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昨為卒,則所謂始者,即是卒矣。
言變化之無窮也。
〔疏〕卒,終也。
于今為始者,于昨為終也。
欲明無始無終,無生無死。
既無死無生,何窮塞之有哀乎?人與天一也。
〔注〕皆自然也。
〔疏〕所謂天損人益者,猶是教迹之言也。
若至凝理處,皆是自然,故不二也。
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注〕任其自爾,則歌者非我也。
〔疏〕夫大聖虛忘,物我兼喪。
我既非我,歌是誰歌?我乃無身,歌将安寄也? 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
」仲尼曰:「飢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洩也。
〔注〕不可逃也。
〔疏〕前略标名,此下解義。
桎,塞也。
夫命終窮塞,道德不行,此猶大地虛盈,四時轉變,運動萬物,發洩氣候也。
〇典案:唐寫本無「易」字。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物」作「化」。
「洩」,唐寫本作「洩」。
〔釋文〕窮桎之實反。
運物司馬雲:運,動也。
之洩息列反。
司馬雲:發也。
徐以世反。
言與之偕逝之謂也。
〔注〕所謂不識不知而順帝之則者也。
〔疏〕偕,俱也。
逝,往也。
既體運物之無常,故與變化而俱往,而無欣惡于其間也。
〔釋文〕言與之言,我也。
為人臣者不敢去之。
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注〕所在皆安,不以損為損,斯待天而不受其損也。
〔疏〕夫為人臣者,不敢逃去君命。
執持臣道,由自如斯,而況為變化窮通,必待自然之理,豈可違距者哉? 〇典案:唐寫本作「執臣而猶若是」。
,即遠飛出。
假令銜食落地,急棄而走,必不複收,避禍之速者也。
〇典案:「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唐寫本作「不給,雒其實,棄而走」。
〔釋文〕莫知音智。
鷾音意。
鸸音而。
或雲:鷾鸸,燕也。
目之所不宜處昌呂反。
言不可止處,目已羅絡知之,故棄之。
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
〔注〕未有自疏外于人而人存之者也。
畏人而入于人舍,此鳥之所以稱知也。
〔疏〕襲,入也。
燕子畏懼于人,而依附人住,入人舍宅,寄作窠巢,是故人愛而狎之,故得免害。
亦由聖人和光在世,混迹人間,戒慎災危,不溺塵境,蒼生樂推而不厭,故得久視長生。
〇典案:唐寫本無「而」字。
注「人舍」作「人間」,與正文合。
社稷存焉爾。
」 〔注〕況之至人,則玄同天下,故天下樂推而不厭,相與社而稷之,斯無受人益之所以為難也。
〔疏〕聖德遐被,羣品樂推,社稷之存,故其宜矣。
所謂人益,此之謂乎!日新而變,何始卒之有耶? 〇典案:唐寫本「萬物」作「萬方」。
〔釋文〕其禅市戰反。
司馬雲:授予也。
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 〔注〕日夜相代,未始有極,故正而待之,無所為懷也。
〔疏〕夫終則是始,始則是終,故何能定終始?既其無終與始,則無死與生,是以随變任化,所遇皆适,抱守正真,待于造物而已矣。
〇典案:「始」,唐寫本作「止」。
〔釋文〕焉知于虔反。
下同。
「何謂人與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注〕凡所謂天,皆明不為而自然耳。
〔疏〕夫人倫萬物,莫不自然,愛及自然也,是以人天不二,萬物混同。
人之不能有天,性也。
〔注〕言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
〔疏〕夫自然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耳,不為也,豈是能有之哉!若謂所有,則非自然也。
故知自然者,性也,非人有之矣。
此解前「有天」之義也。
〇典案:唐寫本「天」下有「也」字。
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 〔注〕晏然無矜,而體與變俱也。
〔疏〕晏然,安也。
逝,往也。
夫聖人通始終之不二,達死生之為一,故能安然解體,随化而往,汎乎無始,任變而終。
〇典案:唐寫本「終」下有「耳」字。
也。
感,觸也。
颡,額也。
異常之鵲,從南方來,翅長七尺,眼圓一寸,突着莊生之額,仍栖栗林之中。
〇典案:「莊周遊于雕陵之樊」,禦覽九百二十一、三百五十引「于」竝作「乎」,唐寫本同。
〔釋文〕雕徐音彫。
本亦作「彫」。
陵之樊音煩。
司馬雲:雕陵,陵名。
樊,藩也,謂遊栗園藩籬之内也。
「樊」,或作「埜」。
「埜」,古「野」字。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一引注「栗園」作「栗林」。
翼廣光浪反。
運寸司馬雲:可回一寸也。
〇王念孫曰:司馬彪曰「運寸,可回一寸也」。
案司馬以「運」為轉運之運,非也。
「運寸」與「廣七尺」相對為文,「廣」為橫,則「運」為從也,「目大運寸」,猶言目大徑寸耳。
越語「句踐之地,廣運百裡」,韋注曰:東西為廣,南北為運。
是「運」為從也。
西山經曰「是山也廣員百裡」,「員」與「運」同。
周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士喪禮記「廣尺,輪二尺」,鄭注并曰:輪,從也。
「輪」與「運」聲近而義同。
「廣輪」即「廣運」也。
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一引注作「周曲一寸」。
感周之颡息蕩反。
李雲:感,觸也。
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
」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
〔疏〕殷,大也。
逝,往也。
躩步,猶疾行也。
留,伺候也。
翅大不能遠飛,目大不能遠視。
莊生怪其如此,仍
言變化之無窮也。
〔疏〕卒,終也。
于今為始者,于昨為終也。
欲明無始無終,無生無死。
既無死無生,何窮塞之有哀乎?人與天一也。
〔注〕皆自然也。
〔疏〕所謂天損人益者,猶是教迹之言也。
若至凝理處,皆是自然,故不二也。
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注〕任其自爾,則歌者非我也。
〔疏〕夫大聖虛忘,物我兼喪。
我既非我,歌是誰歌?我乃無身,歌将安寄也? 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
」仲尼曰:「飢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洩也。
〔注〕不可逃也。
〔疏〕前略标名,此下解義。
桎,塞也。
夫命終窮塞,道德不行,此猶大地虛盈,四時轉變,運動萬物,發洩氣候也。
〇典案:唐寫本無「易」字。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物」作「化」。
「洩」,唐寫本作「洩」。
〔釋文〕窮桎之實反。
運物司馬雲:運,動也。
之洩息列反。
司馬雲:發也。
徐以世反。
言與之偕逝之謂也。
〔注〕所謂不識不知而順帝之則者也。
〔疏〕偕,俱也。
逝,往也。
既體運物之無常,故與變化而俱往,而無欣惡于其間也。
〔釋文〕言與之言,我也。
為人臣者不敢去之。
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注〕所在皆安,不以損為損,斯待天而不受其損也。
〔疏〕夫為人臣者,不敢逃去君命。
執持臣道,由自如斯,而況為變化窮通,必待自然之理,豈可違距者哉? 〇典案:唐寫本作「執臣而猶若是」。
,即遠飛出。
假令銜食落地,急棄而走,必不複收,避禍之速者也。
〇典案:「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唐寫本作「不給,雒其實,棄而走」。
〔釋文〕莫知音智。
鷾音意。
鸸音而。
或雲:鷾鸸,燕也。
目之所不宜處昌呂反。
言不可止處,目已羅絡知之,故棄之。
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
〔注〕未有自疏外于人而人存之者也。
畏人而入于人舍,此鳥之所以稱知也。
〔疏〕襲,入也。
燕子畏懼于人,而依附人住,入人舍宅,寄作窠巢,是故人愛而狎之,故得免害。
亦由聖人和光在世,混迹人間,戒慎災危,不溺塵境,蒼生樂推而不厭,故得久視長生。
〇典案:唐寫本無「而」字。
注「人舍」作「人間」,與正文合。
社稷存焉爾。
」 〔注〕況之至人,則玄同天下,故天下樂推而不厭,相與社而稷之,斯無受人益之所以為難也。
〔疏〕聖德遐被,羣品樂推,社稷之存,故其宜矣。
所謂人益,此之謂乎!日新而變,何始卒之有耶? 〇典案:唐寫本「萬物」作「萬方」。
〔釋文〕其禅市戰反。
司馬雲:授予也。
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 〔注〕日夜相代,未始有極,故正而待之,無所為懷也。
〔疏〕夫終則是始,始則是終,故何能定終始?既其無終與始,則無死與生,是以随變任化,所遇皆适,抱守正真,待于造物而已矣。
〇典案:「始」,唐寫本作「止」。
〔釋文〕焉知于虔反。
下同。
「何謂人與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注〕凡所謂天,皆明不為而自然耳。
〔疏〕夫人倫萬物,莫不自然,愛及自然也,是以人天不二,萬物混同。
人之不能有天,性也。
〔注〕言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
〔疏〕夫自然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耳,不為也,豈是能有之哉!若謂所有,則非自然也。
故知自然者,性也,非人有之矣。
此解前「有天」之義也。
〇典案:唐寫本「天」下有「也」字。
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 〔注〕晏然無矜,而體與變俱也。
〔疏〕晏然,安也。
逝,往也。
夫聖人通始終之不二,達死生之為一,故能安然解體,随化而往,汎乎無始,任變而終。
〇典案:唐寫本「終」下有「耳」字。
也。
感,觸也。
颡,額也。
異常之鵲,從南方來,翅長七尺,眼圓一寸,突着莊生之額,仍栖栗林之中。
〇典案:「莊周遊于雕陵之樊」,禦覽九百二十一、三百五十引「于」竝作「乎」,唐寫本同。
〔釋文〕雕徐音彫。
本亦作「彫」。
陵之樊音煩。
司馬雲:雕陵,陵名。
樊,藩也,謂遊栗園藩籬之内也。
「樊」,或作「埜」。
「埜」,古「野」字。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一引注「栗園」作「栗林」。
翼廣光浪反。
運寸司馬雲:可回一寸也。
〇王念孫曰:司馬彪曰「運寸,可回一寸也」。
案司馬以「運」為轉運之運,非也。
「運寸」與「廣七尺」相對為文,「廣」為橫,則「運」為從也,「目大運寸」,猶言目大徑寸耳。
越語「句踐之地,廣運百裡」,韋注曰:東西為廣,南北為運。
是「運」為從也。
西山經曰「是山也廣員百裡」,「員」與「運」同。
周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士喪禮記「廣尺,輪二尺」,鄭注并曰:輪,從也。
「輪」與「運」聲近而義同。
「廣輪」即「廣運」也。
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一引注作「周曲一寸」。
感周之颡息蕩反。
李雲:感,觸也。
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
」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
〔疏〕殷,大也。
逝,往也。
躩步,猶疾行也。
留,伺候也。
翅大不能遠飛,目大不能遠視。
莊生怪其如此,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