繕性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注〕若夫自隐而用物,則道世交相興矣,何隐之有哉! 〔疏〕時逢昏亂,故聖道不行,豈是韬光,自隐其德邪?古之所謂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注〕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得迹,愈失一,斯大謬矣。
雖複起身以明之,開言以出之,顯知以發之,何由而交興哉!祇所以交喪也。
〔疏〕謬,僞妄也。
非伏匿其身而不見,雖見而不亂羣;非閉其言而不出,雖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發,雖發而不眩矅。
但時逢謬妄,命遇迍邅,故随世污隆,全身遠害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一引「發」作「廢」。
〔釋文〕弗見賢遍反。
祇所音支。
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
〔注〕此澹漠之時也。
則反一無迹; 〔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無迹。
〔疏〕時逢有道,命屬清夷,則播德弘化,大行天下。
既而人人反一,物物歸根,彼我冥符,故無朕迹。
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
〔注〕此不能澹漠之時也。
則深根甯極而待。
〔注〕雖有事之世,而聖人未始不澹漠也。
故深根甯極而待其自為耳,斯道之所以不喪也。
〔疏〕時遭無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則大窮天下。
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甯至極之性,安排而随變化,處常而待終年,豈有窮通休戚于其閑哉!此存身之道也。
〔注〕未有身存而世不興者也。
〔疏〕在窮塞而常樂,處危險而安甯,任時世之行藏,可謂存身之道也。
者也。
至樂全矣,然後志性得焉。
〔釋文〕樂全音洛。
注、下皆同。
」,漢書伍被傳「黨可以徼幸」,并與「傥」同。
淮南臣道篇「怪星之黨見」,楊注訓「黨」為頻,王念孫謂于古無據。
惠定宇九經古義曰:「黨見」,猶所見也。
又訓「黨」為所,則據公羊注義也,亦似未協。
崔雲:黨,衆也,尤非。
〇典案:「非性命也」,語意未晰。
碧虛子校引張本作「非性命之有也」。
疑今本敚「之有」二字。
又案:「黨」、「傥」古通用,此「傥」字當為或然之詞。
惟「怪星之黨見」,語出荀子天論篇,非淮南子,淮南亦無臣道篇,郭偶失檢。
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時屬傥來,泛然而取軒冕;命遭寄去,澹爾而舍榮華。
既無心于扞禦,豈有情于留恡也! 〔釋文〕可圉魚呂反。
本又作「禦」。
故不為軒冕肆志。
〔注〕澹然自若,不覺寄之在身。
〔釋文〕不為于僞反。
下同。
不為窮約趨俗。
〔注〕曠然自得,不覺窮之在身。
〔疏〕肆,申也。
趨,競也。
古人體窮通之有命,達榮枯之非己,假使軒冕當塗,亦未足申其志氣。
甘儉約以窮窘,豈趨競于嚣俗!其樂彼與此同。
〔注〕彼此,謂軒冕與窮約。
〔疏〕彼,軒冕也。
此,窮約也。
夫軒冕、窮約,俱是傥來,既樂彼軒冕,亦須喜茲窮約。
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
故無憂而已矣。
〔注〕亦無欣歡之喜也。
〔疏〕軒冕不樂,窮約不苦,安排去化,所以無憂者也。
今寄去則不樂,由之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注〕夫寄去則不樂者,寄來則荒矣。
斯以外易内也。
〔疏〕今世之人,識見浮淺,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樂。
豈知彼此事出傥來,而寄去寄來,常憂常喜,故知雖樂而心未始不荒亂也。
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注〕營外虧内,甚倒置也。
〔疏〕夫寄去寄來,且憂且喜,以己徇物,非喪如何?軒冕窮約,事歸塵俗,若習俗之常,失于本性,違真背道,實此之由,其所安置,足為颠倒也。
〔釋文〕倒置之民崔雲:逆其性命而不順也。
向雲:以外易内,可謂倒置。
【校記】在,别本作「任」。
「任」、「在」形近,似以作「任」較長。
前後使心,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前既師心」,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此句斷為:「故後依附文書,以匡時代,增博學而濟世。
」隐,從王校集釋本補。
全之,從王校集釋本互乙。
敵,王校集釋本依史記原文改作「就」,據改。
〔注〕若夫自隐而用物,則道世交相興矣,何隐之有哉! 〔疏〕時逢昏亂,故聖道不行,豈是韬光,自隐其德邪?古之所謂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注〕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得迹,愈失一,斯大謬矣。
雖複起身以明之,開言以出之,顯知以發之,何由而交興哉!祇所以交喪也。
〔疏〕謬,僞妄也。
非伏匿其身而不見,雖見而不亂羣;非閉其言而不出,雖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發,雖發而不眩矅。
但時逢謬妄,命遇迍邅,故随世污隆,全身遠害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一引「發」作「廢」。
〔釋文〕弗見賢遍反。
祇所音支。
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
〔注〕此澹漠之時也。
則反一無迹; 〔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無迹。
〔疏〕時逢有道,命屬清夷,則播德弘化,大行天下。
既而人人反一,物物歸根,彼我冥符,故無朕迹。
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
〔注〕此不能澹漠之時也。
則深根甯極而待。
〔注〕雖有事之世,而聖人未始不澹漠也。
故深根甯極而待其自為耳,斯道之所以不喪也。
〔疏〕時遭無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則大窮天下。
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甯至極之性,安排而随變化,處常而待終年,豈有窮通休戚于其閑哉!此存身之道也。
〔注〕未有身存而世不興者也。
〔疏〕在窮塞而常樂,處危險而安甯,任時世之行藏,可謂存身之道也。
者也。
至樂全矣,然後志性得焉。
〔釋文〕樂全音洛。
注、下皆同。
」,漢書伍被傳「黨可以徼幸」,并與「傥」同。
淮南臣道篇「怪星之黨見」,楊注訓「黨」為頻,王念孫謂于古無據。
惠定宇九經古義曰:「黨見」,猶所見也。
又訓「黨」為所,則據公羊注義也,亦似未協。
崔雲:黨,衆也,尤非。
〇典案:「非性命也」,語意未晰。
碧虛子校引張本作「非性命之有也」。
疑今本敚「之有」二字。
又案:「黨」、「傥」古通用,此「傥」字當為或然之詞。
惟「怪星之黨見」,語出荀子天論篇,非淮南子,淮南亦無臣道篇,郭偶失檢。
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時屬傥來,泛然而取軒冕;命遭寄去,澹爾而舍榮華。
既無心于扞禦,豈有情于留恡也! 〔釋文〕可圉魚呂反。
本又作「禦」。
故不為軒冕肆志。
〔注〕澹然自若,不覺寄之在身。
〔釋文〕不為于僞反。
下同。
不為窮約趨俗。
〔注〕曠然自得,不覺窮之在身。
〔疏〕肆,申也。
趨,競也。
古人體窮通之有命,達榮枯之非己,假使軒冕當塗,亦未足申其志氣。
甘儉約以窮窘,豈趨競于嚣俗!其樂彼與此同。
〔注〕彼此,謂軒冕與窮約。
〔疏〕彼,軒冕也。
此,窮約也。
夫軒冕、窮約,俱是傥來,既樂彼軒冕,亦須喜茲窮約。
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
故無憂而已矣。
〔注〕亦無欣歡之喜也。
〔疏〕軒冕不樂,窮約不苦,安排去化,所以無憂者也。
今寄去則不樂,由之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注〕夫寄去則不樂者,寄來則荒矣。
斯以外易内也。
〔疏〕今世之人,識見浮淺,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樂。
豈知彼此事出傥來,而寄去寄來,常憂常喜,故知雖樂而心未始不荒亂也。
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注〕營外虧内,甚倒置也。
〔疏〕夫寄去寄來,且憂且喜,以己徇物,非喪如何?軒冕窮約,事歸塵俗,若習俗之常,失于本性,違真背道,實此之由,其所安置,足為颠倒也。
〔釋文〕倒置之民崔雲:逆其性命而不順也。
向雲:以外易内,可謂倒置。
【校記】在,别本作「任」。
「任」、「在」形近,似以作「任」較長。
前後使心,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前既師心」,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此句斷為:「故後依附文書,以匡時代,增博學而濟世。
」隐,從王校集釋本補。
全之,從王校集釋本互乙。
敵,王校集釋本依史記原文改作「就」,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