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第二十

關燈
即起意規求,既而舉步疾行,把彈弓而伺候。

     〔釋文〕翼殷不逝目大不覩司馬雲:殷,大也。

    曲折曰逝。

    李雲:翼大逝難,目大視希,故不見人。

    蹇起虔反。

     〇碧虛子校引張本「蹇」作「褰」。

    典案:張本是也,唐寫本作「鶱」。

    躩李驅碧反。

    徐九縛反。

    司馬雲:疾行也。

    案:即論語雲「足躩如也」。

    執彈徒旦反。

    留之力救反。

    司馬雲:宿留,伺其便也。

     〇典案:「留」上疑敚「宿」字。

    禦覽九百四十六引正作「執彈而宿留之」。

    覩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 〔注〕執木葉以自翳于蟬,而忘其形之見乎異鵲也。

     〇典案:「螳蜋執翳而搏之」,禦覽九百四十六引「而」作「且」。

    類聚九十八引作「且将」。

     〔釋文〕螳音堂。

    蜋音郎。

    執翳于計反。

    司馬雲:執草以自翳也。

    搏之郭音博。

    徐音付。

    之見乎賢遍反。

    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注〕目能覩,翼能逝,此鳥之真性也,今見利,故忘之耳。

     〔疏〕搏,捕也。

    真,性命也。

    莊生執彈未放,中間忽見一蟬,隐于樹葉,美茲蔭庇,不覺有身;有螳蜋執木葉以自翳,意在捕蟬,不覺形見異鵲;異鵲從螳蜋之後,利其捕蟬之便,意在取利,不覺性命之危,所謂忘真矣。

     〔釋文〕其真司馬雲:真,身也。

    噫歎之聲。

    故知物相利者,必有累憂。

     〔釋文〕怵然肇律反。

    二類相召也!」 〔注〕夫有欲于物者,物亦有欲之。

     〔疏〕夫有欲于物者,物亦欲之也。

    是以蟬鵲俱世物之徒,利害相召,必其然也。

     〇典案:禦覽三百五十引「召」作「招」。

    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注〕谇,問之也。

     〔疏〕捐,棄也。

    虞人,掌栗園之虞候也。

    谇,問也。

    既覺利害相随,棄彈弓而反走,虞人謂其盜栗,故逐而問之。

     〔釋文〕谇之本又作「訊」,音信,問也。

    司馬雲:以周為盜栗也。

     〇典案:唐寫本「谇」作「訊」,注同。

    ,古「往」字,始譌為「廷」,傳寫又譌「庭」耳。

    蔺力信反。

    一本作「蕑」。

    且子餘反。

    司馬雲:蔺且,莊子弟子。

     〇郭慶藩曰: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雲:頃,久也。

    謝靈運入華子洞是麻源第三谷詩注引司馬雲:頃,常久也。

    釋文阙。

    ,是故不庭。

    夫莊子大人,隐身卑位,遨遊宋國,養性漆園,豈迷目于清淵,留意于利害者耶?蓋欲評品羣性,毀殘其身耳。

     〇典案:唐寫本「身」上無「吾」字,是也。

    此承上文「吾守形而忘身」而言,不當有「吾」字。

    又案:「虞人」上「栗林」二字疑衍。

    碧虛子校引張本、文本「栗林」作「□□」,唐寫本無下「栗林」二字。

     〔釋文〕上掊普口反。

     陽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

    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 〔疏〕姓陽,名朱,字子居,秦人也。

    逆旅,店也。

    往于宋國,宿于中地逆旅。

    美者恃其美,故人忘其美而不知也;惡者謙下自惡,故人忘其惡而不知也。

     〇典案:「逆旅人有妾二人」,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上「人」字作「之」,非是。

     〔釋文〕陽子司馬雲:陽朱也。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注〕言自賢之道,無時而可。

     〔疏〕夫種德立行,而去自賢輕物之心者,何往而不得愛重哉?故命門人記之雲耳。

     〇奚侗曰:韓非子說林上篇「自賢之行」,「行」作「心」,當從之。

    典案:奚說是也。

    疏「夫種德立行,而去自賢輕物之心者」,是成本字正作「心」,是其塙證。

    禦覽三百八十二引此已誤,列子黃帝篇誤與莊子同。

     〔釋文〕而去起呂反。

    之行下孟反。

     【校記】起。

    文中、篇尾注釋序号全部糾正,不再一一作注。

    盧,原作「劉」,據文選改。

    周祝篇,「祝」原作「視」,據逸周書改。

    迋,原作「廷」,與下文「始譌為廷」不協,迋,古「往」字,說文:「迋,往也。

    」故,當為「古」,從王校集釋本改。

    财,從王校集釋本作「賤」。

    此處「釋文」誤置下段首句「釋文」中,王校集釋本移至本段「釋文」「無須臾離」後,亦誤,應置于段末,因陸德明所見末句為「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憂」,故釋「居然」。

    法,從王校集釋本作「患」。

    從王校集釋本「方」移前。

    梁,典案謂為應作「衆」,據改。

    」,即「頛」之異體字。

    患,王校集釋本依明中立四子本改作「意」,據改。

    隳,王校集釋本作「堕」,王校集釋本成疏、陸釋亦作「堕」。

    南華真經注疏作「隳」。

    材,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樸」,據改。

    重,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改。

    泠,從南華真經注疏作「冷」。

    籍,從王校集釋本作「迹」。

    王校集釋本此句作:「木乃八音,雖擊而無曲;無聲惟打木,甯有于宮商!然歌聲木聲,犁然清淡而樂正,心故有應,當于人心者也。

    」南華真經注疏大緻同,惟「心故有應」前從輯要本補「人」字。

    從王校集釋本補「規」字。

    從王校集釋本補「爵」字。

    詠,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視」,據改。

    從王校集釋本删「無」字。

    員,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圓」,據改。

    言,從王校集釋本作「發」。

    成,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誠」,「恥之」二字互乙,删「如此」二字,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