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賞罰可施用于天下者,不足以用于天下也。
斯乃苟飾華辭,浮遊之士,一節曲見,偏執之人,未可以識通方,悟于大道者也。
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寄此事于羣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疊前語。
古人有之,但寄羣才而不親預,故是臣下之術,非主上養民之道。
總結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歸也。
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疏〕天王,猶天子也。
舜問于堯為帝王之法,若為用心以合大道也。
堯曰:「吾不敖無告。
〔注〕無告者,所謂頑民也。
〔疏〕敖,侮慢也。
無告,謂頑愚之甚,無堪告示也。
堯答舜雲:「縱有頑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誨,不敖慢棄舍也。
」故老經雲:「不善者吾亦善之。
」「敖」亦有作「教」字者,今不用也。
〔釋文〕不敖五報反。
不廢窮民。
〔注〕恒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貧窮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
〔疏〕孺子,猶稚子也。
哀,憐也。
民有死者,辄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兒,婦人孤寡,并皆矜愍,善嘉養恤也。
此吾所以用心已。
」 〔疏〕已,止也。
總結以前,用答舜問。
我之用心,止盡于此。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 〔疏〕用心為治,美則美矣;其道狹劣,未足稱大。
既領堯答,因發此譏。
堯曰:「然則何如?」 〔疏〕堯既被譏,因茲請益:治道之大,其術如何?舜曰:「天德而出甯。
〔注〕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也。
〔疏〕化育之方,與玄天合德,迹雖顯著,心恒甯靜。
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 〔注〕此皆不為而自然也。
〔疏〕經,常也。
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涼暑,四序運行;晝夜昏明,雲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
既無心于偏愛,豈有情于養育?帝王之道,其義亦然。
〔釋文〕雨施始豉反。
堯曰:「膠膠、擾擾乎! 〔注〕自嫌有事。
〔疏〕膠膠,擾擾,皆擾亂之貌也。
領悟此言,自嫌多事;更相發起,聊此撝謙。
〔釋文〕膠膠交卯反。
司馬雲:和也。
擾擾而小反。
司馬雲:柔也。
案如注意,膠膠擾擾,動亂之貌。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 〔疏〕堯自謙光,推讓于舜,故言子之盛德,遠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
夫堯、舜二君,德無優劣,故寄此兩聖,以顯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疏〕自此已下,莊生之辭也。
夫天覆地載,生育羣品,域中四大,此當二焉。
故引古證今,歎美其德。
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疏〕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故知軒、顼、唐、虞,皆以德合天地為其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疏〕言古之懷道帝王何為者哉?蓋無心順物,德合二儀而已矣。
〔釋文〕之王往況反。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 〔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
宣尼覩周德已衰,不可匡輔,故将己所修之書,欲藏于周之府藏,庶為将來君王治化之術,故與門人謀議,詳其可否。
老君姓李,名聃,為周征藏史,猶今之秘書官。
職典墳籍,見周室版蕩,所以解免其官,歸休靜處,故子路咨勸孔子,何不暫試過往,因而問焉? 〔釋文〕藏書司馬雲,藏其所著書也。
〇典案:「則試往因焉」,禦覽六百十八引作「則當試焉」。
又引注雲:藏其所著書于周者。
與司馬注異。
征藏才浪反。
司馬雲:征藏,藏名也。
一雲:征,典也。
史藏府之史。
老聃吐甘反。
或雲:老聃是孔子時老子号也。
免而歸言老子見周之末不複可匡,所以辭去也。
孔子曰:「善。
」:煩,冤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十八引注雲:繙,堆聚之貌。
十二經說者雲: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
一說雲:易上、下經并十翼為十二。
又一雲:春秋十二公經也。
以說如字,又始銳反。
絕句。
老聃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
」 〔疏〕中其說者,許其有理也。
大謾者,嫌其繁謾太多,請簡要之術也。
〔釋文〕老聃中丁仲反。
其說如字。
絕句。
曰大音泰。
徐敕佐反。
謾末旦反,郭武谏反。
孔子曰:「要在仁義。
」 〔疏〕經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論,莫先仁義也。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疏〕問:「此仁義率性不乎?」孔子曰:「然。
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
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将奚為矣?」 〔疏〕然,猶如此。
言仁義是人之天性也。
賢人君子,若不仁則名行不成,不義則生道不立。
故知仁義是人之真性,又将何為是疑之也耶? 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 〔疏〕前言仁義是人之真性,今之重問,請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 〔注〕此常人之所謂仁義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恺,樂也。
忠誠之心,願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無私,允合人情,可為世教也。
〔釋文〕中心物本亦作「勿」。
恺開待反。
司馬雲:樂也。
不平。
夫至人推理直前,無心思慮,而汝存情兼愛,不乃私曲乎? 〔釋文〕曰意于其反。
司馬雲:不平聲也。
下同。
幾乎音機。
司馬本作「颀」,雲:颀,長也,後言長也。
迂乎音于。
無私焉,乃私也。
〔注〕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
夫愛人者,欲人之愛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疏〕
斯乃苟飾華辭,浮遊之士,一節曲見,偏執之人,未可以識通方,悟于大道者也。
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寄此事于羣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疊前語。
古人有之,但寄羣才而不親預,故是臣下之術,非主上養民之道。
總結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歸也。
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疏〕天王,猶天子也。
舜問于堯為帝王之法,若為用心以合大道也。
堯曰:「吾不敖無告。
〔注〕無告者,所謂頑民也。
〔疏〕敖,侮慢也。
無告,謂頑愚之甚,無堪告示也。
堯答舜雲:「縱有頑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誨,不敖慢棄舍也。
」故老經雲:「不善者吾亦善之。
」「敖」亦有作「教」字者,今不用也。
〔釋文〕不敖五報反。
不廢窮民。
〔注〕恒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貧窮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
〔疏〕孺子,猶稚子也。
哀,憐也。
民有死者,辄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兒,婦人孤寡,并皆矜愍,善嘉養恤也。
此吾所以用心已。
」 〔疏〕已,止也。
總結以前,用答舜問。
我之用心,止盡于此。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 〔疏〕用心為治,美則美矣;其道狹劣,未足稱大。
既領堯答,因發此譏。
堯曰:「然則何如?」 〔疏〕堯既被譏,因茲請益:治道之大,其術如何?舜曰:「天德而出甯。
〔注〕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也。
〔疏〕化育之方,與玄天合德,迹雖顯著,心恒甯靜。
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 〔注〕此皆不為而自然也。
〔疏〕經,常也。
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涼暑,四序運行;晝夜昏明,雲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
既無心于偏愛,豈有情于養育?帝王之道,其義亦然。
〔釋文〕雨施始豉反。
堯曰:「膠膠、擾擾乎! 〔注〕自嫌有事。
〔疏〕膠膠,擾擾,皆擾亂之貌也。
領悟此言,自嫌多事;更相發起,聊此撝謙。
〔釋文〕膠膠交卯反。
司馬雲:和也。
擾擾而小反。
司馬雲:柔也。
案如注意,膠膠擾擾,動亂之貌。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 〔疏〕堯自謙光,推讓于舜,故言子之盛德,遠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
夫堯、舜二君,德無優劣,故寄此兩聖,以顯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疏〕自此已下,莊生之辭也。
夫天覆地載,生育羣品,域中四大,此當二焉。
故引古證今,歎美其德。
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疏〕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故知軒、顼、唐、虞,皆以德合天地為其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疏〕言古之懷道帝王何為者哉?蓋無心順物,德合二儀而已矣。
〔釋文〕之王往況反。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 〔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
宣尼覩周德已衰,不可匡輔,故将己所修之書,欲藏于周之府藏,庶為将來君王治化之術,故與門人謀議,詳其可否。
老君姓李,名聃,為周征藏史,猶今之秘書官。
職典墳籍,見周室版蕩,所以解免其官,歸休靜處,故子路咨勸孔子,何不暫試過往,因而問焉? 〔釋文〕藏書司馬雲,藏其所著書也。
〇典案:「則試往因焉」,禦覽六百十八引作「則當試焉」。
又引注雲:藏其所著書于周者。
與司馬注異。
征藏才浪反。
司馬雲:征藏,藏名也。
一雲:征,典也。
史藏府之史。
老聃吐甘反。
或雲:老聃是孔子時老子号也。
免而歸言老子見周之末不複可匡,所以辭去也。
孔子曰:「善。
」:煩,冤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十八引注雲:繙,堆聚之貌。
十二經說者雲: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
一說雲:易上、下經并十翼為十二。
又一雲:春秋十二公經也。
以說如字,又始銳反。
絕句。
老聃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
」 〔疏〕中其說者,許其有理也。
大謾者,嫌其繁謾太多,請簡要之術也。
〔釋文〕老聃中丁仲反。
其說如字。
絕句。
曰大音泰。
徐敕佐反。
謾末旦反,郭武谏反。
孔子曰:「要在仁義。
」 〔疏〕經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論,莫先仁義也。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疏〕問:「此仁義率性不乎?」孔子曰:「然。
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
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将奚為矣?」 〔疏〕然,猶如此。
言仁義是人之天性也。
賢人君子,若不仁則名行不成,不義則生道不立。
故知仁義是人之真性,又将何為是疑之也耶? 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 〔疏〕前言仁義是人之真性,今之重問,請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 〔注〕此常人之所謂仁義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恺,樂也。
忠誠之心,願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無私,允合人情,可為世教也。
〔釋文〕中心物本亦作「勿」。
恺開待反。
司馬雲:樂也。
不平。
夫至人推理直前,無心思慮,而汝存情兼愛,不乃私曲乎? 〔釋文〕曰意于其反。
司馬雲:不平聲也。
下同。
幾乎音機。
司馬本作「颀」,雲:颀,長也,後言長也。
迂乎音于。
無私焉,乃私也。
〔注〕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
夫愛人者,欲人之愛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