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運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注〕夫至仁者,百節皆适,則終日不自識也。
聖人在上,非有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
自得其為,則衆務自适,羣生自足,天下安得不各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謂兼忘也。
〔疏〕夫兼忘天下者,棄萬乘如脫屣也。
使天下兼忘我者,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夫垂拱汾陽,而遊心姑射,揖讓之美,貴在虛忘,此兼忘天下者也。
方前則難,比後便易,未若忘懷至道,息智自然,将造化而同功,與天地而合德者,故能恣萬物之性分,順百姓之所為,大小鹹得,飛沈不喪,利澤潛被,物皆自然,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當是時也,主其安在乎?此使天下兼忘我者也,可謂軒、顼之前,淳古之君耳。
其德不見,故天下忘之。
斯則從劣向優,自粗入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也。
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
〔注〕遺堯、舜然後堯、舜之德全耳。
若系之在心,則非自得也。
〔疏〕遺,忘棄也。
言堯、舜二君,盛德深遠,而又忘其德,任物不為。
斯解兼忘天下難。
利澤施于萬世,天下莫知也。
〔注〕泯然常适。
〔疏〕有利益恩澤,惠潤羣生,萬世之後,其德不替,而至德潛被,日用不知。
斯解使天下兼忘我難也。
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注〕失于江湖,乃思濡沫。
〔疏〕大息,猶嗟歎也。
夫盛德同于堯、舜,尚能遺忘而不自顯,豈複太息言于仁孝,嗟歎于陳迹乎? 〔釋文〕濡沫音末。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疏〕悌,順也。
德者,真性也。
以此上八事,皆矯性僞情,勉強勵力,舍己效人,勞役其性,故不足多也。
〔釋文〕孝弟音悌。
故曰:至貴,國爵并焉; 〔注〕并,除棄之謂也。
夫貴在于身,身猶忘之,況國爵乎?斯貴之至也。
〔疏〕并者,除棄之謂也。
夫貴爵祿者,本為身也。
身猶忘之,況爵祿乎?斯至貴者也。
〔釋文〕并焉必領反,棄除也。
注同。
至富,國财并焉; 〔注〕至富者,自足而已。
故除天下之财者也。
〔疏〕至富者,知足者也。
知足之人,以不貪為寳,縱令傾國資财,亦棄而不用。
故老經雲「知足者富」,斯之謂也。
至願,名譽并焉。
〔注〕所至願者,适也。
得适,而仁孝之名都去矣。
〔疏〕夫至願者,莫過适性也。
既一毀譽,混榮辱,忘物我,泯是非,故令聞聲名,視之如涕唾也。
是以道不渝。
」 〔注〕去華取實故也。
〔疏〕渝,變也,薄也。
既忘富貴,又遺名譽,是以道德淳厚,不随物變也。
〔釋文〕去華起呂反。
北門成問于黃帝曰:「帝張鹹池之樂于洞庭之野。
〔疏〕姓北門,名成,黃帝臣也。
欲明至樂之道,故寄此二人,更相發起也。
鹹池,樂名。
張,施也。
鹹,和也。
洞庭之野,天(地)[池]之閑,非太湖之洞庭也。
〔釋文〕北門成人姓名也。
洞庭徒送反。
吾始聞之懼,複聞之怠,卒聞之而惑。
〔疏〕怠,退息也。
卒,終也。
複,重也。
惑,闇也。
不悟至樂,初聞之時,懼然驚悚;再聞其聲,稍悟音旨,故懼心退息;最後聞之,知至樂與二儀合德,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心無分别,有同暗惑者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六十五引「惑」作「或」。
〔釋文〕之懼如字。
或音句,下同。
一本作「戄」,音況縛反。
案說文,「懼」是正字,「戄」是古文。
複聞扶又反。
下注同。
〇典案:禦覽五百六十五引「複」作「後」。
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 〔注〕不自得,坐忘之謂也。
〔疏〕蕩蕩,平易之容。
默默,無知之貌。
第三聞之,體悟玄理,故蕩蕩而無偏,默默而無知,芒然坐忘,物我俱喪,乃不自得。
〇典案:「蕩蕩」,禦覽三百九十二引作「藹藹」,五百六十五引與今本同。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
〔注〕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
必先順乎天,應乎人,得于心而适于性,然後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
故鹹池之樂,必待黃帝之化而後成焉。
〔疏〕殆,近也。
奏,應也。
徽,順也。
禮義,五德也。
太清,天道也。
黃帝既允北門成第三聞樂,體悟玄道,忘知息慮,是以許其所解,故雲汝近于自然也。
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
雖複行于禮義之迹,而忘自然之本者也。
此是第一奏也。
〇典案:禦覽七十九引注雲:「以人奏之,以天征之,天人合德,爾乃知以春為禮,以秋為義,大清乃建。
」疑是逸注。
又疏「夫至樂者」以下三十五字,宋蘇轍以為注文,清宣穎南華經解雲:俗本雜入;各本多以為正文。
道藏白文本無此文,唐寫郭注本亦無,道藏注疏本正以為成疏。
今從之。
〔釋文〕征之如字。
古本多作「徽」。
〇典案:道藏白文本、注疏本、唐寫本并作「徽」,與釋文古本合。
大清音泰。
四時疊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 〔疏〕循,順。
倫,理。
經,常也。
言春夏秋冬,更疊而起,一切物類,順序而生。
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殺之理,天道之常。
但常任之,斯至樂矣。
〔釋文〕疊起大節反。
一本作「遞」,大計反。
循生似倫反。
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 〔注〕自然律呂,以滿天地之閑,但當順而不奪,則至樂全矣。
〔疏〕清,天也。
濁,地也。
陰升陽降,二氣調和,故施生萬物。
和氣流布,三光照燭。
此謂至樂,無聲之聲。
〇郭嵩焘曰:「倫經」,猶言「經倫」。
典案:郭謂「倫經」猶「經倫」,是也。
北堂書鈔百五引正作「經倫」,可證。
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 〔注〕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動。
〔疏〕仲春之月,蟄蟲始啟,自然之理,驚之雷霆。
所謂動靜,順時因物,或作至樂,具合斯道也。
〔釋文〕蟄蟲沈執反。
郭音執。
爾雅雲:靜也。
霆音廷,又音挺,徒佞反。
電也。
其卒無尾,其始無首; 〔注〕運轉無極。
〔注〕夫至仁者,百節皆适,則終日不自識也。
聖人在上,非有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
自得其為,則衆務自适,羣生自足,天下安得不各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謂兼忘也。
〔疏〕夫兼忘天下者,棄萬乘如脫屣也。
使天下兼忘我者,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夫垂拱汾陽,而遊心姑射,揖讓之美,貴在虛忘,此兼忘天下者也。
方前則難,比後便易,未若忘懷至道,息智自然,将造化而同功,與天地而合德者,故能恣萬物之性分,順百姓之所為,大小鹹得,飛沈不喪,利澤潛被,物皆自然,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當是時也,主其安在乎?此使天下兼忘我者也,可謂軒、顼之前,淳古之君耳。
其德不見,故天下忘之。
斯則從劣向優,自粗入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也。
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
〔注〕遺堯、舜然後堯、舜之德全耳。
若系之在心,則非自得也。
〔疏〕遺,忘棄也。
言堯、舜二君,盛德深遠,而又忘其德,任物不為。
斯解兼忘天下難。
利澤施于萬世,天下莫知也。
〔注〕泯然常适。
〔疏〕有利益恩澤,惠潤羣生,萬世之後,其德不替,而至德潛被,日用不知。
斯解使天下兼忘我難也。
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注〕失于江湖,乃思濡沫。
〔疏〕大息,猶嗟歎也。
夫盛德同于堯、舜,尚能遺忘而不自顯,豈複太息言于仁孝,嗟歎于陳迹乎? 〔釋文〕濡沫音末。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疏〕悌,順也。
德者,真性也。
以此上八事,皆矯性僞情,勉強勵力,舍己效人,勞役其性,故不足多也。
〔釋文〕孝弟音悌。
故曰:至貴,國爵并焉; 〔注〕并,除棄之謂也。
夫貴在于身,身猶忘之,況國爵乎?斯貴之至也。
〔疏〕并者,除棄之謂也。
夫貴爵祿者,本為身也。
身猶忘之,況爵祿乎?斯至貴者也。
〔釋文〕并焉必領反,棄除也。
注同。
至富,國财并焉; 〔注〕至富者,自足而已。
故除天下之财者也。
〔疏〕至富者,知足者也。
知足之人,以不貪為寳,縱令傾國資财,亦棄而不用。
故老經雲「知足者富」,斯之謂也。
至願,名譽并焉。
〔注〕所至願者,适也。
得适,而仁孝之名都去矣。
〔疏〕夫至願者,莫過适性也。
既一毀譽,混榮辱,忘物我,泯是非,故令聞聲名,視之如涕唾也。
是以道不渝。
」 〔注〕去華取實故也。
〔疏〕渝,變也,薄也。
既忘富貴,又遺名譽,是以道德淳厚,不随物變也。
〔釋文〕去華起呂反。
北門成問于黃帝曰:「帝張鹹池之樂于洞庭之野。
〔疏〕姓北門,名成,黃帝臣也。
欲明至樂之道,故寄此二人,更相發起也。
鹹池,樂名。
張,施也。
鹹,和也。
洞庭之野,天(地)[池]之閑,非太湖之洞庭也。
〔釋文〕北門成人姓名也。
洞庭徒送反。
吾始聞之懼,複聞之怠,卒聞之而惑。
〔疏〕怠,退息也。
卒,終也。
複,重也。
惑,闇也。
不悟至樂,初聞之時,懼然驚悚;再聞其聲,稍悟音旨,故懼心退息;最後聞之,知至樂與二儀合德,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心無分别,有同暗惑者也。
〇典案:禦覽五百六十五引「惑」作「或」。
〔釋文〕之懼如字。
或音句,下同。
一本作「戄」,音況縛反。
案說文,「懼」是正字,「戄」是古文。
複聞扶又反。
下注同。
〇典案:禦覽五百六十五引「複」作「後」。
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 〔注〕不自得,坐忘之謂也。
〔疏〕蕩蕩,平易之容。
默默,無知之貌。
第三聞之,體悟玄理,故蕩蕩而無偏,默默而無知,芒然坐忘,物我俱喪,乃不自得。
〇典案:「蕩蕩」,禦覽三百九十二引作「藹藹」,五百六十五引與今本同。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
〔注〕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
必先順乎天,應乎人,得于心而适于性,然後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
故鹹池之樂,必待黃帝之化而後成焉。
〔疏〕殆,近也。
奏,應也。
徽,順也。
禮義,五德也。
太清,天道也。
黃帝既允北門成第三聞樂,體悟玄道,忘知息慮,是以許其所解,故雲汝近于自然也。
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
雖複行于禮義之迹,而忘自然之本者也。
此是第一奏也。
〇典案:禦覽七十九引注雲:「以人奏之,以天征之,天人合德,爾乃知以春為禮,以秋為義,大清乃建。
」疑是逸注。
又疏「夫至樂者」以下三十五字,宋蘇轍以為注文,清宣穎南華經解雲:俗本雜入;各本多以為正文。
道藏白文本無此文,唐寫郭注本亦無,道藏注疏本正以為成疏。
今從之。
〔釋文〕征之如字。
古本多作「徽」。
〇典案:道藏白文本、注疏本、唐寫本并作「徽」,與釋文古本合。
大清音泰。
四時疊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 〔疏〕循,順。
倫,理。
經,常也。
言春夏秋冬,更疊而起,一切物類,順序而生。
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殺之理,天道之常。
但常任之,斯至樂矣。
〔釋文〕疊起大節反。
一本作「遞」,大計反。
循生似倫反。
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 〔注〕自然律呂,以滿天地之閑,但當順而不奪,則至樂全矣。
〔疏〕清,天也。
濁,地也。
陰升陽降,二氣調和,故施生萬物。
和氣流布,三光照燭。
此謂至樂,無聲之聲。
〇郭嵩焘曰:「倫經」,猶言「經倫」。
典案:郭謂「倫經」猶「經倫」,是也。
北堂書鈔百五引正作「經倫」,可證。
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 〔注〕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動。
〔疏〕仲春之月,蟄蟲始啟,自然之理,驚之雷霆。
所謂動靜,順時因物,或作至樂,具合斯道也。
〔釋文〕蟄蟲沈執反。
郭音執。
爾雅雲:靜也。
霆音廷,又音挺,徒佞反。
電也。
其卒無尾,其始無首; 〔注〕運轉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