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疏〕配,合也。
藉,因也。
堯雲:齧缺之賢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遙能屈緻。
情事不決,故問許由。
〔釋文〕要之一遙反。
注同。
務。
〔疏〕方将顧盼四方,撫安萬國,令彼之氓黎,應我之化法。
〔釋文〕令應力呈反。
方且應衆宜。
〔注〕将遂使後世不能忘善,而利仁以應宜也。
〔疏〕用一己之知,應衆物之宜,既非無心,未免危殆矣。
方且與物化 〔注〕将遂使後世與物相逐,而不能自得于内。
〔疏〕将我己知,施與物衆,令庶物從化。
物既失之,我亦未得也。
而未始有恒。
〔注〕此皆盡當時之宜也。
然今日受其德,而明日承其弊矣,故曰未始有恒。
〔疏〕以智理物,政出多門,前荷其德,後遭其弊,既乖淳古,所以無恒。
夫何足以配天乎?,有無一時,動寂相即,故可為君中之君,父中之父。
所為窮理盡性,玄之又玄,而為衆父之父,故其宜矣。
故郭注雲:「衆父父者,所以迹也。
」治,亂之率也。
〔注〕言非但治主,乃為亂率。
〔疏〕率,主也。
若用智理物,當時雖治,于後必亂。
二塗皆以智為率。
〔釋文〕治亂直吏反。
注同。
之率色類反。
注同。
又色律反。
北面之禍也。
〔注〕夫桀、纣非能殺賢臣,乃賴聖知之迹以禍之。
〔疏〕桀、纣賴聖知以殺賢臣,故聖知是北面之禍也。
南面之賊也。
」 〔注〕田桓非能殺君,乃資仁義以賊之。
〔疏〕田桓資仁義以殺主,故仁義南面之賊。
注雲「田桓非能殺君,乃資仁義以賊之。
」 〔釋文〕殺君音試。
本又作「弒」,音同。
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
〔疏〕華,地名也,今華州也。
封人者,謂華地守封疆之人也。
嘻,歎聲也。
封人見堯有聖人之德,光臨天下,請祝願壽富,多其男子。
〔釋文〕華胡化反,又胡花反。
司馬雲:地名也。
封人司馬雲:守封疆人也。
曰嘻音熙。
請祝之又反,又州六反。
使聖人壽。
」堯曰:「辭。
」「使聖人富。
」堯曰:「辭。
」「使聖人多男子。
」堯曰:「辭。
」 〔疏〕夫富、壽、多男子,實為繁撓,而能體之者,不廢無為。
故寄彼二人,明茲三患。
辭讓之旨,列在下文。
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女獨不欲,何邪?」 〔疏〕前之三事,人之大欲存焉。
女獨緻辭,有何意謂? 〇典案:「女獨不欲,何邪」,治要引作「汝獨不用何」。
〔釋文〕女獨音汝。
後同。
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 〔疏〕夫子嗣扶疏,憂懼斯重;财貨殷盛,則事業實繁;命壽延長,則贻困辱。
三者未足養無為之德,适可以益有為之累,所以并辭。
〇典案:禦覽八十引作「多富則多事,多壽則多辱」。
治要引「是三者」下有「皆」字,「德」作「意」,無「也」字。
非有,殃辱之事,曾何足雲! 封人去之。
堯随之曰:「請問。
」 〔疏〕請言既訖,封人于是去之。
堯方悟其非,所以請問。
封人曰:「退已!」 〔疏〕所疑已決,宜速退歸。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
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
〔疏〕伯成子高,不知何許人也,蓋有道之士。
〇典案:禦覽八十引「堯」上有「及」字。
〔釋文〕伯成子高通變經雲:老子從此天地開辟以來,吾身一千二百變,後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
禹往見之,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
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 〔疏〕唐、虞之世,南面稱孤,逮乎有夏,退耕于野。
出處頓殊,有何意謂?,是以雖有天下而不與焉,斯乃有而無之也。
故考其時而禹為最優,計其人,則雖三聖,故一堯耳。
時無聖人,故天下之心,俄然歸啟。
夫至公而居當者,付天下于百姓,取與之非迹以明絕聖棄智者耳。
〇典案:呂氏春秋長利篇作「無慮吾農事」,新序節士篇作「無留吾事」,「落」、「慮」、「留」皆聲之轉。
〔釋文〕阖本亦作「盍」,胡臘反。
無落落,猶廢也。
俋俋徐于執反,又直立反。
李雲:耕貌。
一雲:耕人行貌。
又音秩,又于十反。
字林雲:勇壯貌。
〇典案:禦覽八十引注雲:「音蟄」。
治成直吏反。
能間間厠之間。
不與音豫。
侗音洞,又音同。
道也,有一之名,而無萬物之狀。
〇典案:疏「一應道也」,不詞。
禦覽天部引「應」作「謂」,疑當從之。
物得以生,謂之德。
〔注〕夫無不能生物,而雲物得以生,乃所以明物生之自得,任其自得,斯可謂德也。
〔疏〕德者,得也,謂得此也。
夫物得以生者,外不資乎物,内不由乎我,非無非有,不自不他,不知所以生,故謂之德也。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疏〕雖未有形質,而受氣以有素分,然且此分脩短,慤乎更無間隙,故謂之命。
〔釋文〕有分符問反。
無閑如字。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疏〕留,靜也。
陽動陰靜,氤氲升降,分布三才,化生萬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謂之形也。
〔釋文〕留動「留」或作「流」。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注〕夫德、形、性、命,因變立名,其于自爾,一也。
〔疏〕體,質。
保,守也。
禀受形質,保守精神,形則有醜有妍,神則有愚有智。
既而宜循軌則,各自不同,素分一定,更無改易,故謂之性也。
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
〔注〕恒以不為而自得之。
〔疏〕率此所禀之性,脩複生初之德,故至其德處,同于太初。
同乃虛,虛乃大。
〔注〕不同于初而中道有為,則其懷中故為有物也,有物而容養之德小矣。
〔疏〕同于太初,心乃虛豁,心既虛空,故能包容廣大。
合喙鳴。
〔注〕無心于言,而自言者,合于喙鳴。
〔疏〕喙,鳥口也。
心既虛空,迹複冥物,故其說合彼鳥鳴。
鳥鳴既無心于是非,聖言豈有情于憎愛? 〔釋文〕喙丁豆反,又充芮、喜穢二反。
喙鳴合,與天地為合。
〔注〕天地亦無心而自動。
〔疏〕言既合于鳥鳴,德亦合于天地。
天地無心于覆載,聖人無心于言說,故與天地合也。
其合缗缗,若愚
藉,因也。
堯雲:齧缺之賢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遙能屈緻。
情事不決,故問許由。
〔釋文〕要之一遙反。
注同。
務。
〔疏〕方将顧盼四方,撫安萬國,令彼之氓黎,應我之化法。
〔釋文〕令應力呈反。
方且應衆宜。
〔注〕将遂使後世不能忘善,而利仁以應宜也。
〔疏〕用一己之知,應衆物之宜,既非無心,未免危殆矣。
方且與物化 〔注〕将遂使後世與物相逐,而不能自得于内。
〔疏〕将我己知,施與物衆,令庶物從化。
物既失之,我亦未得也。
而未始有恒。
〔注〕此皆盡當時之宜也。
然今日受其德,而明日承其弊矣,故曰未始有恒。
〔疏〕以智理物,政出多門,前荷其德,後遭其弊,既乖淳古,所以無恒。
夫何足以配天乎?,有無一時,動寂相即,故可為君中之君,父中之父。
所為窮理盡性,玄之又玄,而為衆父之父,故其宜矣。
故郭注雲:「衆父父者,所以迹也。
」治,亂之率也。
〔注〕言非但治主,乃為亂率。
〔疏〕率,主也。
若用智理物,當時雖治,于後必亂。
二塗皆以智為率。
〔釋文〕治亂直吏反。
注同。
之率色類反。
注同。
又色律反。
北面之禍也。
〔注〕夫桀、纣非能殺賢臣,乃賴聖知之迹以禍之。
〔疏〕桀、纣賴聖知以殺賢臣,故聖知是北面之禍也。
南面之賊也。
」 〔注〕田桓非能殺君,乃資仁義以賊之。
〔疏〕田桓資仁義以殺主,故仁義南面之賊。
注雲「田桓非能殺君,乃資仁義以賊之。
」 〔釋文〕殺君音試。
本又作「弒」,音同。
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
〔疏〕華,地名也,今華州也。
封人者,謂華地守封疆之人也。
嘻,歎聲也。
封人見堯有聖人之德,光臨天下,請祝願壽富,多其男子。
〔釋文〕華胡化反,又胡花反。
司馬雲:地名也。
封人司馬雲:守封疆人也。
曰嘻音熙。
請祝之又反,又州六反。
使聖人壽。
」堯曰:「辭。
」「使聖人富。
」堯曰:「辭。
」「使聖人多男子。
」堯曰:「辭。
」 〔疏〕夫富、壽、多男子,實為繁撓,而能體之者,不廢無為。
故寄彼二人,明茲三患。
辭讓之旨,列在下文。
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女獨不欲,何邪?」 〔疏〕前之三事,人之大欲存焉。
女獨緻辭,有何意謂? 〇典案:「女獨不欲,何邪」,治要引作「汝獨不用何」。
〔釋文〕女獨音汝。
後同。
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 〔疏〕夫子嗣扶疏,憂懼斯重;财貨殷盛,則事業實繁;命壽延長,則贻困辱。
三者未足養無為之德,适可以益有為之累,所以并辭。
〇典案:禦覽八十引作「多富則多事,多壽則多辱」。
治要引「是三者」下有「皆」字,「德」作「意」,無「也」字。
非有,殃辱之事,曾何足雲! 封人去之。
堯随之曰:「請問。
」 〔疏〕請言既訖,封人于是去之。
堯方悟其非,所以請問。
封人曰:「退已!」 〔疏〕所疑已決,宜速退歸。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
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
〔疏〕伯成子高,不知何許人也,蓋有道之士。
〇典案:禦覽八十引「堯」上有「及」字。
〔釋文〕伯成子高通變經雲:老子從此天地開辟以來,吾身一千二百變,後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
禹往見之,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
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 〔疏〕唐、虞之世,南面稱孤,逮乎有夏,退耕于野。
出處頓殊,有何意謂?,是以雖有天下而不與焉,斯乃有而無之也。
故考其時而禹為最優,計其人,則雖三聖,故一堯耳。
時無聖人,故天下之心,俄然歸啟。
夫至公而居當者,付天下于百姓,取與之非迹以明絕聖棄智者耳。
〇典案:呂氏春秋長利篇作「無慮吾農事」,新序節士篇作「無留吾事」,「落」、「慮」、「留」皆聲之轉。
〔釋文〕阖本亦作「盍」,胡臘反。
無落落,猶廢也。
俋俋徐于執反,又直立反。
李雲:耕貌。
一雲:耕人行貌。
又音秩,又于十反。
字林雲:勇壯貌。
〇典案:禦覽八十引注雲:「音蟄」。
治成直吏反。
能間間厠之間。
不與音豫。
侗音洞,又音同。
道也,有一之名,而無萬物之狀。
〇典案:疏「一應道也」,不詞。
禦覽天部引「應」作「謂」,疑當從之。
物得以生,謂之德。
〔注〕夫無不能生物,而雲物得以生,乃所以明物生之自得,任其自得,斯可謂德也。
〔疏〕德者,得也,謂得此也。
夫物得以生者,外不資乎物,内不由乎我,非無非有,不自不他,不知所以生,故謂之德也。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疏〕雖未有形質,而受氣以有素分,然且此分脩短,慤乎更無間隙,故謂之命。
〔釋文〕有分符問反。
無閑如字。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疏〕留,靜也。
陽動陰靜,氤氲升降,分布三才,化生萬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謂之形也。
〔釋文〕留動「留」或作「流」。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注〕夫德、形、性、命,因變立名,其于自爾,一也。
〔疏〕體,質。
保,守也。
禀受形質,保守精神,形則有醜有妍,神則有愚有智。
既而宜循軌則,各自不同,素分一定,更無改易,故謂之性也。
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
〔注〕恒以不為而自得之。
〔疏〕率此所禀之性,脩複生初之德,故至其德處,同于太初。
同乃虛,虛乃大。
〔注〕不同于初而中道有為,則其懷中故為有物也,有物而容養之德小矣。
〔疏〕同于太初,心乃虛豁,心既虛空,故能包容廣大。
合喙鳴。
〔注〕無心于言,而自言者,合于喙鳴。
〔疏〕喙,鳥口也。
心既虛空,迹複冥物,故其說合彼鳥鳴。
鳥鳴既無心于是非,聖言豈有情于憎愛? 〔釋文〕喙丁豆反,又充芮、喜穢二反。
喙鳴合,與天地為合。
〔注〕天地亦無心而自動。
〔疏〕言既合于鳥鳴,德亦合于天地。
天地無心于覆載,聖人無心于言說,故與天地合也。
其合缗缗,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