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運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疏〕尋求自然之理,無始無終;讨論至樂之聲,無首無尾。
故老經雲「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也。
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無窮。
〔注〕以變化為常,則所常者無窮也。
〔疏〕偾,仆也。
夫盛衰生死,虛盈起偾,變化之道,理之常數。
若以變化為常,則所謂常者無窮也。
〔釋文〕一偾方問反。
司馬雲:仆也。
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
〔注〕初聞無窮之變,不能待之以一,故懼然悚聽也。
〔疏〕至一之理,絕視絕聽,不可待之以聲色,故初聞懼然也。
〇俞樾曰:「一不可待」者,皆不可待也。
大戴記衛将軍文子篇「則一諸侯之相也」,盧注曰:一,皆也。
荀子勸學篇「一可以為法則」、君子篇「一皆善也,謂之聖」,楊注曰:一,皆也。
是「一」有「皆」義。
郭注曰「不能待之以一」,與語意未合。
前予欲慮之等文也。
〇典案:唐寫本「夫」作「矣」,道藏注疏本同。
〔釋文〕目知音智。
齊限才細反。
形充空虛,乃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
〔注〕夫形充空虛,無身也。
無身,故能委蛇。
委蛇任性,而悚懼之情怠也。
〔疏〕夫形充虛空,則與虛空而等量;委蛇任性,故順萬境而無心。
所謂隳體黜聰,離形去智者也。
隻為委蛇任性,故悚懼之情怠息。
此解第二聞樂也。
〔釋文〕委于危反。
徐如字。
蛇以支反,又作「施」。
徐音絁。
視之不見;道無不在,故充滿天地二儀;大無不包,故囊括六極。
六極,六合也。
假欲留意聽之,亦不可以耳根承接。
是故體茲至樂,理趣幽微,心無分别,事同愚惑也。
〔釋文〕焱氏必遙反。
本亦作「炎」。
苞裹音包。
本或作「包」。
祟耳,未大和也。
〔疏〕以下重釋三奏三聽之意,結成至樂之道。
初聞至樂,未悟大和,心生悚懼,不能放釋,是故禍祟之也。
〔釋文〕祟雖遂反。
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
〔注〕迹稍滅也。
〔疏〕再聞之後,情意稍悟,故懼心怠退,其迹遁滅也。
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 〔注〕以無知為愚,愚乃至也。
〔疏〕最後聞樂,靈府淳和,心無分别,有同闇惑,蕩蕩默默,類彼愚迷,不怠不懼,雅符真道,既而運載無心,與物俱至也。
孔子西遊于衛。
顔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 〔疏〕衛本昆吾之邑,又是康叔之封。
自魯适衛,故曰西遊。
師金,魯太師,名金也。
奚,何也。
言夫子行仁義之道,以化衛侯,未知此術行用可否耶。
〔釋文〕師金李雲:師,魯太師也。
金,其名也。
之行下孟反。
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疏〕言仲尼叡哲明敏,才智可惜,守先王之聖迹,執堯、舜之古道,所以頻遭辛苦,屢緻困窮。
顔淵曰:「何也?」 〔疏〕問窮之所以也。
削其迹,不見用也。
商是殷地,周是東周,孔子曆聘,曾困于此。
良由執于聖迹,故緻斯弊。
狼狽如是,豈非惡夢耶? 〇俞樾曰:上「取」字如字,下「取」字當讀為「聚」。
周易萃象傳「聚以正也」,釋文曰:聚,荀作「取」。
漢書五行志「内取茲」,師古曰:「取」讀如禮記「聚麀」之「聚」。
是「聚」、「取」古通用。
圍于陳、蔡之閑,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眯邪? 〔注〕此皆絕聖棄知之意耳,無所稍嫌也。
夫先王典禮,所以适時用也,時過而不棄,即為民妖,所以興矯效之端也。
〔疏〕當時楚昭王聘夫子,夫子領徒宿于陳、蔡之地。
蔡人見徒衆極多,謂之為賊,故興兵圍繞,經乎七日,糧食罄盡,無複炊爨,從者餓病,莫之能興,憂悲困苦,鄰乎死地,豈非遭于已陳刍狗而魇耶!今古代殊,豈異乎水陸,周、魯地異,何異乎舟車? 〔釋文〕陸與音餘。
下同。
今蕲音祈,求也。
勞而無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注〕時移世異,禮亦宜變,故因物而無所系焉,斯不勞而有功也。
〔疏〕方,猶常也。
傳,轉也。
言夫子執先王之迹,行衰周之世,徒勞心力,卒不成功,故削迹伐樹,身遭殃禍也。
夫聖人之智,接濟無方,千轉萬變,随機應物。
未知此道,故嬰斯禍也。
〔釋文〕無方之傳直專反,下注同。
司馬雲:方,常也。
威儀,不相沿襲。
美在逗機,不治以定,不貴率今以同古。
〇典案:書鈔八十、類聚八十六、初學記二十一、禦覽五百二十三、六百十、九百六十六、九百七十三引「皇」并作「王」。
又案:「義」當為「儀」之壞字。
疏「禮樂威儀,不相沿襲」,是成所見本作「儀」。
禦覽五百二十三、六百十引并作「儀」,唐寫本字亦作「儀」。
下同。
〔釋文〕于治直吏反,注同。
「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疏〕夫柤梨橘柚,甘苦味殊,至于噉嚼,而皆可于口。
譬三皇、五帝,澆淳異世,至于為政,鹹适機宜也。
〇典案:「可」下禦覽九百六十六、九百六十九引并有「适」字,五百二十三引「柤梨橘柚」下有「菓瓜之屬」四字。
禦覽引書多删削,少增益,疑本作「柤梨橘柚果蓏之屬」,而今本敚之。
人間世篇「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可證莊子書每以「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八字連用也。
〔釋文〕柤側加反。
柚由救反。
「故禮儀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注〕彼以為美,而此或以為惡,故當應時而變,然後皆适也。
〔疏〕帝王之迹,蓋無常準,應時而變,不可執留。
豈得膠柱刻船,居今行古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齧挽裂,盡去而後慊。
觀古今之異,猶猨狙之異乎周公也。
〔疏〕慊,足也。
周公聖人,譬淳古之世;狙猨狡獸,喻澆競之時。
是以禮服雖華,猨狙不以為美;聖迹乃貴,末代不以為尊。
故毀禮服,猨狙始慊其心;棄聖迹,蒼生方适其性。
〔釋文〕猨狙上音袁,下七餘反。
而衣于既反。
齕音纥。
挽音晚。
盡去起呂反。
慊苦牒反。
李雲:足也。
本亦作「嗛」,音同。
乎西施之好也。
彼之醜人,但美嚬之麗雅,而不知由西施之姝好
故老經雲「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也。
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無窮。
〔注〕以變化為常,則所常者無窮也。
〔疏〕偾,仆也。
夫盛衰生死,虛盈起偾,變化之道,理之常數。
若以變化為常,則所謂常者無窮也。
〔釋文〕一偾方問反。
司馬雲:仆也。
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
〔注〕初聞無窮之變,不能待之以一,故懼然悚聽也。
〔疏〕至一之理,絕視絕聽,不可待之以聲色,故初聞懼然也。
〇俞樾曰:「一不可待」者,皆不可待也。
大戴記衛将軍文子篇「則一諸侯之相也」,盧注曰:一,皆也。
荀子勸學篇「一可以為法則」、君子篇「一皆善也,謂之聖」,楊注曰:一,皆也。
是「一」有「皆」義。
郭注曰「不能待之以一」,與語意未合。
前予欲慮之等文也。
〇典案:唐寫本「夫」作「矣」,道藏注疏本同。
〔釋文〕目知音智。
齊限才細反。
形充空虛,乃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
〔注〕夫形充空虛,無身也。
無身,故能委蛇。
委蛇任性,而悚懼之情怠也。
〔疏〕夫形充虛空,則與虛空而等量;委蛇任性,故順萬境而無心。
所謂隳體黜聰,離形去智者也。
隻為委蛇任性,故悚懼之情怠息。
此解第二聞樂也。
〔釋文〕委于危反。
徐如字。
蛇以支反,又作「施」。
徐音絁。
視之不見;道無不在,故充滿天地二儀;大無不包,故囊括六極。
六極,六合也。
假欲留意聽之,亦不可以耳根承接。
是故體茲至樂,理趣幽微,心無分别,事同愚惑也。
〔釋文〕焱氏必遙反。
本亦作「炎」。
苞裹音包。
本或作「包」。
祟耳,未大和也。
〔疏〕以下重釋三奏三聽之意,結成至樂之道。
初聞至樂,未悟大和,心生悚懼,不能放釋,是故禍祟之也。
〔釋文〕祟雖遂反。
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
〔注〕迹稍滅也。
〔疏〕再聞之後,情意稍悟,故懼心怠退,其迹遁滅也。
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 〔注〕以無知為愚,愚乃至也。
〔疏〕最後聞樂,靈府淳和,心無分别,有同闇惑,蕩蕩默默,類彼愚迷,不怠不懼,雅符真道,既而運載無心,與物俱至也。
孔子西遊于衛。
顔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 〔疏〕衛本昆吾之邑,又是康叔之封。
自魯适衛,故曰西遊。
師金,魯太師,名金也。
奚,何也。
言夫子行仁義之道,以化衛侯,未知此術行用可否耶。
〔釋文〕師金李雲:師,魯太師也。
金,其名也。
之行下孟反。
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疏〕言仲尼叡哲明敏,才智可惜,守先王之聖迹,執堯、舜之古道,所以頻遭辛苦,屢緻困窮。
顔淵曰:「何也?」 〔疏〕問窮之所以也。
削其迹,不見用也。
商是殷地,周是東周,孔子曆聘,曾困于此。
良由執于聖迹,故緻斯弊。
狼狽如是,豈非惡夢耶? 〇俞樾曰:上「取」字如字,下「取」字當讀為「聚」。
周易萃象傳「聚以正也」,釋文曰:聚,荀作「取」。
漢書五行志「内取茲」,師古曰:「取」讀如禮記「聚麀」之「聚」。
是「聚」、「取」古通用。
圍于陳、蔡之閑,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眯邪? 〔注〕此皆絕聖棄知之意耳,無所稍嫌也。
夫先王典禮,所以适時用也,時過而不棄,即為民妖,所以興矯效之端也。
〔疏〕當時楚昭王聘夫子,夫子領徒宿于陳、蔡之地。
蔡人見徒衆極多,謂之為賊,故興兵圍繞,經乎七日,糧食罄盡,無複炊爨,從者餓病,莫之能興,憂悲困苦,鄰乎死地,豈非遭于已陳刍狗而魇耶!今古代殊,豈異乎水陸,周、魯地異,何異乎舟車? 〔釋文〕陸與音餘。
下同。
今蕲音祈,求也。
勞而無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注〕時移世異,禮亦宜變,故因物而無所系焉,斯不勞而有功也。
〔疏〕方,猶常也。
傳,轉也。
言夫子執先王之迹,行衰周之世,徒勞心力,卒不成功,故削迹伐樹,身遭殃禍也。
夫聖人之智,接濟無方,千轉萬變,随機應物。
未知此道,故嬰斯禍也。
〔釋文〕無方之傳直專反,下注同。
司馬雲:方,常也。
威儀,不相沿襲。
美在逗機,不治以定,不貴率今以同古。
〇典案:書鈔八十、類聚八十六、初學記二十一、禦覽五百二十三、六百十、九百六十六、九百七十三引「皇」并作「王」。
又案:「義」當為「儀」之壞字。
疏「禮樂威儀,不相沿襲」,是成所見本作「儀」。
禦覽五百二十三、六百十引并作「儀」,唐寫本字亦作「儀」。
下同。
〔釋文〕于治直吏反,注同。
「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疏〕夫柤梨橘柚,甘苦味殊,至于噉嚼,而皆可于口。
譬三皇、五帝,澆淳異世,至于為政,鹹适機宜也。
〇典案:「可」下禦覽九百六十六、九百六十九引并有「适」字,五百二十三引「柤梨橘柚」下有「菓瓜之屬」四字。
禦覽引書多删削,少增益,疑本作「柤梨橘柚果蓏之屬」,而今本敚之。
人間世篇「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可證莊子書每以「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八字連用也。
〔釋文〕柤側加反。
柚由救反。
「故禮儀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注〕彼以為美,而此或以為惡,故當應時而變,然後皆适也。
〔疏〕帝王之迹,蓋無常準,應時而變,不可執留。
豈得膠柱刻船,居今行古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齧挽裂,盡去而後慊。
觀古今之異,猶猨狙之異乎周公也。
〔疏〕慊,足也。
周公聖人,譬淳古之世;狙猨狡獸,喻澆競之時。
是以禮服雖華,猨狙不以為美;聖迹乃貴,末代不以為尊。
故毀禮服,猨狙始慊其心;棄聖迹,蒼生方适其性。
〔釋文〕猨狙上音袁,下七餘反。
而衣于既反。
齕音纥。
挽音晚。
盡去起呂反。
慊苦牒反。
李雲:足也。
本亦作「嗛」,音同。
乎西施之好也。
彼之醜人,但美嚬之麗雅,而不知由西施之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