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第十三

關燈
夫兼愛于人,欲人之愛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耶?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疏〕牧,養也。

    欲使天下蒼生鹹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養,則大治矣。

    「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羣生,則天下太平也。

     〔釋文〕牧乎司馬雲:牧,養也。

    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疏〕夫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星辰羅列,此并自然之理也,非關人事。

    豈唯三種,萬物悉然,但當任之,莫不備足,何勞措意,妄為矜矯也!禽獸固有羣矣,樹木固有立矣。

     〔注〕皆已自足。

     〔疏〕有識禽獸,無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羣分,豈資仁義,方獲如此?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 〔注〕不待于兼愛也。

     〔疏〕循,順也。

    放任己德而逍遙行世,順于天道而趨步人間,人間至極妙行,莫過于此也。

     〔釋文〕放德方往反。

    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注〕無由得之。

     〔疏〕偈偈,勵力貌也。

    揭,擔負也。

    亡子,逃人也。

    言孔丘勉勵身心,擔負仁義,強行于世,以教蒼生,何異乎打擊大鼓而求覓亡子?是以鼓聲愈大,而亡者愈離,仁義彌彰,而去道彌遠,故無由得之。

     〔釋文〕偈偈居谒反,又巨谒反。

    或雲:用力之貌。

    揭仁其谒反,又音桀。

    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注〕事至而愛,當義而止,斯忘仁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

     〔疏〕亡子不獲,罪在鳴鼓;真性不明,過由仁義;故發噫歎,總結之也。

     士成绮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疏〕,浩然無心,積散任物也。

     〔釋文〕而積子亦反。

    李子賜反。

    斂力檢反。

    李狸豔反。

    老子漠然不應。

     〔注〕不以其言概意。

     〔疏〕塵垢之言,豈曾入耳?漠然虛淡,何足介懷!賜反。

    正卻去逆反。

    或雲:息也。

    聖人乎?我于此久以免脫,汝何為乃謂我是聖非聖耶?老君欲抑成绮之譏心,故示以息迹歸本也。

    郭注雲:脫,過去也,謂我于聖,已得過免而去也。

     〔釋文〕夫巧苦教反,又如字。

    知音智。

    為脫徒活反。

    注同。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注〕随物所名。

    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

     〔注〕有實,故不以毀譽經心也。

     〔釋文〕毀譽音餘,下同。

    再受其殃。

     〔注〕一毀一譽,若受之于心,則名實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喚我作牛,我即從汝喚作牛;喚我作馬,我亦從汝喚作馬,我終不拒。

    且有牛馬之實,是一名也。

    人與之名,諱而不受,是再殃也。

    譏刺之言,未甚牛馬,是尚不諱,而況非乎?吾服也恒服。

     〔注〕服者,容行之謂也。

    不以毀譽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疏〕郭注雲:「服者,容行之謂也。

    」老君體道大聖,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馬,唯物是從。

    此乃恒常,非由措意也。

     〔釋文〕容行如字。

    吾非以服有服。

    」 〔注〕有為為之,則不能恒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關有心用意,方得而然。

    必也用心,便成矯性,既其有作,豈曰無為? 士成绮鴈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 〔疏〕成绮自知失言,身心慙愧,于是鴈行斜步,側身避影,随逐老子之後,不敢履蹑其迹,仍徐進問,請修身之道如何。

    拘持。

    發也機。

     〔注〕趨舍速也。

     〔疏〕機,弩牙也。

    攀緣之心,遇境而發,其發猛速,有類弩牙。

    察而審。

     〔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虛遣,違順兩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審定。

    知巧而覩于泰。

     〔注〕泰者,多于本性之謂也。

    巧于見泰,則拙于抱樸。

     〔疏〕泰,多也。

    不能忘巧忘知,觀無為之一理,而詐知詐巧,見有為之多事。

    凡以為不信。

     〔注〕凡此十事,以為不信性命而蕩夫毀譽,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實也。

    言此十事,皆是虛詐之行,非真實之德也。

    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

    」 〔注〕亦如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竊,賊也。

    邊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憚憲章,但行竊盜。

    内則損傷風化,外則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

    成绮之行,其猥亦然,舉動睢盱,猶如此賊也。

     〔釋文〕邊竟音境。

    有人焉其名為竊邊垂之人,不聞知禮樂之正,縱有言語,偶會墳典,皆是竊盜所得,其道何足語哉?司馬雲:言遠方嘗有是人。

    冥符也。

    退仁義。

     〔注〕進道德也。

    賓禮樂。

     〔注〕以情性為主也。

     〔疏〕退仁義之澆薄,進道德之淳和,擯禮樂之浮華,主無為之虛淡。

     〇俞樾曰:「賓」當讀為「擯」,謂擯斥禮樂也。

    與上句「退仁義」一律。

    郭注曰「以性情為主也」,則以本字讀之,其義轉迂。

    達生篇曰「賓于鄉裡,逐于州部」,此即假「賓」為「擯」之證。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 〔注〕定于無為也。

     〔疏〕恬淡無為,而用不乖寂,定矣。

    往來,以為貴重,不知無足可言也。

    書不過語,語有貴也。

    語之所貴者,意也。

     〔疏〕所以緻書,貴宣于語,所以宣語,貴表于意也。

    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傳也。

     〔疏〕随,從也。

    意之所出,從道而來,道既非色非聲,故不可以言傳說。

     〔釋文〕言傳丈專反。

    後同。

    而世因貴言傳書。

    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

     〔注〕其貴恒在意言之表。

     〔疏〕夫書以載言,言以傳意,而末世之人,心靈暗塞,遂貴言重書,不能忘言求理。

    故雖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