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引「累」下有「子」字,六十三引「累矣」作「為累」,後漢書馮衍傳注引「矣」作「也」,禦覽八百三十四引「矣」作「夫子」二字。
〔釋文〕濮水音蔔,陳地水也。
楚王司馬雲:威王也。
先焉先,謂宣其言也。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〇馬叙倫曰:後漢書馮衍傳注引「王」下有「以」字。
典案:有「以」字文義較長。
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 〇典案:史記本傳正義引「死」作「無」,後漢書馮衍傳注、禦覽九百三十一引「死」下竝無「為」字。
甯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疏〕龜有神異,故刳之而蔔,可以決吉兇也。
盛之以笥,覆之以巾,藏之廟堂,用占國事,珍貴之也。
問此龜者,甯全生遠害,曳尾于泥塗之中,豈欲刳骨留名,取貴廟堂之上邪?是以莊生深達斯情,故敖然而不顧之矣。
〇馬叙倫曰:史記本傳正義引「塗」作「泥」。
典案:作「塗」者是也。
曹子建七啟雲「竊慕古人之所志,仰老莊之遺風,假靈龜以托喻,甯掉尾于塗中」,三國志郄正傳釋譏雲「超然高舉,甯曳尾于塗中」,是漢代人所見莊子字正作「塗」也。
〔釋文〕巾笥息嗣反。
或音司。
而藏之李雲:藏之以笥,覆之以巾。
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塗中。
」 〔疏〕大夫率性以答莊生,适可生而曳尾,不能死而留骨也。
莊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 〔注〕性各有所安也。
〔疏〕莊子保高尚之遐志,貴山海之逸心,類澤雉之養性,同泥龜之曳尾。
是以令使命之速往,庶全我之無為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疏〕姓惠,名施,宋人,為梁惠王之相。
惠施博識贍聞,辯名析理。
既是莊生之友,故往訪之。
〔釋文〕惠子相息亮反。
下同。
梁相梁惠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 〔疏〕梁國之人,或有來者,知莊子才高德大,王必禮之,國相之位,恐有争奪,故謂惠子欲代之言也。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注〕揚兵整旅。
〔疏〕惠施聞國人之言,将為實錄,心靈恐怖,慮有阽危,故揚兵整旅,三日三夜,搜索國中,尋訪莊子。
〔釋文〕子恐丘勇反。
摉字又作「搜」,或作「廋」,所求反。
李悉溝反,雲,索也。
說文雲:求也。
」,九百二十三引莊子曰:鸱,嗜鼠之鳥也。
當是逸注,非正文也。
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吓!』 〔疏〕鵷鶵,鸾鳳之屬,亦言:鳳子也。
練實,竹食也。
醴泉,泉甘味如醴也。
吓,怒而拒物聲也。
惠施恐莊子奪己,故整旅揚兵,莊子因往見之,為其設譬。
夫鳳是南方之鳥,來儀應瑞之物,非梧桐不止,非溟海不停,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而凡猥之鸢,偶得臭鼠,自美其味,仰吓鳳凰。
譬惠施滞溺榮華,心貪國相,豈知莊子清高,無情争奪。
〔釋文〕鵷于袁反。
鶵仕俱反。
李雲:鵷鶵,乃鸾鳳之屬也。
醴泉音禮。
李雲:泉甘如醴。
吓本亦作「呼」,同,許嫁反,又許伯反。
司馬雲:吓怒其聲,恐其奪己也。
詩箋雲:以口拒人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吓我邪?」 〔注〕言物嗜好不同,願各有極。
〔疏〕鸱以腐鼠為美,仰吓鵷鶵;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
總合前譬也。
〇典案:惠子非梁君,不得言「子之梁國」,「梁國」下疑當有「相」字。
禦覽九百十一、九百十五引竝作「今子欲以梁國相吓我耶」,疏「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是成所見本亦有「相」字。
〔釋文〕嗜時志反。
好呼報反。
故知魚樂也。
〔釋文〕儵魚徐音條。
說文直留反。
李音由,白魚也。
爾雅雲:「鮂,黑鰦」,郭注:即白儵也。
一音篠,謂白儵魚也。
〇典案:「鯈」各本作「儵」,道藏白文本、注疏本作「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百六十九、四百六十八、九百三十七引同。
淮南子覽冥篇「不得其道,若觀鯈魚」,即用此事,字亦作「鯈」。
今依道藏本。
從容七容反。
魚樂音洛。
注、下皆同。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疏〕惠施不體物性,妄起質疑,莊子非魚,焉知魚樂? 〇典案:文選秋興賦注、世說注、意林、禦覽百六十九、九百三十七引「樂」下有「耶」字。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注〕欲以起明相非而不可以相知之義耳。
子非我,尚可以知我之非魚,則我非魚,亦可以知魚之樂也。
〔疏〕若以我非魚不得知魚,子既非我,何得知我?若子非我,尚得知我,我雖非魚,何妨知魚?反而質之,令其無難也。
〇典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百六十九、九百三十七引「樂」下有「耶」字。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注〕舍其本言而給辯以難也。
〔疏〕惠非莊子,故不知莊子。
莊必非魚,何得知魚之樂?不樂不知之義,于此無虧。
舍其本宗,給辯以難。
〔釋文〕以難乃旦反。
莊子曰:「請循其本。
〔疏〕循,猶尋也。
惠施給辯,有言無理,棄初逐末,失其論宗。
請尋其源,自當無難。
循本之義,列在下文。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注〕尋惠子之本言,雲:非魚則無緣相知耳。
今子非我也,而雲汝安知魚樂者,是知我之非魚也。
苟知我之非魚,則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魚然後知魚也。
故循子「安知」之雲,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複問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豈待入水哉!夫物之所生而安者,天地不能易其處,陰陽不能回其業,故以陸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樂,未足稱妙耳。
〔疏〕子曰者,莊子卻稱惠之辭也。
惠子雲子非魚,安知魚樂者,足明惠子非莊子,而知莊子之不知魚也。
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問我,亦何妨我非魚而知魚,知魚而歎魚。
夫物性不同,水陸殊緻,而達其理者體其情。
是以濠上彷徨,知魚之适樂,鑒照羣品,豈入水哉!故寄莊、惠之二賢,以标議論之大體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子曰」上有「且」字,舊阙。
〔釋文〕方複扶又反。
其處昌慮反。
【校記】河,原作「海」,言“海之為物也……遠過江海之流”不通,正文亦作“江河”,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此句斷為:「是以海若比形于天地,則無等級以寄言,受氣于陰陽,則是陰陽象之一物也。
」小,原作「少」,據道藏成疏本改。
即,原作「抑」,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即」,據改。
王校集釋本「中」作「形」。
心,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形」,據改。
惠,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改。
子,據句意删。
域,從集釋本改「成」字。
目,原作「自」,從集釋本改。
救,原作「赦」,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救」,據改。
尤,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知」,據改。
時,原作「物」,從集釋本改。
遲,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進」,據改。
此,原作「以」,從集釋本改。
舍,原作「人」,從集釋本改。
蓋,從集釋本删。
而旱,從集釋本互乙。
所以,從集釋本移前。
當待終,有何嫌惡?既冥死生之變,故合至樂也。
〔釋文〕之竟音境。
」作「擊」,禦覽三百七十四作「擊之」。
馬捶拙蘂反,又之睡反,馬杖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四十八引「捶」作「棰」,三百五十九引「捶」作「箠」。
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 〔疏〕夫子貪欲資生,失于道理,緻使夭折性命,而骸骨為此乎? 〇典案:禦覽三百五十九引無「失」字。
将子有亡國之事,斧钺之誅,而為此乎? 〔疏〕為當有亡國征戰之事,行陳斧钺之誅,而為此乎? 〇典案:禦覽三百五十九引無「子」字。
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醜,而為此乎? 〔疏〕或行奸盜不善之行,世間共惡,人倫所恥,遺愧父母,羞見妻孥,慚醜而死于此乎? 〔釋文〕愧遺唯季反。
将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 〔疏〕餒,餓也。
或遊學他鄉,衣糧乏盡,患于飢凍,死于此乎? 〇典案:禦覽三百七十四引無「有」字。
〔釋文〕凍丁貢反。
餒奴罪反。
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疏〕春秋,猶年紀也。
将子有黃發之年,耆艾之壽,終于天命,卒于此乎? 于是語卒,援髑髅,枕而卧。
〔疏〕卒,終也。
援,引也。
初逢枯骨,援馬杖而擊之;問語既終,引髑髅而高枕也。
〔釋文〕援音袁。
枕而針鸩反。
夜半,髑髅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
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
子欲聞死之說乎?」 〔疏〕覩于此子所言,皆是生人之累患,欲論死道,則無此憂虞。
子是生人,頗欲聞死人之說乎?莊子睡中感于此夢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子之談者」上有「向」字。
「視」,禦覽三百七十四、五百四十八引竝作「諸」。
〔釋文〕見夢賢遍反。
」 〔疏〕夫死者魂氣升于天,骨肉歸乎土,既無四時炎涼之事,甯有君臣上下之累乎?從容不複死生,故與二儀同其年壽,雖南面稱孤,王侯之樂,亦不能過也。
〇「從」,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泛」。
奚侗曰:「從」當依張君房本作「泛」,形近而誤。
典案:奚說是也。
禦覽三百七十四引亦正作「泛」,與張本合。
又案:禦覽五百四十八引「從」作「縱」,與釋文李、徐合,蓋是别本。
〔釋文〕從然七容反。
從,容也。
李、徐子用反。
縱,逸也。
」,同。
子六反。
頞于葛反。
李雲:矉顣者,愁貌。
〇吳汝綸曰:釋文引李雲:「矉顣者,愁貌」,則「頞」字衍文也。
列子注引此文亦作「矉顣」,馬叙倫曰:蹙頞,見孟子及史記蔡澤傳。
有「頞」字亦得。
而複扶又反。
顔淵東之齊,孔子有憂色。
子貢下席而問曰:「小子敢問,回東之齊,夫子有憂色,何邪?」 〔疏〕顔回自西之東,從魯往于齊國,欲将三皇五帝之道以教齊侯。
尼父恐不逗機,故有憂色。
于是子貢避席,自稱小子,敢問夫子憂色所由。
孔子曰:「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 〔疏〕褚,容受也。
懷,包藏也。
绠,汲索也。
夫容小之器,不可以藏大物;短促之繩,不可以引深井。
此言出管子之書,孔丘善之,故引以為譬也。
〔釋文〕褚小豬許反。
绠格猛反。
汲索也。
汲居及反。
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損益。
〔注〕故當任之而已。
〔疏〕夫人禀于天命,愚智各有所成;受形造化,情好鹹着所适。
方之凫鶴,不可益損,故當任之而無不當也。
〔釋文〕所适适,或作「通」。
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
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
〔注〕内求不得,将求于外。
舍内求外,非惑如何? 〔疏〕黃帝、堯、舜,五帝也。
燧人、神農,三皇也。
恐顔回将三皇、五帝之道以說齊侯。
既而步驟殊時,澆淳異世,執持聖迹,不逗機緣;齊侯聞此大言,未能領悟,求于己身,不能得解。
脫不得解,則心生疑惑,于是忿其勝己,必殺顔回。
〔釋文〕皇帝謂三皇五帝也。
司馬本作「黃帝」。
而重直用反。
舍内音舍。
得,故福持。
〔疏〕夫因實立名,而名以召實,故名止于實,不用實外求名。
而義者,宜也。
随宜施設,适性而已,不用舍己效人。
如是之道,可謂條理通達,而福德扶持者矣。
」通。
典案:王說是也。
禦覽三百七十四引正作「搴」。
蓬步東反,徐扶公反。
若果養乎?予果歡乎?」 〔注〕歡養之實,未有定在。
〔疏〕汝欣冥冥,冥冥果有怡養乎?我悅人倫,人倫決可歡乎?适情所遇,未可定之者也。
〔釋文〕若果一本作「汝果」。
元嘉本作「汝過」。
養司馬本作「暮」,雲:死也。
予果元嘉本作「子過」。
歡乎司馬本作「嚾」,雲:呼聲,謂生也。
〇俞樾曰:「養」讀為「恙」。
爾雅釋诂:恙,憂也。
「若果恙乎?予果歡乎」,「恙」與「歡」對,猶憂與樂對也,言若之死非憂,予之生非樂也。
「恙」與「養」古字通。
詩二子乘舟篇「中心養養」,傳訓「養」為憂,即本雅诂矣。
司馬本「養」作暮,乃字之誤。
有識變為無識,或無識變為無識,或有識變為有識,千萬變化,未始有極也。
而出入機變,謂之死生。
既知變化無窮,甯複欣生惡死!體斯趣旨,謂之至樂也。
〇俞樾曰:「又」當作「久」,字之誤也。
久者,老也。
上文「黃軦生乎九猷」,釋文引李注曰:「九」宜為「久」;久,老也。
是其義也。
「人久反入于機」者,言人老複入于機也。
列子天瑞篇正作「人久入于機」。
【校記】質,原作「資」,形近而誤。
劉得一,原誤作「劉一得」。
有,王校集釋本改作「否」。
物,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物」字,據補。
是,從王校集釋本作「理」。
聞,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此句均作:「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當,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常」。
此處不當斷,「化生」為詞。
,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原本改「蠍」字,據改。
或,從王校集釋本補。
〔釋文〕濮水音蔔,陳地水也。
楚王司馬雲:威王也。
先焉先,謂宣其言也。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〇馬叙倫曰:後漢書馮衍傳注引「王」下有「以」字。
典案:有「以」字文義較長。
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 〇典案:史記本傳正義引「死」作「無」,後漢書馮衍傳注、禦覽九百三十一引「死」下竝無「為」字。
甯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疏〕龜有神異,故刳之而蔔,可以決吉兇也。
盛之以笥,覆之以巾,藏之廟堂,用占國事,珍貴之也。
問此龜者,甯全生遠害,曳尾于泥塗之中,豈欲刳骨留名,取貴廟堂之上邪?是以莊生深達斯情,故敖然而不顧之矣。
〇馬叙倫曰:史記本傳正義引「塗」作「泥」。
典案:作「塗」者是也。
曹子建七啟雲「竊慕古人之所志,仰老莊之遺風,假靈龜以托喻,甯掉尾于塗中」,三國志郄正傳釋譏雲「超然高舉,甯曳尾于塗中」,是漢代人所見莊子字正作「塗」也。
〔釋文〕巾笥息嗣反。
或音司。
而藏之李雲:藏之以笥,覆之以巾。
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塗中。
」 〔疏〕大夫率性以答莊生,适可生而曳尾,不能死而留骨也。
莊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 〔注〕性各有所安也。
〔疏〕莊子保高尚之遐志,貴山海之逸心,類澤雉之養性,同泥龜之曳尾。
是以令使命之速往,庶全我之無為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疏〕姓惠,名施,宋人,為梁惠王之相。
惠施博識贍聞,辯名析理。
既是莊生之友,故往訪之。
〔釋文〕惠子相息亮反。
下同。
梁相梁惠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 〔疏〕梁國之人,或有來者,知莊子才高德大,王必禮之,國相之位,恐有争奪,故謂惠子欲代之言也。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注〕揚兵整旅。
〔疏〕惠施聞國人之言,将為實錄,心靈恐怖,慮有阽危,故揚兵整旅,三日三夜,搜索國中,尋訪莊子。
〔釋文〕子恐丘勇反。
摉字又作「搜」,或作「廋」,所求反。
李悉溝反,雲,索也。
說文雲:求也。
」,九百二十三引莊子曰:鸱,嗜鼠之鳥也。
當是逸注,非正文也。
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吓!』 〔疏〕鵷鶵,鸾鳳之屬,亦言:鳳子也。
練實,竹食也。
醴泉,泉甘味如醴也。
吓,怒而拒物聲也。
惠施恐莊子奪己,故整旅揚兵,莊子因往見之,為其設譬。
夫鳳是南方之鳥,來儀應瑞之物,非梧桐不止,非溟海不停,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而凡猥之鸢,偶得臭鼠,自美其味,仰吓鳳凰。
譬惠施滞溺榮華,心貪國相,豈知莊子清高,無情争奪。
〔釋文〕鵷于袁反。
鶵仕俱反。
李雲:鵷鶵,乃鸾鳳之屬也。
醴泉音禮。
李雲:泉甘如醴。
吓本亦作「呼」,同,許嫁反,又許伯反。
司馬雲:吓怒其聲,恐其奪己也。
詩箋雲:以口拒人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吓我邪?」 〔注〕言物嗜好不同,願各有極。
〔疏〕鸱以腐鼠為美,仰吓鵷鶵;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
總合前譬也。
〇典案:惠子非梁君,不得言「子之梁國」,「梁國」下疑當有「相」字。
禦覽九百十一、九百十五引竝作「今子欲以梁國相吓我耶」,疏「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是成所見本亦有「相」字。
〔釋文〕嗜時志反。
好呼報反。
故知魚樂也。
〔釋文〕儵魚徐音條。
說文直留反。
李音由,白魚也。
爾雅雲:「鮂,黑鰦」,郭注:即白儵也。
一音篠,謂白儵魚也。
〇典案:「鯈」各本作「儵」,道藏白文本、注疏本作「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百六十九、四百六十八、九百三十七引同。
淮南子覽冥篇「不得其道,若觀鯈魚」,即用此事,字亦作「鯈」。
今依道藏本。
從容七容反。
魚樂音洛。
注、下皆同。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疏〕惠施不體物性,妄起質疑,莊子非魚,焉知魚樂? 〇典案:文選秋興賦注、世說注、意林、禦覽百六十九、九百三十七引「樂」下有「耶」字。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注〕欲以起明相非而不可以相知之義耳。
子非我,尚可以知我之非魚,則我非魚,亦可以知魚之樂也。
〔疏〕若以我非魚不得知魚,子既非我,何得知我?若子非我,尚得知我,我雖非魚,何妨知魚?反而質之,令其無難也。
〇典案:文選秋興賦注、禦覽百六十九、九百三十七引「樂」下有「耶」字。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注〕舍其本言而給辯以難也。
〔疏〕惠非莊子,故不知莊子。
莊必非魚,何得知魚之樂?不樂不知之義,于此無虧。
舍其本宗,給辯以難。
〔釋文〕以難乃旦反。
莊子曰:「請循其本。
〔疏〕循,猶尋也。
惠施給辯,有言無理,棄初逐末,失其論宗。
請尋其源,自當無難。
循本之義,列在下文。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注〕尋惠子之本言,雲:非魚則無緣相知耳。
今子非我也,而雲汝安知魚樂者,是知我之非魚也。
苟知我之非魚,則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魚然後知魚也。
故循子「安知」之雲,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複問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豈待入水哉!夫物之所生而安者,天地不能易其處,陰陽不能回其業,故以陸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樂,未足稱妙耳。
〔疏〕子曰者,莊子卻稱惠之辭也。
惠子雲子非魚,安知魚樂者,足明惠子非莊子,而知莊子之不知魚也。
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問我,亦何妨我非魚而知魚,知魚而歎魚。
夫物性不同,水陸殊緻,而達其理者體其情。
是以濠上彷徨,知魚之适樂,鑒照羣品,豈入水哉!故寄莊、惠之二賢,以标議論之大體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子曰」上有「且」字,舊阙。
〔釋文〕方複扶又反。
其處昌慮反。
【校記】河,原作「海」,言“海之為物也……遠過江海之流”不通,正文亦作“江河”,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此句斷為:「是以海若比形于天地,則無等級以寄言,受氣于陰陽,則是陰陽象之一物也。
」小,原作「少」,據道藏成疏本改。
即,原作「抑」,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即」,據改。
王校集釋本「中」作「形」。
心,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形」,據改。
惠,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改。
子,據句意删。
域,從集釋本改「成」字。
目,原作「自」,從集釋本改。
救,原作「赦」,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救」,據改。
尤,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知」,據改。
時,原作「物」,從集釋本改。
遲,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改「進」,據改。
此,原作「以」,從集釋本改。
舍,原作「人」,從集釋本改。
蓋,從集釋本删。
而旱,從集釋本互乙。
所以,從集釋本移前。
當待終,有何嫌惡?既冥死生之變,故合至樂也。
〔釋文〕之竟音境。
」作「擊」,禦覽三百七十四作「擊之」。
馬捶拙蘂反,又之睡反,馬杖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四十八引「捶」作「棰」,三百五十九引「捶」作「箠」。
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 〔疏〕夫子貪欲資生,失于道理,緻使夭折性命,而骸骨為此乎? 〇典案:禦覽三百五十九引無「失」字。
将子有亡國之事,斧钺之誅,而為此乎? 〔疏〕為當有亡國征戰之事,行陳斧钺之誅,而為此乎? 〇典案:禦覽三百五十九引無「子」字。
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醜,而為此乎? 〔疏〕或行奸盜不善之行,世間共惡,人倫所恥,遺愧父母,羞見妻孥,慚醜而死于此乎? 〔釋文〕愧遺唯季反。
将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 〔疏〕餒,餓也。
或遊學他鄉,衣糧乏盡,患于飢凍,死于此乎? 〇典案:禦覽三百七十四引無「有」字。
〔釋文〕凍丁貢反。
餒奴罪反。
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疏〕春秋,猶年紀也。
将子有黃發之年,耆艾之壽,終于天命,卒于此乎? 于是語卒,援髑髅,枕而卧。
〔疏〕卒,終也。
援,引也。
初逢枯骨,援馬杖而擊之;問語既終,引髑髅而高枕也。
〔釋文〕援音袁。
枕而針鸩反。
夜半,髑髅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
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
子欲聞死之說乎?」 〔疏〕覩于此子所言,皆是生人之累患,欲論死道,則無此憂虞。
子是生人,頗欲聞死人之說乎?莊子睡中感于此夢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子之談者」上有「向」字。
「視」,禦覽三百七十四、五百四十八引竝作「諸」。
〔釋文〕見夢賢遍反。
」 〔疏〕夫死者魂氣升于天,骨肉歸乎土,既無四時炎涼之事,甯有君臣上下之累乎?從容不複死生,故與二儀同其年壽,雖南面稱孤,王侯之樂,亦不能過也。
〇「從」,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泛」。
奚侗曰:「從」當依張君房本作「泛」,形近而誤。
典案:奚說是也。
禦覽三百七十四引亦正作「泛」,與張本合。
又案:禦覽五百四十八引「從」作「縱」,與釋文李、徐合,蓋是别本。
〔釋文〕從然七容反。
從,容也。
李、徐子用反。
縱,逸也。
」,同。
子六反。
頞于葛反。
李雲:矉顣者,愁貌。
〇吳汝綸曰:釋文引李雲:「矉顣者,愁貌」,則「頞」字衍文也。
列子注引此文亦作「矉顣」,馬叙倫曰:蹙頞,見孟子及史記蔡澤傳。
有「頞」字亦得。
而複扶又反。
顔淵東之齊,孔子有憂色。
子貢下席而問曰:「小子敢問,回東之齊,夫子有憂色,何邪?」 〔疏〕顔回自西之東,從魯往于齊國,欲将三皇五帝之道以教齊侯。
尼父恐不逗機,故有憂色。
于是子貢避席,自稱小子,敢問夫子憂色所由。
孔子曰:「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 〔疏〕褚,容受也。
懷,包藏也。
绠,汲索也。
夫容小之器,不可以藏大物;短促之繩,不可以引深井。
此言出管子之書,孔丘善之,故引以為譬也。
〔釋文〕褚小豬許反。
绠格猛反。
汲索也。
汲居及反。
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損益。
〔注〕故當任之而已。
〔疏〕夫人禀于天命,愚智各有所成;受形造化,情好鹹着所适。
方之凫鶴,不可益損,故當任之而無不當也。
〔釋文〕所适适,或作「通」。
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
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
〔注〕内求不得,将求于外。
舍内求外,非惑如何? 〔疏〕黃帝、堯、舜,五帝也。
燧人、神農,三皇也。
恐顔回将三皇、五帝之道以說齊侯。
既而步驟殊時,澆淳異世,執持聖迹,不逗機緣;齊侯聞此大言,未能領悟,求于己身,不能得解。
脫不得解,則心生疑惑,于是忿其勝己,必殺顔回。
〔釋文〕皇帝謂三皇五帝也。
司馬本作「黃帝」。
而重直用反。
舍内音舍。
得,故福持。
〔疏〕夫因實立名,而名以召實,故名止于實,不用實外求名。
而義者,宜也。
随宜施設,适性而已,不用舍己效人。
如是之道,可謂條理通達,而福德扶持者矣。
」通。
典案:王說是也。
禦覽三百七十四引正作「搴」。
蓬步東反,徐扶公反。
若果養乎?予果歡乎?」 〔注〕歡養之實,未有定在。
〔疏〕汝欣冥冥,冥冥果有怡養乎?我悅人倫,人倫決可歡乎?适情所遇,未可定之者也。
〔釋文〕若果一本作「汝果」。
元嘉本作「汝過」。
養司馬本作「暮」,雲:死也。
予果元嘉本作「子過」。
歡乎司馬本作「嚾」,雲:呼聲,謂生也。
〇俞樾曰:「養」讀為「恙」。
爾雅釋诂:恙,憂也。
「若果恙乎?予果歡乎」,「恙」與「歡」對,猶憂與樂對也,言若之死非憂,予之生非樂也。
「恙」與「養」古字通。
詩二子乘舟篇「中心養養」,傳訓「養」為憂,即本雅诂矣。
司馬本「養」作暮,乃字之誤。
有識變為無識,或無識變為無識,或有識變為有識,千萬變化,未始有極也。
而出入機變,謂之死生。
既知變化無窮,甯複欣生惡死!體斯趣旨,謂之至樂也。
〇俞樾曰:「又」當作「久」,字之誤也。
久者,老也。
上文「黃軦生乎九猷」,釋文引李注曰:「九」宜為「久」;久,老也。
是其義也。
「人久反入于機」者,言人老複入于機也。
列子天瑞篇正作「人久入于機」。
【校記】質,原作「資」,形近而誤。
劉得一,原誤作「劉一得」。
有,王校集釋本改作「否」。
物,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物」字,據補。
是,從王校集釋本作「理」。
聞,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此句均作:「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當,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常」。
此處不當斷,「化生」為詞。
,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原本改「蠍」字,據改。
或,從王校集釋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