貌。

    崔雲: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誙誙」,本又作「胫胫」。

    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

     〔注〕無懷而恣物耳。

     〔疏〕而世俗之人,皆用色聲為上樂,而莊生體道忘淡,故不見其樂,亦不見其不樂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兩「未」字下竝有「知」字。

    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

     〔注〕夫無為之樂,無憂而已。

     〔疏〕以色聲為樂者,未知決定有此樂不。

    若以莊生言之,用虛淡無為為至實之樂。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吾以無為而誠者為樂矣」。

    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注〕俗以铿鎗為樂,美善為譽。

     〔疏〕俗以富貴榮華、铿金鎗玉為上樂,用美言佞善為令譽,以無為恬淡、寂寞虛夷為憂苦。

    故知至樂以無樂為樂,至譽以無譽為譽也。

     〔釋文〕铿苦耕反。

    鎗七羊反。

    皆化。

    若有意乎為之,則有時而滞也。

     〔疏〕天無心為清,而自然清虛;地無心為甯,而自然甯靜。

    故天地無為,兩儀相合,升降災福,而萬物化生,若有心為之,即不能已。

     〇「生」字舊敚。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萬物皆化」下有「生」字。

    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

    此以「清」、「甯」、「生」為韻。

    疏「升降災福,而萬物化生」,是成氏所見本亦有「生」字。

    今據江南古藏本補。

    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 〔注〕皆自出耳,未有為而出之也。

     〔釋文〕芒乎李音荒,又呼晃反。

    下同。

    芴乎音忽。

    下同。

    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 〔注〕無有為之象。

     〔疏〕夫二儀造化,生物無心,恍惚芒昧,參差難測。

    尋其從出,莫知所由;視其形容,竟無象貌。

    覆論芒芴,互其文耳。

    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

     〔注〕皆自殖耳。

     〔疏〕職職,繁多貌也。

    夫春生夏長,庶物繁多,孰使其然?皆自生耳。

    尋其源流,從無為種植。

    既無為種植,豈有為耶? 〔釋文〕萬物職職司馬雲:職職,猶祝祝也。

    李雲:繁植貌。

    案:爾雅「職,主也」,謂各有主而區别。

    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

     〔注〕若有為,則有不濟也。

    人也孰能得無為哉! 〔注〕得無為,則無樂而樂至矣。

     〔疏〕孰,誰也。

    夫天地清甯,無為虛廓,而升降生化而無不為也。

    凡俗之人,心靈暗昧,耽滞有欲,誰能得此無為哉!言能之者,乃至務也。

    若得之者,便是德合二儀,冥符至樂也。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

     〔疏〕莊、惠二子,為淡水素交,既有死亡,理須往吊。

    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疏〕箕踞者,垂兩腳如簸箕形也。

    盆,瓦缶也。

    莊子知生死之不二,達哀樂之為一,是以妻亡不哭,鼓盆而歌,垂腳箕踞,敖然自樂。

     〔釋文〕箕踞音據。

    盆謂瓦缶也。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疏〕共妻居處,長養子孫,妻老死亡,竟不哀哭,乖于人理,足是無情,加之鼓歌,一何太甚也! 〇典案:「不亦甚乎」,文選潘安仁哀永逝文注引「亦」作「已」。

     〔釋文〕長子丁丈反。

    ,亦複無氣。

    從無生有,假合而成,是知此身不足惜也。

    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疏〕大道在恍惚之内,造化芒昧之中,和雜清濁,變成陰陽二氣;二氣凝結,變而有形;形既成就,變而生育。

    且從無出有,變而為生,自有還無,變而為死。

    而生來死往,變化循環,亦猶春秋冬夏,四時代序。

    是以達人觀察,何哀樂之有哉!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又」作「有」,蓋涉上「有氣」、「有形」、「有生」而誤。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 〔注〕未明而概,已達而止,斯所以誨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

     〔疏〕偃然,安息貌也。

    巨室,謂天地之間也。

    且夫息我以死,卧于天地之間,譬彼炎涼,何得随而哀恸!自覺不通天命,故止哭而鼓盆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三十一引「自以為」三字作「是」。

     〔釋文〕巨室巨,大也。

    司馬雲:以天地為室也。

    噭噭古吊反,又古堯反。

    将令力呈反。

     支離叔與滑介叔觀于冥伯之丘,崑侖之虛,黃帝之所休。

     〔疏〕支離,謂支體離析,以明忘形也。

    滑介,猶骨稽也,謂骨稽挺特,以遺忘智也。

    欲顯叔世澆訛,故号為叔也。

    冥,闇也。

    伯,長也。

    崑侖,人身也。

    言神智杳冥,堪為物長;崑侖玄遠,近在人身;丘墟不平,俯同世俗;而黃帝聖君,光臨區宇,休心息智,寄在凡庸。

    是知至道幽玄,其則非遠,故托二叔,以彰其義也。

     〔釋文〕支離叔與滑音骨。

    崔本作「潏」。

    介音界。

    叔李雲:支離忘形,滑介忘智,言二子乃識化也。

    冥伯之丘李雲:丘名,喻杳冥也。

     〇典案:禦覽三百六十九引「冥」作「宜」,九百五十七引「伯」作「泊」。

    崐侖力門反。

    之虛音墟。

     〇典案:禦覽三百六十九引「虛」作「墟」。

    所休休,息也。

    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

     〔疏〕蹶蹶,驚動貌。

    柳(生)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椁之象,此是将死之征也。

    二叔遊于崑侖,觀于變化,俄頃之間,左臂生柳,蹶然驚動,似欲惡之也。

     〔釋文〕左肘竹九反。

    司馬本作「胕」,音趺,雲:胕,足上也。

    蹶蹶紀衛反,動也。

    惡之烏路反。

    後皆同。

     支離叔曰:「子惡之乎?」 〔疏〕相與觀化,貴在虛忘。

    蹶然驚動,似有嫌惡也。

    滑介叔曰:「亡,予何惡! 〔疏〕亡,無也。

    觀化之理,理在忘懷,我本無身,何惡之有也!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

     〔疏〕夫以二氣五行,四支百體,假合結聚,借而成身。

    是知生者塵垢穢累,非真物者也。

     〔釋文〕垢也音苟。

    死生為晝夜。

     〔疏〕以生為晝,以死為夜,故天不能無晝夜,人焉能無死生?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惡焉!」 〔注〕斯皆先示有情,然後尋至理以遣之。

    若雲我本無情,故能無憂,則夫有情者,遂自絕于遠曠之域,而迷困于憂樂之竟矣。

     〔疏〕我與子同遊,觀于變化,化而及我,斯乃(是)[理] 〔釋文〕借物名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注〕言其廣也。

     〔疏〕河,孟津也。

    泾,通也。

    涘,岸也。

    涯,際也。

    渚,洲也。

    水中之可居曰洲也。

    大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素秋陰炁猛盛,多緻霖雨,故秋時而水至也。

    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黃河,通流盈滿,其水甚大,涯岸曠闊,洲渚迢遙,遂使隔水遠看,不辨牛之與馬也。

     〔釋文〕秋水李雲:水生于春,壯于秋。

    白虎通雲:水,準也。

    灌河古亂反。

    泾流音經。

    司馬雲:泾,通也。

    崔本作「徑」,雲:直度曰徑。

    又雲:字或作「泾」。

    兩涘音俟。

    涯也。

    渚司馬雲:水中可居曰渚。

    釋名雲:渚,遮也。

    體高能遮水,使從旁回也。

    崖字又作「涯」,亦作「厓」,并同。

     〇典案:禦覽六十引作「涯」,與釋文本合。

    疏:涯,際也。

    是成本亦作「涯」。

    不辯牛馬辯,别也。

    言廣大,故望不分别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疏〕河伯,河神也。

    姓馮,名夷,華陰潼堤鄉人,得水仙之道。

    河既曠大,故欣然懽喜,謂天下榮華盛美,盡在己身。

     〔釋文〕河伯姓馮,名夷,一名冰夷,一名馮遲,已見大宗師篇。

    一雲:姓呂,名公子,馮夷是公子之妻。

    為盡津忍反。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疏〕北海,今萊州是。

    望洋,不分明也。

    水日相映,故望洋也。

    若,海神也。

    河伯沿流東行,至于大海,聊複顧眄,不見水之端涯。

    方始回旋面目,高視海若,仍慨然發歎,托之野語。

    而百是萬之一,誠未足以自多,遂為無如己者,即河伯之謂也。

    此乃鄙俚之談,未為通論耳。

     〔釋文〕北海李雲:東海之北是也。

    面目盳莫剛反,又音旁,又音望。

    本一作「望」。

    洋音羊。

    司馬、崔雲:盳洋,猶望羊,仰視貌。

    向若向、徐音向,許亮反。

    司馬雲:若,海神。

    聞道百李雲:萬分之一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注〕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則理分有素,跂尚之情無為乎其間。

     〔疏〕方,猶道也。

    世人皆以仲尼删定六經為多聞博識,伯夷讓國清廉,其義可重。

    複有通人達士,議論高談,以伯夷之義為輕,仲尼之聞為寡,即河伯嘗聞,竊未之信。

    今見大海之宏博,浩汗難窮,方覺昔之所聞,諒不虛矣。

    河伯向不至海若之門,于事大成危殆。

    既而所見狹劣,則長被嗤笑于大道之家。

     〔釋文〕今我睹舊音覩。

    案說文,「睹」今字,「覩」古字,睹,見也。

    崔本作「今睹我」,雲:睹,示也。

    大方之家司馬雲:大道也。

    理分扶問反。

    後同。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注〕夫物之所生而安者,趣各有極。

     〔疏〕海若知河伯之狹劣,舉三物以譬之。

    夫坎井之鼃,聞大海無風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為拘于虛域也。

    夏生之蟲,至秋便死,聞玄冬之時,水結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于夏時也。

    曲見之士,偏執之人,聞說虛通至道,絕聖棄智,大毫末而小泰山,壽殇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為束縛于名教故也。

    而河伯不至洪川,未逢海若,自矜為大,其義亦然。

     〇典案:淮南子原道篇「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于隘也;夏蟲不可與語寒,笃于時也;曲士不可與語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釋文〕以語如字,下同。

     〇王引之曰:「鼃」本作「魚」,後人改之也。

    太平禦覽時序部七、鱗介部七、蟲豸部一引此并雲:「井魚不可以語于海」,則舊本作「魚」可知。

    且釋文于此句不出「鼃」字,直至下文「埳井之鼃」,始雲:「鼃」,本又作「蛙」,戶蝸反,引司馬注雲:鼃,水蟲,形似蝦蟆,則此句作「魚」不作「鼃」,明矣。

    若作「鼃」,則戶蝸之音,水蟲之注,當先見于此,不應至下文始見也。

    再以二證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