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第十三

關燈
〔釋文〕以義名篇。

    之義。

     〔釋文〕中準丁仲反。

    大匠或雲:天子也。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為,故所照無不洞明。

     〔疏〕夫聖人德合二儀,智周萬物,豈與夫無情之水同日論邪?水靜猶明燭須眉,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是以鑒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赜者,固其宜矣。

    此合譬也。

    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則百官靜而禦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

    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蟲,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疏〕進為,謂顯迹出仕也。

    夫妙體無為而同塵降迹者,故能撫蒼生于仁壽,宏至德于聖朝,着莫測之功名,顯阿衡之政績。

    是以天下大同,車書共軌,盡善盡美,其唯伊、望之倫乎!靜而聖,動而王。

     〔注〕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無為也而尊。

     〔注〕自然為物所尊奉。

     〔疏〕其應靜也,玄聖素王之尊;其應動也,九五萬乘之貴;無為也而尊,出則天子,處則素王。

    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貴也!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

     〔注〕夫美配天者,唯樸素也。

     〔疏〕夫淳樸素質,無為虛靜者,實萬物之根本也。

    故所尊貴,孰能與之争美也!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注〕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地無逆也。

     〔疏〕夫靈府明靜,神照絜白,而德合于二儀者,固可以宗匠蒼生,根本萬有,冥合自然之道,與天和也。

    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注〕夫順天所以應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

     〔疏〕均,平也。

    調,順也。

    且應感無心,方之影響,均平萬有,大順物情,而混迹同塵,故與人和也。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注〕天樂适則人樂足矣。

     〔疏〕俯同塵俗,且适人世之懽;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也。

     〔釋文〕人樂音洛,下同。

    類死灰,而靜為躁君,故萬物歸服。

    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

     〔注〕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

    通則服,不通則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萬物服者,祇言用虛靜之智,推尋二儀之理,通達萬物之情,随物變轉而未嘗不适,故謂之天樂也。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 〔注〕聖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為哉?天樂而已。

     〔疏〕夫聖人之所以降迹同凡,合天地之至樂者,方欲畜養蒼生,亭毒羣品也。

     〔釋文〕畜天許六反。

    注同。

    ,故謂之無為也。

    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

    但居下者親事,故雖舜、禹為臣,猶稱有為。

    故對上下,則君靜而臣動;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

    然各用其性而天機玄發,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 〔疏〕夫處上為君,則必須無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為臣,亦當親事有為,稱所司之職任,則天下化矣。

    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疏〕謂三皇、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達,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知者為謀,故不自慮也。

     〇典案:「落」,禦覽四百六十四引作「絡」。

    「天地」,禦覽七十六引作「天下」。

    淮南子俶真篇「智終天地」,即本此文,「終」蓋「絡」字之壞。

    說詳淮南鴻烈集解。

     〔釋文〕知雖音智。

    下「愚知」同。

    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 〔疏〕宏辯如流,彫飾萬物,而付之司牧,終不自言也。

     〔釋文〕自說音悅。

    能雖窮海内,不自為也。

     〔注〕夫在上者,患于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斷,後稷不得施其播殖,則羣才失其任,而主上困于役矣。

    故冕旒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為,斯乃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故上下皆無為矣。

    但上之無為則用下,下之無為則自用也。

     〔疏〕藝術才能,冠乎海内,任之良佐,而不與焉,夫何為焉哉?玄默而已。

    故老經雲:「是謂用人之力。

    」 〔釋文〕咎音羔。

    繇音遙。

    明斷丁亂反。

    天不産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

     〔注〕所謂自爾。

     〔疏〕天無情于生産,而萬物化生;地無心于長成,而萬物成育。

    故郭注雲「所謂自然也」。

    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兩儀之含育,順四序以施生,任萬物之自為,故天下之功成矣。

     〇王念孫曰:案如郭解,則「功」下須加「成」字,而其義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無為而天下成也(中庸曰「無為而成」)。

    爾雅曰:功,成也。

    大戴禮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為有功」。

    周官稾人「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繕人」,鄭注曰:功,成也。

    管子五輔篇曰「大夫任官辯事,官長任事守職,士脩身功材」,「功材」,謂成材也。

    荀子富國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謂待之而後成也。

    「萬物化」、「萬物育」、「天下功」相對為文,是「功」為「成」也。

     〇典案:王校是也。

    治要引「功」下有「成」字,疑涉注衍。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疏〕夫日月明晦,雲雷風雨,而蔭覆不測,故莫神于天;囊括川原,包容嶽渎,運載無窮,故莫富于地;位居九五,威跨萬乘,日月照臨,一人總統,功德之大,莫先王者。

    故老經雲:「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丈尺。

    形者,容儀。

    名者,字諱。

    比者,校當。

    詳者,定審。

    用此等法,以養蒼生,治乖淳古,故為治末也。

     〇典案:「形」,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刑」,下同。

    治要引并作「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