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第十二

關燈
也。

     〔注〕厲,惡人也。

    言天下皆不願為惡,及其為惡,或迫于苛役,或迷而失性耳。

    然迷者自思複,而厲者自思善,故我無為而天下自化。

     〔疏〕厲,醜病人。

    遽,速也。

    汲汲,匆迫貌。

    言醜人半夜生子,速取火而看之,情意匆忙,恐其似己。

    而厲醜惡之甚,尚希改醜以從妍,欲明愚惑之徒,豈不厭迷以思悟耶?釋之不推,自無憂患。

     〇典案:釋僧順釋三破論雲:「是以厲婦夕産,急求火照,唯恐似己,複更為厲。

    」疑其所見本作「厲婦」。

    禦覽三百八十二引作「厲人夜半生子,其父取火視之,恐其似己也」,字雖亦作「厲人」,然既言「其父取火視之」,則是謂「厲婦」也。

    禦覽又引注雲:厲人,醜人也。

    三百六十一引無「人」字,餘與今本同。

     〔釋文〕厲音賴,又如字。

    遽巨據反。

    本或作「蘧」,音同。

    汲汲音急。

    苛役音河。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

    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

     〔疏〕犧,刻作犧牛之形,以為祭器,名曰犧尊也。

    間,别。

    既削刻為牛,又加青黃文飾,其一斷棄之溝渎,不被收用。

    若将此兩斷相比,則美惡有殊,其于失喪木性一也。

    此且起譬也。

     〇典案:禦覽七百六十一引作「其一斷在溝中」,文義較順。

     〔釋文〕犧音羲,又素河反。

    其斷徒亂反。

    下同。

    本或作「故」。

    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

     〔疏〕此合譬也。

    桀、跖之縱兇殘,曾、史之行仁義,雖複善惡之迹有别,而喪真之處實同。

     〇典案:劉申叔先生雲:「跖」上敚「桀」字。

    成疏「桀、跖蹤兇殘」,則成本亦作「桀、跖」。

    在宥篇正桀、跖與曾、史連詞。

    典謹案:劉先生說是也。

    禦覽七百六十一引正作「桀、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是其碻證。

    笏,約束其外形。

    背無為之道,乖自然之性,以此為得,何異鸠鴞也! 〔釋文〕鹬尹必反。

    徐音述。

    本又作「鶐」,音同。

    鳥名也。

    一名翠,似燕,绀色,出郁林。

    取其羽毛以飾冠。

    笏音忽。

    紳音申。

    帶也。

    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繳,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曆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疏〕支,塞也。

    盈,滿也。

    栅,籠也。

    纆繳,繩也。

    睆睆,視貌也。

    夫以取舍塞滿于内府,故方柴栅;搢紳約束于外形,取譬繳繩。

    既外内困弊如斯,而自以為得者,則何異有罪之人,交臂曆指,以繩反縛也!又類乎虎豹遭陷,困于囊檻之中,憂危困苦,莫斯之甚,自以為得,何異此乎! 〔釋文〕柴栅楚格反。

    郭音策。

    外重直龍反。

    纆音墨。

    繳音灼。

    郭古吊反。

    睆睆環版反,又戶鳏反。

    李雲:窮視貌。

    一雲:眠目貌。

    交臂曆指司馬雲:交臂,反縛也。

    曆指,猶曆樓貌。

    檻戶覽反。

     【校記】問,集釋等本作「間」,是。

    孰,原作「執」,形近而誤。

    予,原作「子」,形近而誤。

    下迳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校記引道藏褚伯秀本在「主也」上補「為之」二字。

    事,從王校集釋本作「技」。

    難,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雖」,據改。

    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慈」,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已」作「己」,「前」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有」,據改。

    肆,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明」,據改。

    嘗,從王校集釋本作「尚」。

    而行,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置于前句「一人」下。

    鬓,從王校集釋本作「須」。

     〔疏〕,原文脫。

    示,從王校集釋本補。

    猶,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獨」,據改。

    遣,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達」,據改。

    不非,從王校集釋本作「非非不」。

    務,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作「物」。

    工,王校集釋本從宋本改作「上」,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亦改作「上」,據改。

    為無為有,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有為無為」,據改。

    「閑,音閑」,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無此三字,或為釋文誤竄,據删。

    理,王校集釋本依王叔岷說校改「通」,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治要引亦作「通」,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來從」二字互乙,據改。

    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己」,據改。

    尚遠迹,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高遠寄迹」,據改。

    應,南華真經注疏從禦覽天部引作「謂」,據改。

    泒,王校集釋本作「派」,形近而誤,據改。

    挑,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跳」,據改。

    聰,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聽」。

    有,從王校集釋本删。

    爾,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言」,據改。

    陳,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将」,據改。

    「輯,音集」,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無此三字,或為釋文誤竄,據删。

    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壤」,形近而誤,據改。

    曰,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悚」,據改。

    悶,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泛」,據改。

    舉皆也,三字系釋文誤入,南華真經注疏從趙谏議本、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删,據删。

    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汎,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伉」。

    口,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作「戶」,據改。

    」二字,疑是,查釋文原文無。

    無,疑排版誤,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及成疏均作「吾」,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故」下補「用」字,據補。

    斯,從王校集釋本作「有」。

    不,從王校集釋本作「非」。

    向,從王校集釋本補。

    必,從王校集釋本移後。

    特,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時」,據改。

    眄,從釋文原文作「盼」。

    以,從王校集釋本補。

    之,南華真經注疏從校記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補。

    之,南華真經注疏從校記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補。

    王,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臣」,據改。

    王,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焦竑本作「主」,據改。

    其,南華真經注疏從校記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補。

    于,南華真經注疏從從輯要本補,據補。

    能,南華真經注疏從從輯要本補,據補。

    為,南華真經注疏從從輯要本補,據補。

    焉,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然」,據改。

    令,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從趙谏議本改作「舍」,據改。

    刻賊,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壅塞」,據改。

    搢,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插」,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