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顼本又作「旭旭」,許玉反。
李雲:自失貌。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 〔疏〕反,複也。
子貢之門人謂賜為夫子也。
向見之人,脩何藝業,遂使先生一覩,容色失常,竟日崇朝,神氣不複?門人怪之,所以緻問。
〔釋文〕向之許亮反。
本又作「鄉」,音同。
後倣此。
,同。
勑蕩反,郭吐更反。
達,亦何足識哉?明恍惚深玄,故推之于情意之表者也。
諄芒将東之大壑,适遇苑風于東海之濱。
〔疏〕諄,淳也。
苑,小風也;亦言,是扶搖大風也。
濱,涯。
大壑,海也。
諄芒、苑風,皆寓言也。
莊生寄此二人,明于大道,故假為賓主,相值海涯。
〔釋文〕諄郭之倫反,又述倫反。
芒本或作「汒」,武剛反。
李雲:望之諄諄,察之芒芒,故曰諄芒。
一雲:姓名也。
或雲:霧氣也。
大壑火各反。
李雲:大壑,東海也。
苑風本亦作「宛」,徐于阮反。
李雲:小貌,謂遊世俗也。
一雲:苑風,人姓名。
一雲:扶搖大風也。
之濱音賓。
苑風曰:「子将奚之?」 〔疏〕奚,何也。
之,往也。
借問諄芒,有何遊往。
曰:「将之大壑。
」 〔疏〕欲往東海。
曰:「奚為焉?」 〔疏〕又問:何所求訪。
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将遊焉。
」 〔疏〕夫大海泓宏,深遠難測,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闾洩之而不幹。
以譬至理,而其義亦然。
故雖寄往滄溟,實乃遊心大道也。
〔釋文〕酌焉一本作「取焉」。
〇典案:禦覽六十七引作「取焉」,與釋文一本合。
而治也。
或音頤,本亦作「頤」,以之反,謂舉頤指揮也。
迹也,故曰容。
〔疏〕寡欲止分,故财用有餘;不貪滋味,故飲食取足;性命無求,故不知所從來也。
總結前義,故雲德人之容。
〔釋文〕德人之容羊兇反。
或雲:依注當作「客」。
「願聞神人。
」 〔注〕願聞所以迹也。
〔疏〕德者,神人之迹耳。
願聞所以迹也。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
〔注〕乘光者乃無光。
〔疏〕乘,用也。
光,智也。
上品神人,用智照物,雖複光如日月,即照而亡。
隳體黜聰,心形俱遣,是故與形滅亡者也。
此謂照曠。
〔注〕無我而任物,空虛無所懷者,非闇塞也。
〔疏〕智周萬物,明逾三景,無幽不燭,豈非曠遠!緻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注〕情盡命至,天地樂矣;事不妨樂,斯無事矣。
〔疏〕窮性命之緻,盡生化之情,故寄天地之間,而未嘗不逍遙快樂。
既達物我虛幻,是以萬事銷亡。
〔釋文〕天地樂音洛。
注同。
銷亡徐音消。
萬物複情,此之謂混冥。
」 〔注〕情複而混冥無迹也。
〔疏〕夫忘照而照,照與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将二儀并樂。
故能視萬物之還原,覩四生之複命,是以混沌無分,而冥同一道也。
〔釋文〕混冥胡本反。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于武王之師。
〔疏〕門與赤張,姓也。
無鬼、滿稽,名也。
二千五百人為師,師,衆也。
武王伐纣,兵渡孟津,時則二人共觀。
〔釋文〕門無鬼司馬本作「無畏」,雲:門,姓;無畏,字也。
赤張滿本或作「蒲」。
稽古兮反。
李雲:門、赤張,氏也。
無鬼、滿稽,名也。
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離此患也。
」 〔疏〕離,遭也。
虞舜以揖讓禦時,武王以幹戈濟世。
而揖讓、幹戈,優劣懸隔,以斯商度,至有不及之言。
而兵者不祥之器,故遭殘殺之禍也。
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亂而後治之與?」 〔注〕言二聖俱以亂故治之,則揖讓之與用師,直是時異耳,未有勝負于其間也。
〔疏〕均,平也。
若天下太平,物皆得理,則何勞虞舜作法治之?良由堯年将減,其德日衰,故讓重華,令其緝理也。
〔釋文〕均治直吏反。
下及注「均治」并同。
之與音餘。
本又作「邪」。
複何扶又反。
下章注同。
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 〔注〕均治則願各足矣,複何為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以為君哉?許無鬼之言是也。
〔疏〕宇内清夷,志願各足,則何須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之為君?此領悟無鬼之言,許其有理也。
有虞氏之藥瘍也。
〔注〕天下皆患創亂,故求虞氏之藥。
〔疏〕瘍,頭瘡也。
夫身上患創,故求醫療,亦猶世逢紛擾,須聖人治之。
是以不病則無醫,不亂則無聖。
〔釋文〕瘍音羊。
李雲:頭創也。
言創以喻亂,求虞氏藥治之。
司馬雲:疕瘍也。
〇王引之曰:「藥」,古讀曜(說見唐韻正),聲與「療」相近。
方言「愮,療治也。
江、湘郊會謂醫治之曰愮,或曰療」,注:愮,音曜。
與「藥」古字通,故申鑒俗嫌篇雲:藥者,療也。
襄三十一年左傳「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家語正論篇同,王肅注:藥,療也。
詩大雅闆篇「不可救藥」,韓詩外傳「藥」作「療」。
「藥」「療」字古同義通用。
患創初良反。
秃而施髢,病而求醫。
〔疏〕鬓發如雲,不勞施髢;幸無疾恙,豈假醫人?是知天下清平,無煩大聖。
此之二句,總結前旨也。
〔釋文〕秃吐木反。
髢大細反。
司馬雲:髲也。
又吐帝反。
郭音毛。
李雲:髦發也。
孝子操藥,以脩慈父,其色燋然,聖人羞之。
〔注〕明治天下者,非以為榮。
〔疏〕操,執也。
脩,理也。
燋然,憔悴貌。
夫孝子之治慈父,既不伐其功績;聖人之救禍亂,豈務矜以榮顯?事不得已,是故羞之。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聖人所羞也」。
〔釋文〕操藥七刀反。
燋然将遙反,又音樵。
能任其自行,故無迹也。
〔疏〕君民淳樸,上下和平,率性而動,故無迹之可記。
事而無傳。
」 〔注〕各止其分,故不傳教于彼也。
〔疏〕方之首足,各有職司,止其分内,不相傳習。
迹既昧矣,事亦滅焉。
〔釋文〕無傳丈專反。
,不可得也。
「祈」、「所」字形相似,故誤耳。
下同。
得當時之适,不強推之令解也,則相與無憂于一世矣。
〔疏〕比,與也。
若任物解惑,棄而不推,則彼此逍遙,憂患誰與也? 〔釋文〕比憂毗志反。
司馬本作「鼻」,雲:始也。
趣令力呈反,下同。
令解音蟹。
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
李雲:自失貌。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 〔疏〕反,複也。
子貢之門人謂賜為夫子也。
向見之人,脩何藝業,遂使先生一覩,容色失常,竟日崇朝,神氣不複?門人怪之,所以緻問。
〔釋文〕向之許亮反。
本又作「鄉」,音同。
後倣此。
,同。
勑蕩反,郭吐更反。
達,亦何足識哉?明恍惚深玄,故推之于情意之表者也。
諄芒将東之大壑,适遇苑風于東海之濱。
〔疏〕諄,淳也。
苑,小風也;亦言,是扶搖大風也。
濱,涯。
大壑,海也。
諄芒、苑風,皆寓言也。
莊生寄此二人,明于大道,故假為賓主,相值海涯。
〔釋文〕諄郭之倫反,又述倫反。
芒本或作「汒」,武剛反。
李雲:望之諄諄,察之芒芒,故曰諄芒。
一雲:姓名也。
或雲:霧氣也。
大壑火各反。
李雲:大壑,東海也。
苑風本亦作「宛」,徐于阮反。
李雲:小貌,謂遊世俗也。
一雲:苑風,人姓名。
一雲:扶搖大風也。
之濱音賓。
苑風曰:「子将奚之?」 〔疏〕奚,何也。
之,往也。
借問諄芒,有何遊往。
曰:「将之大壑。
」 〔疏〕欲往東海。
曰:「奚為焉?」 〔疏〕又問:何所求訪。
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将遊焉。
」 〔疏〕夫大海泓宏,深遠難測,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闾洩之而不幹。
以譬至理,而其義亦然。
故雖寄往滄溟,實乃遊心大道也。
〔釋文〕酌焉一本作「取焉」。
〇典案:禦覽六十七引作「取焉」,與釋文一本合。
而治也。
或音頤,本亦作「頤」,以之反,謂舉頤指揮也。
迹也,故曰容。
〔疏〕寡欲止分,故财用有餘;不貪滋味,故飲食取足;性命無求,故不知所從來也。
總結前義,故雲德人之容。
〔釋文〕德人之容羊兇反。
或雲:依注當作「客」。
「願聞神人。
」 〔注〕願聞所以迹也。
〔疏〕德者,神人之迹耳。
願聞所以迹也。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
〔注〕乘光者乃無光。
〔疏〕乘,用也。
光,智也。
上品神人,用智照物,雖複光如日月,即照而亡。
隳體黜聰,心形俱遣,是故與形滅亡者也。
此謂照曠。
〔注〕無我而任物,空虛無所懷者,非闇塞也。
〔疏〕智周萬物,明逾三景,無幽不燭,豈非曠遠!緻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注〕情盡命至,天地樂矣;事不妨樂,斯無事矣。
〔疏〕窮性命之緻,盡生化之情,故寄天地之間,而未嘗不逍遙快樂。
既達物我虛幻,是以萬事銷亡。
〔釋文〕天地樂音洛。
注同。
銷亡徐音消。
萬物複情,此之謂混冥。
」 〔注〕情複而混冥無迹也。
〔疏〕夫忘照而照,照與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将二儀并樂。
故能視萬物之還原,覩四生之複命,是以混沌無分,而冥同一道也。
〔釋文〕混冥胡本反。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于武王之師。
〔疏〕門與赤張,姓也。
無鬼、滿稽,名也。
二千五百人為師,師,衆也。
武王伐纣,兵渡孟津,時則二人共觀。
〔釋文〕門無鬼司馬本作「無畏」,雲:門,姓;無畏,字也。
赤張滿本或作「蒲」。
稽古兮反。
李雲:門、赤張,氏也。
無鬼、滿稽,名也。
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離此患也。
」 〔疏〕離,遭也。
虞舜以揖讓禦時,武王以幹戈濟世。
而揖讓、幹戈,優劣懸隔,以斯商度,至有不及之言。
而兵者不祥之器,故遭殘殺之禍也。
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亂而後治之與?」 〔注〕言二聖俱以亂故治之,則揖讓之與用師,直是時異耳,未有勝負于其間也。
〔疏〕均,平也。
若天下太平,物皆得理,則何勞虞舜作法治之?良由堯年将減,其德日衰,故讓重華,令其緝理也。
〔釋文〕均治直吏反。
下及注「均治」并同。
之與音餘。
本又作「邪」。
複何扶又反。
下章注同。
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 〔注〕均治則願各足矣,複何為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以為君哉?許無鬼之言是也。
〔疏〕宇内清夷,志願各足,則何須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之為君?此領悟無鬼之言,許其有理也。
有虞氏之藥瘍也。
〔注〕天下皆患創亂,故求虞氏之藥。
〔疏〕瘍,頭瘡也。
夫身上患創,故求醫療,亦猶世逢紛擾,須聖人治之。
是以不病則無醫,不亂則無聖。
〔釋文〕瘍音羊。
李雲:頭創也。
言創以喻亂,求虞氏藥治之。
司馬雲:疕瘍也。
〇王引之曰:「藥」,古讀曜(說見唐韻正),聲與「療」相近。
方言「愮,療治也。
江、湘郊會謂醫治之曰愮,或曰療」,注:愮,音曜。
與「藥」古字通,故申鑒俗嫌篇雲:藥者,療也。
襄三十一年左傳「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家語正論篇同,王肅注:藥,療也。
詩大雅闆篇「不可救藥」,韓詩外傳「藥」作「療」。
「藥」「療」字古同義通用。
患創初良反。
秃而施髢,病而求醫。
〔疏〕鬓發如雲,不勞施髢;幸無疾恙,豈假醫人?是知天下清平,無煩大聖。
此之二句,總結前旨也。
〔釋文〕秃吐木反。
髢大細反。
司馬雲:髲也。
又吐帝反。
郭音毛。
李雲:髦發也。
孝子操藥,以脩慈父,其色燋然,聖人羞之。
〔注〕明治天下者,非以為榮。
〔疏〕操,執也。
脩,理也。
燋然,憔悴貌。
夫孝子之治慈父,既不伐其功績;聖人之救禍亂,豈務矜以榮顯?事不得已,是故羞之。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聖人所羞也」。
〔釋文〕操藥七刀反。
燋然将遙反,又音樵。
能任其自行,故無迹也。
〔疏〕君民淳樸,上下和平,率性而動,故無迹之可記。
事而無傳。
」 〔注〕各止其分,故不傳教于彼也。
〔疏〕方之首足,各有職司,止其分内,不相傳習。
迹既昧矣,事亦滅焉。
〔釋文〕無傳丈專反。
,不可得也。
「祈」、「所」字形相似,故誤耳。
下同。
得當時之适,不強推之令解也,則相與無憂于一世矣。
〔疏〕比,與也。
若任物解惑,棄而不推,則彼此逍遙,憂患誰與也? 〔釋文〕比憂毗志反。
司馬本作「鼻」,雲:始也。
趣令力呈反,下同。
令解音蟹。
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