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釋文〕以事名篇。
〔疏〕黔首卒隸,其數雖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
無心因任,允當斯位。
〔釋文〕人卒尊忽反。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注〕以德為原,無物不得。
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謝,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
夫君主人物,必須以德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釋文〕君原原,本也。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注〕任自然之運動。
〔疏〕玄,遠也。
古之君,謂三皇已前帝王也。
言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也,蓋何為哉!此引古證今,成天德之義也。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注〕無為者,自然為君,非邪也。
〔疏〕以虛通之理,觀應物之數,而無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當于正道。
〔釋文〕非邪也似嗟反。
本又作「為」。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注〕各當其分,則無為位上,有為位下也。
〔疏〕夫君道無為,而臣道有事,尊卑勞逸,理固不同。
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觀察,分義分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注〕官各當其所能則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優劣,能受職則物無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
〔注〕無為也,則天下各以其無為應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備足;或走或飛,鹹應其用;不知所以,豈複措心!故以理徧觀,則庶物之應備。
行于義,不可乖德;雖有此德,理須法道虛通;(故)[雖]曰虛通,終歸自然之術。
斯乃理事相包,用不同耳。
是故示本能攝末,自淺之深之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
〔疏〕夫兼天所以無為,兼道所以無欲。
故古之帝王養畜羣庶者何為哉?蓋無欲而蒼生各足,無為而萬物自化也。
淵靜而百姓定。
〔疏〕一人垂拱而玄默,百姓則比屋而可封。
故老經雲:「我好靜而民自正。
」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
〔疏〕一,道也。
夫事從理生,理必包事,本能攝末,故知一萬事畢。
語在西升經,莊子引以為證。
〔釋文〕記曰書名也。
雲老子所作。
無心得而鬼神服。
」 〔注〕一無為而羣理都舉。
〔疏〕夫迹混人間之事,心證自然之理,而窮原徹際,妙極重玄者,故在于顯則為人物之所歸,處于幽則為神鬼之所服。
不利貨财,委之萬國,豈容拘束入己,用為私分也?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
〔注〕忽然不覺榮之在身。
〔疏〕覆育黔黎,王領天下,而推功于物,忘其富貴,故不以己大而榮顯也。
〔釋文〕不以王于況反。
下「王德」并同。
顯則明。
〔注〕不顯則默而已。
〔疏〕明,彰也。
雖坐汾陽,喪其天下,必也顯智,豈曰韬光也?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 〔注〕蛻然無所在也。
〔疏〕忘于物我,故萬物可以為一府;冥于變化,故死生同其形狀。
死生無變于己,況窮通夭壽之間乎! 〔釋文〕蛻然始銳反,又音悅。
測,乃是神之精妙。
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
〔注〕我确斯而都任彼,則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無,而接物無方,随機稱适,千差萬品,求者即供。
若縣鏡高堂,物來斯照也。
〔釋文〕而供音恭,本亦作「恭」。
确苦學反。
斯音賜,又如字。
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脩遠。
」 〔注〕皆恣而任之,會其所極而已。
〔疏〕騁,縱也。
宿,會也。
若夫體故至無,所以随求稱适,故能順時因任,應物多方,要在會歸,而不滞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長,乃至脩遠,恣其來者,随彼機務,悉供其求,應病以藥,理無不當。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
水性流動,位在北方。
譬迷心緣鏡,闇無所照,故言赤水北也。
崑丘,身也。
南是顯明之方,望是觀見之義,玄則疏遠之目,珠乃珍貴之寳。
欲明世間羣品,莫不身心迷妄,馳騁耽着,無所覺知,闇似北方,動如流水,迷真喪道,實此之由。
今欲返本還源,祈真訪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還歸表其複命。
故先明失真之處,後乃顯得道之方。
所顯方法,列在下文。
〔釋文〕赤水李雲:水出崑侖山下。
還歸音旋。
玄珠司馬雲:道真也。
使知索之而不得。
〔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
故絕慮不可以心求也。
〔釋文〕使知音智。
注及下皆同。
索之所白反。
下同。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
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
〔注〕聰明喫诟,失真愈遠。
〔疏〕喫诟,言辨也。
離言不可以辨索。
〔釋文〕喫口懈反。
诟口豆反。
司馬雲:喫诟,多力也。
〇典案:「喫诟」無多力義。
淮南子人間篇「故黃帝亡其玄珠,使離朱、捷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許注:捷剟,疾利搏,善拾于物。
脩務篇「離朱之明,攫掇之捷」,高注:攫掇,亦黃帝時捷疾者也。
莊子此文之「喫诟」,疑是「捷剟」、「攫掇」之聲轉。
「捷剟」、「攫掇」,皆疾利、捷疾之義。
司馬注非。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疏〕罔象,無心之謂。
離聲色,絕思慮,故知與離朱自涯而反,喫诟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無心,獨得玄珠也。
〇典案:「象罔」當為「罔象」。
文選舞賦注、禦覽八百三引并作「罔象」,是其證。
疏亦作「罔象」,是成所見本未倒。
文選廣絕交論注引作「乃使象罔,求而得之」,當是異本。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離婁迷性,恃明目而喪道;軒轅悟理,歎罔象而得珠。
勖諸學生,故可以不離形去智,黜聰隳體也?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疏〕已上四人,并是堯時隐士。
厭穢風塵,懷道抱德,清廉潔己,不同人世。
堯知其賢,欲讓天下。
莊生示有承禀,故具列其師資也。
〔釋文〕王倪徐五兮反。
被衣音披。
堯問于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 〔注〕謂為天子。
吾藉王倪以要之。
」 〔注〕欲因其師以要而使之。
〔疏〕黔首卒隸,其數雖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
無心因任,允當斯位。
〔釋文〕人卒尊忽反。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注〕以德為原,無物不得。
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謝,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
夫君主人物,必須以德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釋文〕君原原,本也。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注〕任自然之運動。
〔疏〕玄,遠也。
古之君,謂三皇已前帝王也。
言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也,蓋何為哉!此引古證今,成天德之義也。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注〕無為者,自然為君,非邪也。
〔疏〕以虛通之理,觀應物之數,而無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當于正道。
〔釋文〕非邪也似嗟反。
本又作「為」。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注〕各當其分,則無為位上,有為位下也。
〔疏〕夫君道無為,而臣道有事,尊卑勞逸,理固不同。
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觀察,分義分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注〕官各當其所能則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優劣,能受職則物無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
〔注〕無為也,則天下各以其無為應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備足;或走或飛,鹹應其用;不知所以,豈複措心!故以理徧觀,則庶物之應備。
行于義,不可乖德;雖有此德,理須法道虛通;(故)[雖]曰虛通,終歸自然之術。
斯乃理事相包,用不同耳。
是故示本能攝末,自淺之深之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
〔疏〕夫兼天所以無為,兼道所以無欲。
故古之帝王養畜羣庶者何為哉?蓋無欲而蒼生各足,無為而萬物自化也。
淵靜而百姓定。
〔疏〕一人垂拱而玄默,百姓則比屋而可封。
故老經雲:「我好靜而民自正。
」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
〔疏〕一,道也。
夫事從理生,理必包事,本能攝末,故知一萬事畢。
語在西升經,莊子引以為證。
〔釋文〕記曰書名也。
雲老子所作。
無心得而鬼神服。
」 〔注〕一無為而羣理都舉。
〔疏〕夫迹混人間之事,心證自然之理,而窮原徹際,妙極重玄者,故在于顯則為人物之所歸,處于幽則為神鬼之所服。
不利貨财,委之萬國,豈容拘束入己,用為私分也?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
〔注〕忽然不覺榮之在身。
〔疏〕覆育黔黎,王領天下,而推功于物,忘其富貴,故不以己大而榮顯也。
〔釋文〕不以王于況反。
下「王德」并同。
顯則明。
〔注〕不顯則默而已。
〔疏〕明,彰也。
雖坐汾陽,喪其天下,必也顯智,豈曰韬光也?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 〔注〕蛻然無所在也。
〔疏〕忘于物我,故萬物可以為一府;冥于變化,故死生同其形狀。
死生無變于己,況窮通夭壽之間乎! 〔釋文〕蛻然始銳反,又音悅。
測,乃是神之精妙。
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
〔注〕我确斯而都任彼,則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無,而接物無方,随機稱适,千差萬品,求者即供。
若縣鏡高堂,物來斯照也。
〔釋文〕而供音恭,本亦作「恭」。
确苦學反。
斯音賜,又如字。
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脩遠。
」 〔注〕皆恣而任之,會其所極而已。
〔疏〕騁,縱也。
宿,會也。
若夫體故至無,所以随求稱适,故能順時因任,應物多方,要在會歸,而不滞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長,乃至脩遠,恣其來者,随彼機務,悉供其求,應病以藥,理無不當。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
水性流動,位在北方。
譬迷心緣鏡,闇無所照,故言赤水北也。
崑丘,身也。
南是顯明之方,望是觀見之義,玄則疏遠之目,珠乃珍貴之寳。
欲明世間羣品,莫不身心迷妄,馳騁耽着,無所覺知,闇似北方,動如流水,迷真喪道,實此之由。
今欲返本還源,祈真訪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還歸表其複命。
故先明失真之處,後乃顯得道之方。
所顯方法,列在下文。
〔釋文〕赤水李雲:水出崑侖山下。
還歸音旋。
玄珠司馬雲:道真也。
使知索之而不得。
〔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
故絕慮不可以心求也。
〔釋文〕使知音智。
注及下皆同。
索之所白反。
下同。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
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
〔注〕聰明喫诟,失真愈遠。
〔疏〕喫诟,言辨也。
離言不可以辨索。
〔釋文〕喫口懈反。
诟口豆反。
司馬雲:喫诟,多力也。
〇典案:「喫诟」無多力義。
淮南子人間篇「故黃帝亡其玄珠,使離朱、捷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許注:捷剟,疾利搏,善拾于物。
脩務篇「離朱之明,攫掇之捷」,高注:攫掇,亦黃帝時捷疾者也。
莊子此文之「喫诟」,疑是「捷剟」、「攫掇」之聲轉。
「捷剟」、「攫掇」,皆疾利、捷疾之義。
司馬注非。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疏〕罔象,無心之謂。
離聲色,絕思慮,故知與離朱自涯而反,喫诟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無心,獨得玄珠也。
〇典案:「象罔」當為「罔象」。
文選舞賦注、禦覽八百三引并作「罔象」,是其證。
疏亦作「罔象」,是成所見本未倒。
文選廣絕交論注引作「乃使象罔,求而得之」,當是異本。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離婁迷性,恃明目而喪道;軒轅悟理,歎罔象而得珠。
勖諸學生,故可以不離形去智,黜聰隳體也?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疏〕已上四人,并是堯時隐士。
厭穢風塵,懷道抱德,清廉潔己,不同人世。
堯知其賢,欲讓天下。
莊生示有承禀,故具列其師資也。
〔釋文〕王倪徐五兮反。
被衣音披。
堯問于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 〔注〕謂為天子。
吾藉王倪以要之。
」 〔注〕欲因其師以要而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