繕性第十六

關燈
通物、物各當理,理既宜矣,義功着焉。

    義明而物親,忠也; 〔注〕若夫義明而不由忠,則物愈疏。

     〔疏〕義理明顯,情率于中,既不矜矯,故物來親附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忠」作「中」,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

    下文「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即承此而言。

    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 〔注〕仁義發中,而還任本懷,則志得矣。

    志得矣,其迹則樂也。

     〔疏〕既仁義由中,故志性純實,雖複涉于物境,而恒歸于真情。

    所造和适,故謂之樂。

     〔釋文〕樂也音洛。

    注同。

    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

     〔注〕信行容體,而順乎自然之節文者,其迹則禮也。

     〔疏〕夫信行顯著,容儀軌物,而不乖于節文者,其迹則禮也。

     〔釋文〕信行下孟反。

    注同。

    下「以行」、「小行」,注「行者」、「行立」皆放此。

    禮樂徧行,則天下亂矣。

     〔注〕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

     〔疏〕夫不能虛心以應物,而執迹以馭世者,則必滞于華藻之禮,而溺于荒淫之樂也。

    是以刍狗再陳,而天下亂矣。

     〔釋文〕徧音遍。

     〇俞樾曰:郭注曰「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是「偏」為一偏之「偏」,故郭以一體一志說之。

    釋文作「徧」而音遍,非是。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偏」,正與郭注義合。

    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則不以此冒彼也。

    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

    冒,亂也。

    彼,謂履正道之聖人也。

    言人必己冒亂,則物我失其性矣。

     〔釋文〕不冒莫報反。

    崔雲:覆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

     〔疏〕謂三皇之前,玄古無名号之君也。

    其時淳風未散,故處在混沌芒昧之中,而與時世為一,冥然無迹,君臣上下,不相往來,俱得恬澹寂漠無為之道也。

     〔釋文〕在混胡本反。

    芒莫剛反。

    崔雲:混混芒芒,未分時也。

    澹徒暫反。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當是混沌之時,淳樸之世,舉世恬惔,體合無為。

    遂使陰升陽降,二氣和而靜泰;鬼幽人顯,各守分而不擾。

    炎涼順序,四時得節,既無災眚,萬物不傷,羣生各盡天年,終無夭折。

    人雖有心知之術,無為,故無用之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得」作「應」。

     〔釋文〕不擾而小反。

    此之謂至一。

    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于無為,混是非于恬惔,物我不二,故謂之至一也。

    莫,無也。

    莫之為而自為,無為也。

    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

    故當是時也,人懷無為之德,物含自然之道焉。

    滅于素質,博學又沒溺于心靈,于是民始成蠢亂矣。

    欲反其恬惔之情性,複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過!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

    世與道交相喪也。

     〔注〕夫道以不貴,故能存世。

    然世存則貴之,貴之,道斯喪矣。

    道不能使世不貴,而世亦不能不貴于道,故交相喪也。

     〔疏〕喪,廢也。

    由是事迹而觀察之,故知時世澆浮,廢棄無為之道,亦由無為之道,廢變淳和之世。

    是知世之與道,交相喪之也。

     〔釋文〕世喪息浪反。

    下及注皆同。

     〇郭慶藩曰: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引司馬雲:世皆異端喪道,道不好世,故曰喪耳。

    釋文阙。

    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 〔注〕若不貴,乃交相興也。

     〔疏〕故懷道聖人,高蹈塵俗,未肯興弘以馭世,而澆僞之世,亦何能興感于聖道也!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注〕今所以不隐,由其有情以興也。

    何由而興?由無貴也。

     〔疏〕澆季之時,不能用道,無為之道,不複行世。

    假使體道聖人,降迹塵俗,混同羣生,無人知者,韬藏聖德,莫能見用,雖居朝市,何異山林矣!隐,故不自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