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運第十四

關燈
也。

     〇典案:禦覽三百九十二引上「知」字作「為」,「矉」作「嚬」。

    疏「嚬之所以美者」,是成本字亦作「嚬」。

    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疏〕總會後文,結成其旨。

    窮之事迹,章中具載矣。

    當世賢能,未知頗得至道不?答言:未得。

    自楚望魯,故曰「北」也。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 〔疏〕問:于何處尋求至道? 〔釋文〕惡乎音烏。

    下同。

    曰:「吾求之于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 〔疏〕數,算術也。

    三年一閏,天道小成;五年再閏,天道大成。

    故言「五年」也。

    道非術數,故未得之也。

    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 〔疏〕更問:「求道用何方法?」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 〔注〕此皆寄孔、老以明絕學之義也。

     〔疏〕十二年,陰陽之一周也。

    而未得者,明以陰陽取道,而道非陰陽,故下文雲:「中國有人,非陰非陽。

    」 〇典案:「也」字舊敚,今據唐寫本補,「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與上「五年而未得也」句法一律。

    若使素無受入之心,則無藏于聖道。

    名,公器也。

     〔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享也。

     〔疏〕名,鳴也。

    公,平也。

    器,用也。

    名有二種,一是命物,二是毀譽。

    今之所言,是毀譽名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本「名」下有「者」字。

     〔釋文〕名公器也釋名雲:名,鳴也。

    公,平也。

    器,用也。

    尹文子雲:名有三科。

    一曰命物之名,方圜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是也;三曰況謂之名,愛憎是也。

    今此是毀譽之名也。

    不可多取。

     〔注〕矯飾過實,多取者也。

    多取而天下亂也。

     〔疏〕夫令譽善名,天下共享,必其多取,則矯飾過實,而争競斯起也。

    仁義,先王之蘧廬也。

     〔注〕猶傳舍也。

     〇典案:禦覽百九十四引「仁義」下有「者」字。

     〔釋文〕蘧音渠。

    司馬、郭雲:蘧廬,猶傳舍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觏而多責。

     〔注〕夫仁義者,人之性也。

    人性有變,古今不同也。

    故遊寄而過去則冥,若滞而系于一方則見。

    見則僞生,僞生而責多矣。

     〔疏〕蘧廬,逆旅傳舍也。

    觏,見也,亦久也。

    夫蘧廬客舍,不可久停;仁義禮智,用訖宜廢。

    客停久,疵釁生;聖迹留,過責起。

     〇典案:禦覽四百十九引「不可」下有「以」字。

     〔釋文〕觏古豆反。

    見也,遇也。

    則色不僞矣。

     〔疏〕古者聖人行苟簡等法,謂是神采真實,而無假僞,逍遙任适,而随化遨遊也。

    理,随于變化,達于物情,而無滞塞者,故能用八事治之,正變合于天理,故曰「正者,正也。

    」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機之門,擁而弗開。

    天門,心也。

     〔釋文〕湮者音因。

    李雲:塞也,亦滞也。

    郭音煙,又烏節反。

    司馬本作「歅」,疑也。

    簡文作「甄」,雲:隔也。

    天門一雲:謂心也。

    一雲:大道也。

    劣何足自多!唯忘遺名譽,方可稱大耳。

     〔釋文〕之觀古亂反。

    司馬本作「讙」。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注〕言仁義之譽,皆生于不足。

     〔釋文〕泉涸胡洛反。

    相呴況付反,又況于反。

    相濡如主反,又如瑜反。

    以沫音末。

    不若相忘于江湖。

    」 〔注〕斯乃忘仁而仁者也。

     〔疏〕此總結前文,斥仁義之弊。

    夫泉源枯竭,魚傳沫以相濡;樸散淳離,行仁義以濟物。

    及其江湖浩蕩,各足所以相忘;道德深玄,得性所以虛淡。

    既江湖比于道德,濡沫方于仁義,以此格量,故不同日而語矣。

     〇典案:禦覽九百三十五引作「不如相忘于江湖也」。

     〔釋文〕相忘并如字。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

     〔疏〕老子方外大聖,變化無常,不可測量,故無所談說也。

     〔釋文〕不談本亦作「不言」。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将何規哉?」 〔疏〕不的姓名,直雲「弟子」,當是升堂之類,共發此疑。

    既見老子,應有規誨,何所聞而三日不談說? 〇典案:禦覽九百二十九引「将」作「得」。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

    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

     〔注〕謂老聃能變化。

     〔疏〕夫龍之德,變化不恒,以況至人隐顯無定。

    故本合而成妙體,妙體窈冥;迹散而起文章,文章煥爛。

     〇典案:「孔子曰」下,文選東方朔畫像贊注、禦覽六百十七引有「吾與汝處于魯之時,人用意如飛鴻者,吾走狗而逐之;用意如井魚者,吾為鈎繳以投之」三十四字,困學紀聞十同。

    論衡龍虛篇「孔子曰:『遊者可為綱,飛者可為矰。

    至于龍也,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升』」,藝文類聚鱗介部引「孔子曰」下有「人用意如飛鴻者,為弓弩射之;如遊鹿者,走狗而逐之;若遊魚者,鈎繳以投之」,「鴻」條下引作「孔子見老子歸,三日不談,謂弟子曰:『人如飛鴻者,吾必矰繳而射之;吾今見龍矣』」,葛洪神仙傳「孔子曰:『吾見人之用意如飛鳥者,吾飾意以為弓弩射之,未嘗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麋鹿者,吾飾意以為走狗而逐之,未嘗不銜而頓之也;人之用意如淵魚者,吾飾意以為鈎缗而投之,未嘗不鈎而緻之也』」,是莊子此文「孔子曰」下必有敚文。

    史記老子傳「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至于龍,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天』」,文雖多異,可為傍證。

    乘雲氣而養乎陰陽。

     〔注〕言其因禦無方,自然已足。

     〔疏〕言至人乘雲氣而無心,順陰陽而養物也。

    予口張而不能嗋,舌舉而不能訒,予又何規老聃哉?」 〔疏〕嗋,合也。

    心懼不定,口開不合,複何容暇聞規訓之言乎?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有「舌舉而不能訒」六字。

    奚侗曰:今本奪去,當據補。

    秋水篇「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可證文例相耦。

     〇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

    藝文類聚引有「舌舉不能言」五字,禦覽六百十七引有「舌舉不能縮」五字,葛洪神仙傳亦雲「舌出而不能縮」,文雖小異,皆其證也,今據補。

     〔釋文〕嗋許劫反,合也。

    觀至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