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生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
又案:此當以「忘足」為句,「屦之适也」為句,「忘要」為句,「帶之适也」為句,謂所以忘足忘要者,以屦帶之适耳。
疏非。
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
〔注〕所遇而安,故無所變從也。
〔疏〕外智凝寂,内心不移,物境虛空,外不從事,乃契會真道,所在常适。
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注〕識适者猶未适也。
〔疏〕始,本也。
夫體道虛忘,本性常适,非由感物而後歡娛,則有時不适,本性常适,故無往不歡也。
斯乃忘适之适,非有心适。
遇斯之運命?」 〔釋文〕踵門章勇反。
司馬雲:至也。
而詫敕駕反,又呼駕反。
郭都駕反。
司馬雲:告也。
李本作「托」,雲:屬也。
子扁慶子音篇,又符殄反。
李雲:扁,姓;慶子,字也。
臨難乃旦反。
賓于必刃反。
惡遇音烏。
下同。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
〔注〕闇付自然也。
〔疏〕夫至人立行,虛遠清高,故能内忘五藏之肝膽,外遺六根之耳目,蕩然空靜,無纖介于胸臆。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
〔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
〔釋文〕芒然武剛反。
彷徨元嘉本作「房皇」,音同。
逍遙乎無事之業。
〔注〕凡自為者,皆無事之業也。
〔疏〕芒然,無心之貌也。
彷徨是縱放之名,逍遙是任适之稱。
而處染不染,縱放于嚣塵之表;涉事無事,任适于物務之中也。
是謂為而不恃。
〔注〕率性自為耳,非恃而為之。
長而不宰。
〔注〕任其自長耳,非宰而長之。
〔疏〕接物施化,不恃藉于我(我)勞;長養黎元,豈斷割而從己?事出老經。
〔釋文〕長而丁丈反。
注同。
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疏〕汝光飾心智,驚動愚俗;修營身形,顯他污穢;昭昭明白,自炫其能,猶如擔揭日月而行于世也,豈是韬光匿耀,以蒙養恬哉? 〔釋文〕飾知音智。
明污音烏。
若揭其列反,又其谒反。
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于聾盲跛蹇,而比于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疏〕而,汝也。
得軀貌完全,九竅具足,複免中塗夭于聾盲跛蹇,又得預于人倫,偕于人數,慶幸矣莫甚于斯,有何容暇,怨于天道?子宜速往,無勞辭費。
〔釋文〕九竅苦吊反。
跛波我反。
蹇紀辇反,又紀偃反。
徐其偃反。
而比如字,又毗志反。
孫子出。
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
〔疏〕孫休聞道而出,扁子言訖而歸。
俄頃之間,子慶嗟歎也。
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 〔疏〕扁子門人問其嗟歎所以。
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于惑也。
」 〔疏〕孫休頻來,踵門而詫,述己居世,坎轲不平,吾遂告以至人深玄之德,而器小言大,慮有漏機,恐其驚迫,更增其惑,是以籲歎也。
弟子曰:「不然。
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
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疏〕若孫子言是,扁子言非,非理之言,必不惑是;若扁子言是,孫子言非,彼必以非故,來詣斯求是。
進退尋責,何罪有乎?先生之歎,終成虛假。
扁子曰:「不然。
昔者有鳥止于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
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
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
〔注〕各有所便也。
〔疏〕此爰居之鳥,非應瑞之物。
魯侯濫賞,飨以太牢,事顯前篇,無勞重解。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平」上有「安」字。
〔釋文〕說之音悅。
為具于僞反。
奏九韶元嘉本作「奏韶武」。
以樂音洛。
下同。
食之音嗣。
委于危反。
蛇如字。
李雲:大鳥吞蛇。
司馬雲:委蛇,泥鰌。
〇俞樾曰:委蛇未詳何物。
李雲大鳥食蛇,然未聞養鳥者必食之以蛇也。
司馬雲:委蛇,泥鰌。
此亦臆說。
今案至樂篇雲「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鰌,委蛇而處」,傳寫有阙文耳。
且雲「委蛇而處」,方與下句「則平陸而已矣」文氣相屬,若無「而處」二字,下句便不貫矣。
今休,款啓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注〕此章言善養生者各任性分之适而至矣。
〔疏〕鼷,小鼠也。
鷃,雀也。
孫休是寡識少聞之人,應須款曲,啓發其事。
今乃告以至人之德,大道玄妙之言,何異乎載小鼠以大車,娛鷃雀以韶樂!既禦小而用大,亦何能無驚懼者也? 〔釋文〕款啓李雲:款,空也。
啓,開也。
如空之開,所見小也。
鼷音奚。
鷃字又作「鴳」,音晏。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一引「鴳」作「鷃」。
【校記】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者誤置三注釋于下篇《山木》篇尾,《山木》注釋順序亦因此而誤。
全部改正,不再作注。
禦覽,二字原脫。
腞,原作「豚」,據釋文改。
罔象,原作「岡象」。
據别本并釋文當作「罔象」。
以下迳改。
奚,于義不通,其他版本亦無此字,據删。
生,王校集釋本删此字,當從之。
夫,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改作「失」。
「關尹」二字,從王校集釋本補。
卻,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改「郄」,下同。
「譬也」二字,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原斷句為:「不慮而知開,天也;知而後感開,人也。
」從南華真經注疏及莊子集釋改。
下成疏引郭注同。
猶,王校集釋本改作「尤」,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又」。
征,王校集釋本改作「增」,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微」。
乘,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承」,據改。
矛,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及世德堂本作「予」,據改。
将,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樽」,據改。
間,續古逸本、趙谏議本均作「問」,當從之。
,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輀」,據改。
數,王校集釋本作「煩」,據改。
隹,當為「佳」,據王校集釋本改。
名,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未」,據改。
駛,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駃」,據改。
向,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原本改「回」字,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子慶」二字互乙,據改。
苟,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乃」,據改。
又案:此當以「忘足」為句,「屦之适也」為句,「忘要」為句,「帶之适也」為句,謂所以忘足忘要者,以屦帶之适耳。
疏非。
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
〔注〕所遇而安,故無所變從也。
〔疏〕外智凝寂,内心不移,物境虛空,外不從事,乃契會真道,所在常适。
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注〕識适者猶未适也。
〔疏〕始,本也。
夫體道虛忘,本性常适,非由感物而後歡娛,則有時不适,本性常适,故無往不歡也。
斯乃忘适之适,非有心适。
遇斯之運命?」 〔釋文〕踵門章勇反。
司馬雲:至也。
而詫敕駕反,又呼駕反。
郭都駕反。
司馬雲:告也。
李本作「托」,雲:屬也。
子扁慶子音篇,又符殄反。
李雲:扁,姓;慶子,字也。
臨難乃旦反。
賓于必刃反。
惡遇音烏。
下同。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
〔注〕闇付自然也。
〔疏〕夫至人立行,虛遠清高,故能内忘五藏之肝膽,外遺六根之耳目,蕩然空靜,無纖介于胸臆。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
〔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
〔釋文〕芒然武剛反。
彷徨元嘉本作「房皇」,音同。
逍遙乎無事之業。
〔注〕凡自為者,皆無事之業也。
〔疏〕芒然,無心之貌也。
彷徨是縱放之名,逍遙是任适之稱。
而處染不染,縱放于嚣塵之表;涉事無事,任适于物務之中也。
是謂為而不恃。
〔注〕率性自為耳,非恃而為之。
長而不宰。
〔注〕任其自長耳,非宰而長之。
〔疏〕接物施化,不恃藉于我(我)勞;長養黎元,豈斷割而從己?事出老經。
〔釋文〕長而丁丈反。
注同。
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疏〕汝光飾心智,驚動愚俗;修營身形,顯他污穢;昭昭明白,自炫其能,猶如擔揭日月而行于世也,豈是韬光匿耀,以蒙養恬哉? 〔釋文〕飾知音智。
明污音烏。
若揭其列反,又其谒反。
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于聾盲跛蹇,而比于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疏〕而,汝也。
得軀貌完全,九竅具足,複免中塗夭于聾盲跛蹇,又得預于人倫,偕于人數,慶幸矣莫甚于斯,有何容暇,怨于天道?子宜速往,無勞辭費。
〔釋文〕九竅苦吊反。
跛波我反。
蹇紀辇反,又紀偃反。
徐其偃反。
而比如字,又毗志反。
孫子出。
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
〔疏〕孫休聞道而出,扁子言訖而歸。
俄頃之間,子慶嗟歎也。
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 〔疏〕扁子門人問其嗟歎所以。
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于惑也。
」 〔疏〕孫休頻來,踵門而詫,述己居世,坎轲不平,吾遂告以至人深玄之德,而器小言大,慮有漏機,恐其驚迫,更增其惑,是以籲歎也。
弟子曰:「不然。
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
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疏〕若孫子言是,扁子言非,非理之言,必不惑是;若扁子言是,孫子言非,彼必以非故,來詣斯求是。
進退尋責,何罪有乎?先生之歎,終成虛假。
扁子曰:「不然。
昔者有鳥止于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
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
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
〔注〕各有所便也。
〔疏〕此爰居之鳥,非應瑞之物。
魯侯濫賞,飨以太牢,事顯前篇,無勞重解。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平」上有「安」字。
〔釋文〕說之音悅。
為具于僞反。
奏九韶元嘉本作「奏韶武」。
以樂音洛。
下同。
食之音嗣。
委于危反。
蛇如字。
李雲:大鳥吞蛇。
司馬雲:委蛇,泥鰌。
〇俞樾曰:委蛇未詳何物。
李雲大鳥食蛇,然未聞養鳥者必食之以蛇也。
司馬雲:委蛇,泥鰌。
此亦臆說。
今案至樂篇雲「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鰌,委蛇而處」,傳寫有阙文耳。
且雲「委蛇而處」,方與下句「則平陸而已矣」文氣相屬,若無「而處」二字,下句便不貫矣。
今休,款啓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注〕此章言善養生者各任性分之适而至矣。
〔疏〕鼷,小鼠也。
鷃,雀也。
孫休是寡識少聞之人,應須款曲,啓發其事。
今乃告以至人之德,大道玄妙之言,何異乎載小鼠以大車,娛鷃雀以韶樂!既禦小而用大,亦何能無驚懼者也? 〔釋文〕款啓李雲:款,空也。
啓,開也。
如空之開,所見小也。
鼷音奚。
鷃字又作「鴳」,音晏。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一引「鴳」作「鷃」。
【校記】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者誤置三注釋于下篇《山木》篇尾,《山木》注釋順序亦因此而誤。
全部改正,不再作注。
禦覽,二字原脫。
腞,原作「豚」,據釋文改。
罔象,原作「岡象」。
據别本并釋文當作「罔象」。
以下迳改。
奚,于義不通,其他版本亦無此字,據删。
生,王校集釋本删此字,當從之。
夫,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改作「失」。
「關尹」二字,從王校集釋本補。
卻,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改「郄」,下同。
「譬也」二字,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原斷句為:「不慮而知開,天也;知而後感開,人也。
」從南華真經注疏及莊子集釋改。
下成疏引郭注同。
猶,王校集釋本改作「尤」,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又」。
征,王校集釋本改作「增」,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微」。
乘,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承」,據改。
矛,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及世德堂本作「予」,據改。
将,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樽」,據改。
間,續古逸本、趙谏議本均作「問」,當從之。
,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輀」,據改。
數,王校集釋本作「煩」,據改。
隹,當為「佳」,據王校集釋本改。
名,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未」,據改。
駛,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駃」,據改。
向,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原本改「回」字,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子慶」二字互乙,據改。
苟,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乃」,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