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第十三

關燈
我猶不足貴者,為言書糟粕,非可貴之物也,故郭注雲:「其貴恒在意言之表。

    」 〔釋文〕為其于僞反。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注〕得彼[之]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疏〕夫目之所見,莫過形色;耳之所聽,唯在名聲。

    而世俗之人,不達至理,謂名言聲色,盡道情實。

    豈知玄極,視聽莫偕。

    愚惑如此,深可悲歎。

    郭注雲:「得彼之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注〕此絕學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貴德者不知,而聾俗愚迷,豈能識悟?唯當達者,方體之矣。

     〔釋文〕知者如字。

    下同。

    或并音智。

    去尚起呂反。

    ,故寄桓公、匠者,略顯忘言之緻也。

     〇典案:書鈔一百、一百四十一、禦覽四百五十九、七百六十三引「桓公」上并有「齊」字。

    又禦覽六百十六引「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作「敢問公所讀之書何言也」。

     〔釋文〕桓公李雲:齊桓公也,名小白。

    輪扁音篇,又符殄反。

    司馬雲:斲輪人也,名扁。

    斲陟角反。

    椎直追反。

    而上時掌反。

    公曰:「聖人之言也。

    」 〔疏〕所謂憲章文、武,祖述堯、舜,是聖人之言。

    曰:「聖人在乎?」 〔疏〕又問:聖人見在以不?公曰:「已死矣。

    」 〔疏〕答曰:聖人雖死,厥教尚存焉。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疏〕(夫)酒滓曰糟,漬糟曰粕。

    夫醇酎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義,已陳刍狗,曾何足雲! 〇典案:「君」當為「公」字之誤也。

    此承上文「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而言。

    書鈔百、禦覽六百十六引「君」并作「公」,是其證。

     〔釋文〕糟音遭。

    李雲:酒滓也。

    魄普各反。

    司馬雲:爛食曰魄。

    一雲:糟爛為魄。

    本又作「粕」,音同。

    許慎雲:粕,已漉麤糟也。

    或普白反,謂魂魄也。

    已夫音符。

    絕句。

    或如字。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 〔疏〕貴賤禮隔,不可輕言,庸委之夫,辄敢議論?說若有理,方可免辜,如其無辭,必獲死罪。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

    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

     〔疏〕甘,緩也。

    苦,急也。

    數,術也。

    夫斲輪失所,則[不]牢固,若使得宜,則口不能言也。

    況之理教,其義亦然。

     〇典案:「而應于心」,禦覽七百七十五引作「應之于心」。

     〔釋文〕甘如字,又音酣。

    司馬雲:甘者,緩也。

    苦者,急也。

    有數李雲:色注反,數術也。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〇典案:「喻」,淮南子道應篇作「教」。

    禦覽七百七十五引作「傳」。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

     〔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學之無益也。

     〔疏〕喻,曉也。

    輪扁之術,不能示其子,輪扁之子,亦不能禀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免斤斧之勞。

    故知物各有性,不可倣效。

     〇典案:文選文賦注引注「教」作「效」。

    禦覽六百十六引注作「古人物各有信,學教之無益也」。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注〕當古之事,已滅于古矣,雖或傳之,豈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變,故絕學任性,與時變化,而後至焉。

     〔疏〕夫聖人制法,利物随時。

    時既不停,法亦随變。

    是以古人古法,淪殘于前;今法今人,自興于後,無容執古聖迹,行乎今世,故知所讀之書,定是糟粕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十六、七百七十五引「也」并作「者」。

    又七百十五引注作「今古不同,變化異時,故宜絕學維之」。

     〔釋文〕人與如字,又一音餘。

    可傳直專反。

    注同。

     【校記】是上與下同道,原作「是下與上同道」,據正文改。

    率性,原作「性率」,據集釋等本改。

    開,原作「閑」,形近而訛。

    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慈」,據改。

    以,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之」,據改。

    置,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補,據補。

    言,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前」,據改。

    「故平至也」,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于靜」。

    憂,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攸」,據改。

    美,從王校集釋本作「義」。

    無,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删,南華真經注疏依續古逸本、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世德堂本删。

    南華真經注疏依王叔岷校,「任」上補「所」字,與下文句法一律,據補。

    萬物而不為義」之文而誤,故改。

    據改。

    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慈」,據改。

    而物,南華真經注疏據禦覽七五二補,據補。

    者,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有」,據改。

    者,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之,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2從輯要本删「理」字。

    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其」字;從續古逸本、輯要本、世德堂本補「也」字。

    據補。

    理,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開,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閑」,不妥。

    據句意,「開」字應删。

    雲,從王校集釋本補。

    長,從王校集釋本作「表」。

    峙,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作「岸」,據改。

    于,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原本改作「千」,據改。

    于,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改。

    事,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自」,據改。

    斯,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所」,據改。

    許,從王校集釋本作「誦」。

    集,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說」,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