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若昏。
〔注〕坐忘而自合耳,非照察以合之。
〔疏〕缗,合也。
聖人内符至理,外順羣生,唯迹與本,罄無不合,故曰缗缗。
是混俗揚波,同塵萬物,既若愚迷,又如昏暗。
又解:既合喙鳴,又合天地,亦是缗缗。
〔釋文〕缗缗武巾反。
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注〕德玄而所順者大矣。
〔疏〕總結已前,歎其美盛。
如是之人,可謂深玄之德,故同乎太初,大順天下也。
音宇。
司馬雲:辯明白若縣室在人前也。
易見以豉反。
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疏〕結前問意。
如是之人,得為聖否?率性而動,天機自張,非猶主教。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注〕天物皆忘,非獨忘己,複何所有哉? 〔疏〕豈惟物務是空,抑亦天理非有。
唯事與理,二種皆忘,故能造乎非有非無之至也。
〔釋文〕複何扶又反。
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 〔注〕人之所不能忘者,己也。
己猶忘之,又奚識哉!斯乃不識不知,而冥于自然。
〔疏〕入,會也。
凡天下難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則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會自然之道也。
,誰敢不和! 〔釋文〕不輯音集。
爾雅雲:和也。
又側立反。
郭思魚反。
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轶,則必不勝任矣。
〔注〕必服恭儉,非忘儉而儉也;拔出公忠,非忘忠而忠也。
故雖無阿私,而不足以勝矯詐之任也。
〔疏〕局局,俛身而笑也。
夫必能恭儉,拔出公忠,此皆僞情,非忘淡者也。
故以此言為南面之德,何異乎螳蜋怒臂,以敵車轍?用小拟大,故不能任也。
〔釋文〕局局其玉反。
一雲:大笑之貌。
螳螂音堂郎。
車轶音轍。
不勝音升。
注同。
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台。
〔注〕此皆自處高顯,若台觀之可覩也。
〔疏〕夫恭儉公忠,非能忘淡,适自顯燿以炫衆。
人既高危,必遭隳敗,猶如台觀峻聳,處置危縣,雖複行李觀見,而崩毀非久。
〔釋文〕自為遽其據反。
本又作「處」。
觀台古亂反。
注同。
多物将往。
〔注〕将使物不止于本性之分,而矯跂自多以附之。
〔疏〕觀台高迥,人競觀之,立行自多,物争歸湊。
投迹者衆。
」 〔注〕亢足投迹,不安其本步也。
〔疏〕顯燿動物,物不安分,故舉足投迹,企踵者多也。
,思量不悟,所以汒然矣。
〔釋文〕觑觑許逆反,又生責反。
或雲:驚懼之貌。
汒若本或作「芒」,武剛反。
郭武蕩反。
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
」 〔疏〕風,教也。
我前所陳,深為乖理,所願一言,庶為法教。
〇俞樾曰:「風」當讀為「凡」,猶雲言其大凡也。
「風」本從「凡」聲,故得通用。
治天下,大順羣生,乘其自搖而作法,因其自蕩而成教。
是以教成而迹不顯,俗易而物不知,皆除滅其賊害之心,而進脩獨化之志。
不動于物,故若性之自為;率性而動,故不知其所由然也。
舉,皆也。
〔釋文〕舉滅舉,皆也。
悶然音門。
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注〕溟涬,甚貴之謂也。
不肯多謝堯、舜,而推之為兄也。
〔疏〕溟涬,甚貴之謂也。
若前方法,以教蒼生,則治合淳古,物皆得性,讵須獨貴堯、舜,而推之為兄邪?此意揖讓之風,不讓唐、虞矣。
〔釋文〕豈兄元嘉本作「豈足」。
溟亡頂反。
涬戶頂反。
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 〔注〕居者,不逐于外也,心不居,則德不同也。
〔疏〕居,安定之謂也。
夫心馳分外,則觸物參差;虛夷靜定,則萬境唯一。
故境之異同,在心之靜亂耳。
是以欲将堯、舜同德者,必須定居其心也。
圭反。
李雲:埒中曰畦。
說文雲:五十畝曰畦。
隧音遂。
李雲:道也。
甕烏送反。
字亦作「甕」。
搰搰苦骨反。
徐、李苦滑反。
郭忽滑反。
用力貌。
一音胡沒反。
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疏〕械,機器也。
子貢既見丈人力多而功少,是以教其機器,庶力少功多。
辄進愚誠,未知欲否。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械」上有「機」字。
又禦覽百九十七引「不欲」下有「為」字。
〔釋文〕有械戶戒反,字林作械。
李雲:器械也。
浸子鸩反。
司馬雲:灌也。
為圃者卬而視之曰:「柰何?」 〔疏〕柰何,猶如何,謂其方法也。
〔釋文〕卬而音仰。
本又作「仰」。
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
」 〔疏〕機,關也。
提挈其水,灌若抽引,欲論數疾,似泆湯之騰沸,前輕後重,即今之所用桔槔也。
〔釋文〕挈水口節反。
若抽敕留反。
李雲:引也。
司馬、崔本作「流」。
數如所角反。
徐所錄反。
泆湯音逸。
本或作「溢」。
李雲:疾速如湯沸溢也。
司馬本作「佚蕩」,亦言其往來數疾,如佚蕩。
佚蕩,唐佚也。
槔本又作「橋」,或作「臯」,同。
音羔。
徐居橋反。
司馬、李雲:桔槔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本「為槔」作「桔槔」,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禦覽七百六十五、八百二十四引亦并作「桔槔」,與張本合。
說苑反質篇字正作「橋」,與釋文一本合。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 〔注〕夫用時之所用者,乃純備也。
斯人欲脩純備而抱一守古,失其旨也。
〔疏〕夫有機關之器者,必有機動之務。
有機動之務者,必有機變之心。
機變存乎胸府,則純粹素白不圓備矣。
純粹素白不圓備,則精神縣境,生滅不定,不定者,至道不載也,是以羞而不為。
此未體真脩,故抱一守白者也。
〔釋文〕吾師謂老子也。
事!」 〔疏〕而,汝也。
乏,阙也。
夫物各自治,則天下理矣。
以己理物,則大亂矣。
如子貢之德,未足以治身,何容應聘天下?理宜速往,無廢吾業。
〔釋文〕無乏乏,廢也。
子貢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裡而後愈。
〔疏〕卑陬,慙怍之貌。
顼顼,自失之貌。
既被诋诃,顔色自失,行三十裡,方得複常。
〔釋文〕卑陬走侯反。
徐側留反。
李雲:卑陬,愧懼貌。
一雲:顔色不自得也。
顼
〔注〕坐忘而自合耳,非照察以合之。
〔疏〕缗,合也。
聖人内符至理,外順羣生,唯迹與本,罄無不合,故曰缗缗。
是混俗揚波,同塵萬物,既若愚迷,又如昏暗。
又解:既合喙鳴,又合天地,亦是缗缗。
〔釋文〕缗缗武巾反。
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注〕德玄而所順者大矣。
〔疏〕總結已前,歎其美盛。
如是之人,可謂深玄之德,故同乎太初,大順天下也。
音宇。
司馬雲:辯明白若縣室在人前也。
易見以豉反。
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疏〕結前問意。
如是之人,得為聖否?率性而動,天機自張,非猶主教。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注〕天物皆忘,非獨忘己,複何所有哉? 〔疏〕豈惟物務是空,抑亦天理非有。
唯事與理,二種皆忘,故能造乎非有非無之至也。
〔釋文〕複何扶又反。
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 〔注〕人之所不能忘者,己也。
己猶忘之,又奚識哉!斯乃不識不知,而冥于自然。
〔疏〕入,會也。
凡天下難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則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會自然之道也。
,誰敢不和! 〔釋文〕不輯音集。
爾雅雲:和也。
又側立反。
郭思魚反。
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轶,則必不勝任矣。
〔注〕必服恭儉,非忘儉而儉也;拔出公忠,非忘忠而忠也。
故雖無阿私,而不足以勝矯詐之任也。
〔疏〕局局,俛身而笑也。
夫必能恭儉,拔出公忠,此皆僞情,非忘淡者也。
故以此言為南面之德,何異乎螳蜋怒臂,以敵車轍?用小拟大,故不能任也。
〔釋文〕局局其玉反。
一雲:大笑之貌。
螳螂音堂郎。
車轶音轍。
不勝音升。
注同。
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台。
〔注〕此皆自處高顯,若台觀之可覩也。
〔疏〕夫恭儉公忠,非能忘淡,适自顯燿以炫衆。
人既高危,必遭隳敗,猶如台觀峻聳,處置危縣,雖複行李觀見,而崩毀非久。
〔釋文〕自為遽其據反。
本又作「處」。
觀台古亂反。
注同。
多物将往。
〔注〕将使物不止于本性之分,而矯跂自多以附之。
〔疏〕觀台高迥,人競觀之,立行自多,物争歸湊。
投迹者衆。
」 〔注〕亢足投迹,不安其本步也。
〔疏〕顯燿動物,物不安分,故舉足投迹,企踵者多也。
,思量不悟,所以汒然矣。
〔釋文〕觑觑許逆反,又生責反。
或雲:驚懼之貌。
汒若本或作「芒」,武剛反。
郭武蕩反。
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
」 〔疏〕風,教也。
我前所陳,深為乖理,所願一言,庶為法教。
〇俞樾曰:「風」當讀為「凡」,猶雲言其大凡也。
「風」本從「凡」聲,故得通用。
治天下,大順羣生,乘其自搖而作法,因其自蕩而成教。
是以教成而迹不顯,俗易而物不知,皆除滅其賊害之心,而進脩獨化之志。
不動于物,故若性之自為;率性而動,故不知其所由然也。
舉,皆也。
〔釋文〕舉滅舉,皆也。
悶然音門。
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注〕溟涬,甚貴之謂也。
不肯多謝堯、舜,而推之為兄也。
〔疏〕溟涬,甚貴之謂也。
若前方法,以教蒼生,則治合淳古,物皆得性,讵須獨貴堯、舜,而推之為兄邪?此意揖讓之風,不讓唐、虞矣。
〔釋文〕豈兄元嘉本作「豈足」。
溟亡頂反。
涬戶頂反。
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 〔注〕居者,不逐于外也,心不居,則德不同也。
〔疏〕居,安定之謂也。
夫心馳分外,則觸物參差;虛夷靜定,則萬境唯一。
故境之異同,在心之靜亂耳。
是以欲将堯、舜同德者,必須定居其心也。
圭反。
李雲:埒中曰畦。
說文雲:五十畝曰畦。
隧音遂。
李雲:道也。
甕烏送反。
字亦作「甕」。
搰搰苦骨反。
徐、李苦滑反。
郭忽滑反。
用力貌。
一音胡沒反。
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疏〕械,機器也。
子貢既見丈人力多而功少,是以教其機器,庶力少功多。
辄進愚誠,未知欲否。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械」上有「機」字。
又禦覽百九十七引「不欲」下有「為」字。
〔釋文〕有械戶戒反,字林作械。
李雲:器械也。
浸子鸩反。
司馬雲:灌也。
為圃者卬而視之曰:「柰何?」 〔疏〕柰何,猶如何,謂其方法也。
〔釋文〕卬而音仰。
本又作「仰」。
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
」 〔疏〕機,關也。
提挈其水,灌若抽引,欲論數疾,似泆湯之騰沸,前輕後重,即今之所用桔槔也。
〔釋文〕挈水口節反。
若抽敕留反。
李雲:引也。
司馬、崔本作「流」。
數如所角反。
徐所錄反。
泆湯音逸。
本或作「溢」。
李雲:疾速如湯沸溢也。
司馬本作「佚蕩」,亦言其往來數疾,如佚蕩。
佚蕩,唐佚也。
槔本又作「橋」,或作「臯」,同。
音羔。
徐居橋反。
司馬、李雲:桔槔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本「為槔」作「桔槔」,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禦覽七百六十五、八百二十四引亦并作「桔槔」,與張本合。
說苑反質篇字正作「橋」,與釋文一本合。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 〔注〕夫用時之所用者,乃純備也。
斯人欲脩純備而抱一守古,失其旨也。
〔疏〕夫有機關之器者,必有機動之務。
有機動之務者,必有機變之心。
機變存乎胸府,則純粹素白不圓備矣。
純粹素白不圓備,則精神縣境,生滅不定,不定者,至道不載也,是以羞而不為。
此未體真脩,故抱一守白者也。
〔釋文〕吾師謂老子也。
事!」 〔疏〕而,汝也。
乏,阙也。
夫物各自治,則天下理矣。
以己理物,則大亂矣。
如子貢之德,未足以治身,何容應聘天下?理宜速往,無廢吾業。
〔釋文〕無乏乏,廢也。
子貢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裡而後愈。
〔疏〕卑陬,慙怍之貌。
顼顼,自失之貌。
既被诋诃,顔色自失,行三十裡,方得複常。
〔釋文〕卑陬走侯反。
徐側留反。
李雲:卑陬,愧懼貌。
一雲:顔色不自得也。
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