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運第十四

關燈
德之相,遂以孔子聲教而往見之。

     〔釋文〕賜亦本亦作「賜也」。

     老聃方将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疏〕倨,踞也。

    運,時也。

    老子自得從容,故踞堂敖誕,物感斯應,微發其言:予年衰邁,何以教戒我乎? 〔釋文〕倨堂居慮反,跂也。

    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

    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 〔疏〕澆淳漸異,步驟有殊;用力用兵,逆順斯異,故雲不同,聲名令聞,相系一也。

    先生乃排三王為非聖,有何意旨,可得聞乎? 〔釋文〕夫三王本或作「三皇」。

    依注,作「王」是也。

    餘皆作「三皇」。

    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 〔疏〕汝少進前,說不同所由。

    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 〔疏〕堯、舜二人,既是五帝之數,自夏禹以降,便是三王。

    堯讓舜,舜讓禹,禹治水而用力,湯伐桀而用兵,文王拘羑裡而順商辛,武王渡孟津而逆殷纣,不同之狀,可略言焉。

    三王同五帝,今見老子詞調高邈,排擯五帝,指斥三皇,心形驚悚,失其所謂,故蹵然,形容雖立,心神不安。

     〔釋文〕蹵蹵子六反。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無所鈎用。

    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 〔注〕所以迹者,真性也。

    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迹則六經也。

     〔釋文〕奸音幹。

    三蒼雲:犯也。

    鈎用鈎,取也。

    甚矣夫音符。

    篇末同。

    難說始銳反。

    治世直吏反。

    今子之所言,猶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哉? 〔注〕況今之人事,則以自然為履,六經為迹。

    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 〔注〕鶂以眸子相視,蟲以鳴聲相應,俱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風化」。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風化」上并有「感」字。

    又案:上言「白鶂」,此不得泛言「蟲」。

    「蟲」當為「螣蛇」二字之壞。

    淮南子泰族篇「螣蛇雄鳴于上風,雌鳴于下風,而化成形,精之至也」,劉氏新論類感篇「螣蛇雄鳴于上風,雌鳴于下風,而化成形」,是其碻證矣。

    「應」下「之」字舊敚,禦覽八百八十八引「應」下有「之」字,唐寫本同,今據唐寫本補。

     〔釋文〕白鶂五曆反。

    三蒼雲:鶬鶂也。

    司馬雲:鳥子也。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五引「鶂」作「鷁」,八百八十八引與今本同。

    之相視眸茂侯反。

    子不運而風化司馬雲:相待風氣而化生也。

    又雲:相視而成陰陽。

    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化一本作「而風化」。

    司馬雲:雄者,鼋類;雌者,鼈類。

    類自為雌雄,故風化。

     〔注〕夫同類之雌雄,各自有以相感。

    相感之異,不可勝極,苟得其類,其化不難,故乃有遙感而風化也。

     〇典案:「類自為雌雄,故風化」八字,疑是注語,羼入正文。

     〔釋文〕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或說雲:方之物類,猶如草木,異種而同類也。

    山海經雲:亶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發,其名曰師類;帶山有鳥,其狀如鳳,五采文,其名曰奇類,皆自牝牡也。

    可勝音升。

    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

     〔注〕故至人皆順而通之。

     〔釋文〕可壅于勇反。

    苟得于道,無自而不可; 〔注〕雖化者無方而皆可也。

    失焉者,無自而可。

    」 〔注〕所在皆不可也。

    言人性舍長(視)[親]幼,故啼也。

     〔釋文〕舍音舍。

    長張丈反。

    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 〔注〕夫與化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

    若繙六經以說,則疏也。

     〇典案:「人」、「仁」古通用,「與化為仁」者,猶與造化為偶也。

    大宗師篇「彼方且與造化者為人」,應帝王篇「予方将與造物者為人」,淮南子原道篇「精通于靈府,與造化者為人」,俶真篇「若然者,陶冶萬物,與造化者為人」,齊俗篇「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為人」,文子下德篇「與造化者為人」,與此文義并同。

    郭以任其自化釋之,未得其誼。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 【校記】吾,原作「汝」,據前文及别本改。

    冥,原本作「宜」。

    似以作「宜」為長。

    欲使蒼生喪其淳樸之性者,「喪」上疑當有「無」字。

    霄,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宵」,據改。

    勃,從王校集釋本作「悖」。

    止,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從世德堂本作「上」,據改。

    王校集釋本「力」下補「所」字,未注出處;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能」字。

    解,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王校集釋本依正文「常主」互乙,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常主」互乙,據改。

    故,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與上下文一律,據補。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故是」二字互乙,據改。

    亦,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樂,南華真經注疏依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義」。

    出,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由」,下句正作「由」,據改。

    有,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改。

    冥,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宜」,據改。

    真采,南華真經注疏從唐寫本、續古逸本、輯要本、世德堂本二字互乙,據改。

    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天」,據改。

    無,依原文并成疏之意,「喪」上應有「無」字。

    放,本就作「放」,不應再言「亦有作『放』」,據「依也」之解,當作「倣」。

    下同。

    乃,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補,據補;挾,南華真經注疏作「狹」,據改。

    至,從王校集釋本删。

    治,從王校集釋本作「狀」。

    者,南華真經注疏從唐寫本、續古逸本、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有」,據改,下同。

    之,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人」,據改。

    救,從王校集釋本作「效」。

    蹵,從王校集釋本補。

    視,王校集釋本依道藏本改作「親」,據改。

    下釋文同。

    郭雲,從王校集釋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