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釋文〕借物名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注〕言其廣也。
〔疏〕河,孟津也。
泾,通也。
涘,岸也。
涯,際也。
渚,洲也。
水中之可居曰洲也。
大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素秋陰炁猛盛,多緻霖雨,故秋時而水至也。
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黃河,通流盈滿,其水甚大,涯岸曠闊,洲渚迢遙,遂使隔水遠看,不辨牛之與馬也。
〔釋文〕秋水李雲:水生于春,壯于秋。
白虎通雲:水,準也。
灌河古亂反。
泾流音經。
司馬雲:泾,通也。
崔本作「徑」,雲:直度曰徑。
又雲:字或作「泾」。
兩涘音俟。
涯也。
渚司馬雲:水中可居曰渚。
釋名雲:渚,遮也。
體高能遮水,使從旁回也。
崖字又作「涯」,亦作「厓」,并同。
〇典案:禦覽六十引作「涯」,與釋文本合。
疏:涯,際也。
是成本亦作「涯」。
不辯牛馬辯,别也。
言廣大,故望不分别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疏〕河伯,河神也。
姓馮,名夷,華陰潼堤鄉人,得水仙之道。
河既曠大,故欣然懽喜,謂天下榮華盛美,盡在己身。
〔釋文〕河伯姓馮,名夷,一名冰夷,一名馮遲,已見大宗師篇。
一雲:姓呂,名公子,馮夷是公子之妻。
為盡津忍反。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疏〕北海,今萊州是。
望洋,不分明也。
水日相映,故望洋也。
若,海神也。
河伯沿流東行,至于大海,聊複顧眄,不見水之端涯。
方始回旋面目,高視海若,仍慨然發歎,托之野語。
而百是萬之一,誠未足以自多,遂為無如己者,即河伯之謂也。
此乃鄙俚之談,未為通論耳。
〔釋文〕北海李雲:東海之北是也。
面目盳莫剛反,又音旁,又音望。
本一作「望」。
洋音羊。
司馬、崔雲:盳洋,猶望羊,仰視貌。
向若向、徐音向,許亮反。
司馬雲:若,海神。
聞道百李雲:萬分之一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注〕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則理分有素,跂尚之情無為乎其間。
〔疏〕方,猶道也。
世人皆以仲尼删定六經為多聞博識,伯夷讓國清廉,其義可重。
複有通人達士,議論高談,以伯夷之義為輕,仲尼之聞為寡,即河伯嘗聞,竊未之信。
今見大海之宏博,浩汗難窮,方覺昔之所聞,諒不虛矣。
河伯向不至海若之門,于事大成危殆。
既而所見狹劣,則長被嗤笑于大道之家。
〔釋文〕今我睹舊音覩。
案說文,「睹」今字,「覩」古字,睹,見也。
崔本作「今睹我」,雲:睹,示也。
大方之家司馬雲:大道也。
理分扶問反。
後同。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注〕夫物之所生而安者,趣各有極。
〔疏〕海若知河伯之狹劣,舉三物以譬之。
夫坎井之鼃,聞大海無風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為拘于虛域也。
夏生之蟲,至秋便死,聞玄冬之時,水結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于夏時也。
曲見之士,偏執之人,聞說虛通至道,絕聖棄智,大毫末而小泰山,壽殇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為束縛于名教故也。
而河伯不至洪川,未逢海若,自矜為大,其義亦然。
〇典案:淮南子原道篇「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于隘也;夏蟲不可與語寒,笃于時也;曲士不可與語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釋文〕以語如字,下同。
〇王引之曰:「鼃」本作「魚」,後人改之也。
太平禦覽時序部七、鱗介部七、蟲豸部一引此并雲:「井魚不可以語于海」,則舊本作「魚」可知。
且釋文于此句不出「鼃」字,直至下文「埳井之鼃」,始雲:「鼃」,本又作「蛙」,戶蝸反,引司馬注雲:鼃,水蟲,形似蝦蟆,則此句作「魚」不作「鼃」,明矣。
若作「鼃」,則戶蝸之音,水蟲之注,當先見于此,不應至下文始見也。
再以二證明之:鴻烈原道篇「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于隘也」,梁張绾文「井魚之不識巨海,夏蟲之不見冬冰」(水經贛水注雲: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皆用莊子之文,則莊子之作「井魚」益明矣。
井九三「井谷射鲋」,鄭注曰:所生魚無大魚,但多鲋魚耳(見劉逵吳都賦注),困學紀聞(卷十)引禦覽所載莊子曰「用意如井魚者,吾為鈎繳以投之」,呂氏春秋谕大篇曰「井中之無大魚也」,此皆「井魚」之證。
後人以此篇有「埳井鼃」之語,而荀子亦雲:「坎井之鼃,不可與語東海之樂」(見正論篇),遂改「井魚」為「井鼃」,不知井自有魚,無煩改作「鼃」也。
自有此改,世遂動稱井鼃夏蟲,不複知有井魚之喻矣。
于虛音墟。
本亦作「墟」。
風俗通雲:墟,虛也。
崔雲:拘于井中之空也。
〇王念孫曰:崔注「拘于虛」,曰「拘于井中之空也」。
案崔訓「虛」為空,非也。
「虛」與「墟」同,故釋文雲:虛,本亦作「墟」。
廣雅曰:墟,凥也(凥,古居字)。
文選西征賦注引聲類曰:墟,故所居也。
凡經傳言邱、墟者,皆謂故所居之地。
言井魚拘于所居,故不知海之大也。
魚居于井,猶河伯居于涯涘之間,故下文曰「今爾出于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也」。
〇典案:禦覽六十、九百四十四引并作「墟」。
夏蟲戶嫁反。
〇郭慶藩曰:文選孫興公天台山賦注引司馬雲:厚信其所見之時也。
釋文阙。
曲士司馬雲:鄉曲之士也。
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将可與語大理矣。
」 〔注〕以其知分,故可與言理也。
〔疏〕河伯駕水乘流,超于崖涘之表,适逢海若,仍于瀚海之中,詳觀大壑之無窮,方鄙小河之陋劣。
既悟所居之有限,故可語大理之虛通也。
也。
中國,九州也。
夫四海在天地之間,九州居四海之内,豈不似蟻孔之居大澤,稊米之在大倉乎?言其大小優劣,有如此之懸也。
〇典案:禦覽百九十引「計」作「諸」,「大」作「太」。
〔釋文〕礨力罪反。
向同。
崔音壘。
李力對反。
空音孔。
壘孔,小穴也。
李雲:小封也。
一雲:蟻冢也。
稊米徒兮反。
司馬雲:稊米,小米也。
李雲:稊,草也。
案郭注尒疋:稊似稗。
稗,音蒲賣反。
大倉音泰。
号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 〔注〕小大之辨,各有階級,不可相跂。
〔疏〕号,名号也。
卒,衆也。
夫物之數,不止于萬,而世間語便,多稱萬物,人是萬數之一物也。
中國九州,人衆聚集,百谷所生,舟車來往,在其萬數,亦處一焉。
然以人比之萬物,九州方之宇宙,亦無異乎一豪之在馬體,曾何足以介懷也! 〔釋文〕人卒尊忽反。
司馬雲:衆也。
崔子恤反,雲:盡也。
〇俞樾曰:「人卒」二字未詳何義。
司馬訓「卒」為衆,崔訓「卒」為盡,皆不可通。
且下雲「人處一焉」,則此不當以人言。
「人卒」疑「大率」二字之誤。
人間世篇「率然拊之」,釋文曰:「率」或作「卒」,是「率」「卒」形似易誤之證。
「率」誤為「卒」,因改「大」為「人」以合之。
據至樂篇「人卒聞之」,盜跖篇「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是「人卒」之文,本書所有。
然施之于此,不可通矣。
「大率」者,總計之辭。
上雲「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又雲「計中國之在海内」,「計」與「大率」,其義正同。
〇典案:天地篇「人卒雖衆,其主君也」,至樂篇「人卒聞之,相與還而觀之」,盜跖篇「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是「人卒」乃莊子書中恒言。
司馬注「衆也」,得其誼。
俞欲改字釋之,其失也鑿矣。
「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注〕不出乎一域。
〔疏〕五帝連接而揖讓,三王興師而争奪,仁人殷憂于社稷,任士劬勞于職務,四者雖事業不同,俱理盡于毫末也。
〔釋文〕五常之所連司馬雲:謂連續仁義也。
崔雲:連,續也。
本亦作「五帝」。
所争側耕反。
任士之所勞李雲:任,能也。
勞,服也。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物有定域,雖至知不能出焉。
故起大小之差,将以申明至理之無辯也。
〔疏〕伯夷讓五等以成名,仲尼論六經以為博,用斯輕物,持此自多,亦何異乎向之河伯自多于水?此通合前喻,并釋前事少仲尼、聞輕伯夷之義也。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疏〕夫形之大者,無過天地,質之小者,莫先毫末,故舉大舉小,以明禀分有差。
河伯呈己所知,詢于海若。
又解:若以自足為大,吾可大于兩儀;若以無餘為小,吾可小于毫末。
河伯既其領悟,故物我均齊,所以述己解心,詢其可不也。
以為定?時無止。
〔注〕死與生皆時行。
〔疏〕新新不住。
分無常。
〔注〕得與失皆分。
〔疏〕所禀分命,随時變易。
終始無故。
〔注〕日新也。
〔疏〕雖複終而複始,而未嘗不新。
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
〔注〕各自足也。
〔疏〕此下釋「量無窮」也。
以大聖之知,視于遠理,察于近事,故毫末雖小,當體自足,無所寡少也。
大而不多。
〔注〕亦無餘也。
〔疏〕天地雖大,當體無餘,故未足以自多也。
不多則無誇,不寡則息企也。
知量無窮; 〔注〕攬而觀之,知遠近大小之物各有量。
〔疏〕以大人之知,知于物之器量,大小雖異,各稱其情,升降不同,故無窮也。
此結前「物量無窮」也。
〇典案:「知量無窮」,疑當作「知物量之無窮也」,今敚「物」、「之」、「也」三字,既與上文不相應,又與下文「知分之無常也」、「知終始之不可故也」句法不一律矣。
注「知遠近大小之物各有量」,疏「知于物之器量」,是郭、成所見本「量」上并有「物」字。
證曏今故。
〔注〕曏,明也。
今故,猶古今。
〔疏〕此下釋「時無止」義也。
曏,明也。
既知小大非小大,則證明古今無古今也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注〕言其廣也。
〔疏〕河,孟津也。
泾,通也。
涘,岸也。
涯,際也。
渚,洲也。
水中之可居曰洲也。
大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素秋陰炁猛盛,多緻霖雨,故秋時而水至也。
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黃河,通流盈滿,其水甚大,涯岸曠闊,洲渚迢遙,遂使隔水遠看,不辨牛之與馬也。
〔釋文〕秋水李雲:水生于春,壯于秋。
白虎通雲:水,準也。
灌河古亂反。
泾流音經。
司馬雲:泾,通也。
崔本作「徑」,雲:直度曰徑。
又雲:字或作「泾」。
兩涘音俟。
涯也。
渚司馬雲:水中可居曰渚。
釋名雲:渚,遮也。
體高能遮水,使從旁回也。
崖字又作「涯」,亦作「厓」,并同。
〇典案:禦覽六十引作「涯」,與釋文本合。
疏:涯,際也。
是成本亦作「涯」。
不辯牛馬辯,别也。
言廣大,故望不分别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疏〕河伯,河神也。
姓馮,名夷,華陰潼堤鄉人,得水仙之道。
河既曠大,故欣然懽喜,謂天下榮華盛美,盡在己身。
〔釋文〕河伯姓馮,名夷,一名冰夷,一名馮遲,已見大宗師篇。
一雲:姓呂,名公子,馮夷是公子之妻。
為盡津忍反。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疏〕北海,今萊州是。
望洋,不分明也。
水日相映,故望洋也。
若,海神也。
河伯沿流東行,至于大海,聊複顧眄,不見水之端涯。
方始回旋面目,高視海若,仍慨然發歎,托之野語。
而百是萬之一,誠未足以自多,遂為無如己者,即河伯之謂也。
此乃鄙俚之談,未為通論耳。
〔釋文〕北海李雲:東海之北是也。
面目盳莫剛反,又音旁,又音望。
本一作「望」。
洋音羊。
司馬、崔雲:盳洋,猶望羊,仰視貌。
向若向、徐音向,許亮反。
司馬雲:若,海神。
聞道百李雲:萬分之一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注〕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則理分有素,跂尚之情無為乎其間。
〔疏〕方,猶道也。
世人皆以仲尼删定六經為多聞博識,伯夷讓國清廉,其義可重。
複有通人達士,議論高談,以伯夷之義為輕,仲尼之聞為寡,即河伯嘗聞,竊未之信。
今見大海之宏博,浩汗難窮,方覺昔之所聞,諒不虛矣。
河伯向不至海若之門,于事大成危殆。
既而所見狹劣,則長被嗤笑于大道之家。
〔釋文〕今我睹舊音覩。
案說文,「睹」今字,「覩」古字,睹,見也。
崔本作「今睹我」,雲:睹,示也。
大方之家司馬雲:大道也。
理分扶問反。
後同。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注〕夫物之所生而安者,趣各有極。
〔疏〕海若知河伯之狹劣,舉三物以譬之。
夫坎井之鼃,聞大海無風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為拘于虛域也。
夏生之蟲,至秋便死,聞玄冬之時,水結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于夏時也。
曲見之士,偏執之人,聞說虛通至道,絕聖棄智,大毫末而小泰山,壽殇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為束縛于名教故也。
而河伯不至洪川,未逢海若,自矜為大,其義亦然。
〇典案:淮南子原道篇「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于隘也;夏蟲不可與語寒,笃于時也;曲士不可與語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釋文〕以語如字,下同。
〇王引之曰:「鼃」本作「魚」,後人改之也。
太平禦覽時序部七、鱗介部七、蟲豸部一引此并雲:「井魚不可以語于海」,則舊本作「魚」可知。
且釋文于此句不出「鼃」字,直至下文「埳井之鼃」,始雲:「鼃」,本又作「蛙」,戶蝸反,引司馬注雲:鼃,水蟲,形似蝦蟆,則此句作「魚」不作「鼃」,明矣。
若作「鼃」,則戶蝸之音,水蟲之注,當先見于此,不應至下文始見也。
再以二證明之:鴻烈原道篇「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于隘也」,梁張绾文「井魚之不識巨海,夏蟲之不見冬冰」(水經贛水注雲: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皆用莊子之文,則莊子之作「井魚」益明矣。
井九三「井谷射鲋」,鄭注曰:所生魚無大魚,但多鲋魚耳(見劉逵吳都賦注),困學紀聞(卷十)引禦覽所載莊子曰「用意如井魚者,吾為鈎繳以投之」,呂氏春秋谕大篇曰「井中之無大魚也」,此皆「井魚」之證。
後人以此篇有「埳井鼃」之語,而荀子亦雲:「坎井之鼃,不可與語東海之樂」(見正論篇),遂改「井魚」為「井鼃」,不知井自有魚,無煩改作「鼃」也。
自有此改,世遂動稱井鼃夏蟲,不複知有井魚之喻矣。
于虛音墟。
本亦作「墟」。
風俗通雲:墟,虛也。
崔雲:拘于井中之空也。
〇王念孫曰:崔注「拘于虛」,曰「拘于井中之空也」。
案崔訓「虛」為空,非也。
「虛」與「墟」同,故釋文雲:虛,本亦作「墟」。
廣雅曰:墟,凥也(凥,古居字)。
文選西征賦注引聲類曰:墟,故所居也。
凡經傳言邱、墟者,皆謂故所居之地。
言井魚拘于所居,故不知海之大也。
魚居于井,猶河伯居于涯涘之間,故下文曰「今爾出于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也」。
〇典案:禦覽六十、九百四十四引并作「墟」。
夏蟲戶嫁反。
〇郭慶藩曰:文選孫興公天台山賦注引司馬雲:厚信其所見之時也。
釋文阙。
曲士司馬雲:鄉曲之士也。
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将可與語大理矣。
」 〔注〕以其知分,故可與言理也。
〔疏〕河伯駕水乘流,超于崖涘之表,适逢海若,仍于瀚海之中,詳觀大壑之無窮,方鄙小河之陋劣。
既悟所居之有限,故可語大理之虛通也。
也。
中國,九州也。
夫四海在天地之間,九州居四海之内,豈不似蟻孔之居大澤,稊米之在大倉乎?言其大小優劣,有如此之懸也。
〇典案:禦覽百九十引「計」作「諸」,「大」作「太」。
〔釋文〕礨力罪反。
向同。
崔音壘。
李力對反。
空音孔。
壘孔,小穴也。
李雲:小封也。
一雲:蟻冢也。
稊米徒兮反。
司馬雲:稊米,小米也。
李雲:稊,草也。
案郭注尒疋:稊似稗。
稗,音蒲賣反。
大倉音泰。
号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 〔注〕小大之辨,各有階級,不可相跂。
〔疏〕号,名号也。
卒,衆也。
夫物之數,不止于萬,而世間語便,多稱萬物,人是萬數之一物也。
中國九州,人衆聚集,百谷所生,舟車來往,在其萬數,亦處一焉。
然以人比之萬物,九州方之宇宙,亦無異乎一豪之在馬體,曾何足以介懷也! 〔釋文〕人卒尊忽反。
司馬雲:衆也。
崔子恤反,雲:盡也。
〇俞樾曰:「人卒」二字未詳何義。
司馬訓「卒」為衆,崔訓「卒」為盡,皆不可通。
且下雲「人處一焉」,則此不當以人言。
「人卒」疑「大率」二字之誤。
人間世篇「率然拊之」,釋文曰:「率」或作「卒」,是「率」「卒」形似易誤之證。
「率」誤為「卒」,因改「大」為「人」以合之。
據至樂篇「人卒聞之」,盜跖篇「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是「人卒」之文,本書所有。
然施之于此,不可通矣。
「大率」者,總計之辭。
上雲「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又雲「計中國之在海内」,「計」與「大率」,其義正同。
〇典案:天地篇「人卒雖衆,其主君也」,至樂篇「人卒聞之,相與還而觀之」,盜跖篇「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是「人卒」乃莊子書中恒言。
司馬注「衆也」,得其誼。
俞欲改字釋之,其失也鑿矣。
「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注〕不出乎一域。
〔疏〕五帝連接而揖讓,三王興師而争奪,仁人殷憂于社稷,任士劬勞于職務,四者雖事業不同,俱理盡于毫末也。
〔釋文〕五常之所連司馬雲:謂連續仁義也。
崔雲:連,續也。
本亦作「五帝」。
所争側耕反。
任士之所勞李雲:任,能也。
勞,服也。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物有定域,雖至知不能出焉。
故起大小之差,将以申明至理之無辯也。
〔疏〕伯夷讓五等以成名,仲尼論六經以為博,用斯輕物,持此自多,亦何異乎向之河伯自多于水?此通合前喻,并釋前事少仲尼、聞輕伯夷之義也。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疏〕夫形之大者,無過天地,質之小者,莫先毫末,故舉大舉小,以明禀分有差。
河伯呈己所知,詢于海若。
又解:若以自足為大,吾可大于兩儀;若以無餘為小,吾可小于毫末。
河伯既其領悟,故物我均齊,所以述己解心,詢其可不也。
以為定?時無止。
〔注〕死與生皆時行。
〔疏〕新新不住。
分無常。
〔注〕得與失皆分。
〔疏〕所禀分命,随時變易。
終始無故。
〔注〕日新也。
〔疏〕雖複終而複始,而未嘗不新。
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
〔注〕各自足也。
〔疏〕此下釋「量無窮」也。
以大聖之知,視于遠理,察于近事,故毫末雖小,當體自足,無所寡少也。
大而不多。
〔注〕亦無餘也。
〔疏〕天地雖大,當體無餘,故未足以自多也。
不多則無誇,不寡則息企也。
知量無窮; 〔注〕攬而觀之,知遠近大小之物各有量。
〔疏〕以大人之知,知于物之器量,大小雖異,各稱其情,升降不同,故無窮也。
此結前「物量無窮」也。
〇典案:「知量無窮」,疑當作「知物量之無窮也」,今敚「物」、「之」、「也」三字,既與上文不相應,又與下文「知分之無常也」、「知終始之不可故也」句法不一律矣。
注「知遠近大小之物各有量」,疏「知于物之器量」,是郭、成所見本「量」上并有「物」字。
證曏今故。
〔注〕曏,明也。
今故,猶古今。
〔疏〕此下釋「時無止」義也。
曏,明也。
既知小大非小大,則證明古今無古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