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第十五

關燈


    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

     〇典案:「道」,炖唐寫本作「導」,與藏本合。

    澹然無極,而衆美從之。

     〔注〕若厲己以為之,則不能無極而衆惡生。

     〔疏〕心不滞于一方,迹冥符于五行,是以澹然虛曠而其道無窮,萬德之美皆從于己也。

     〇典案:炖唐寫本注「衆惡生」作「衆惡至矣」。

     〔釋文〕澹大暫反。

    徐音談。

    然一本作「澹而」。

    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注〕不為萬物,而萬物自生者,天地也;不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聖人也。

     〔疏〕天地無心于亭毒而萬物生,聖人無心于化育而百行成。

    是以天地以無生生而為道,聖人以無為為而成德。

    故老經雲「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釋文〕百行下孟反。

    下及篇末「百行」同。

    無為,故慇憂患累不能入其靈台,邪氣妖氛不能襲其藏府。

    襲,猶入也,互其文也。

     〇典案:二「也」字舊敚,據唐寫本增,注同。

     〔釋文〕邪氣似嗟反。

    下同。

    故其德全而神不虧矣。

     〔注〕夫不平不惔者,豈唯傷其形哉?神德并喪于内也。

     〔疏〕夫恬惔無為者,豈唯外形無毀,亦乃内德圓全。

    形德既安,則精神無損虧矣。

     〇典案:「矣」字舊敚,據唐寫本補。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

     〔注〕任自然而運動。

    其死也物化。

     〔注〕蛻然無所系。

     〔疏〕聖人體勞息之不二,達去來之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運行,其死也類萬物之變化,任鑪冶之陶鑄,無纖介于胸中也。

     〔釋文〕蛻然音帨,又始銳反。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注〕動靜無心,而付之陰陽也。

     〔疏〕凝神靜慮,與大陰同其盛德;應感而動,與陽氣同其波瀾。

    動靜順時,無心者也。

    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

     〔注〕無所唱也。

     〔疏〕夫善為福先,惡為禍始。

    既善惡雙遣,亦禍福兩忘,感而後應,豈為先始者也!迫而後動。

     〔注〕會至乃動也。

     〔疏〕迫,至也,逼也。

    動,應也。

    和而不唱,赴機而應。

    不得已而後起。

     〔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

    機感通至,事不得止而後起應,非預謀。

     〇典案:注,唐寫本作:「任理而理已起,吾得已乎?」去知與故,循天之理。

     〔注〕天理自然,知故無為乎其閑也。

     〔疏〕循,順也。

    内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無為,順自然之妙理也。

     〇馬叙倫曰:說文曰:故,使為之也。

    引申為詐僞之義。

    故呂氏春秋論人篇「去巧故」,注:巧故,僞詐也。

    淮南主術訓「上多故則下多詐」,注:故,巧也。

    典案:馬說是也。

     〔釋文〕去知起呂反。

    故無天災。

     〔注〕災生于違天也。

     〔疏〕合天,故無災也。

     〇典案:「災」,唐寫本作「災」,同字。

    無物累。

     〔注〕累生于逆物也。

     〔疏〕順物,故無累也。

    無人非。

     〔注〕與人同者,衆必是焉。

     〔疏〕同人,故無非也。

    無鬼責。

     〔注〕同于自得,故無責。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注〕汎然無所惜也。

     〔疏〕夫聖人動靜無心,死生一貫。

    故其生也如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勞休息,曾無系戀也。

    不思慮。

     〔注〕付之天理。

     〔疏〕心若死灰,絕于緣念。

    不豫謀。

     〔注〕理至而應耳。

     〔疏〕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終不預前謀度,而待機務者也。

    光矣而不燿。

     〔注〕用天下之自光,非吾燿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韬光晦迹,故不炫燿于物也。

     〇典案:唐寫本無「矣」字。

    信矣而不期。

     〔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機赴感,如影随形,信若四時,必無差忒,機來方應,不預期也。

    其寝不夢,其覺無憂。

     〔疏〕契真,故凝寂而不夢;累盡,故常适而無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