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辭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
〔疏〕染習之人,迷執日久,同己喜懽,異己嫌惡也。
〔釋文〕而惡烏路反。
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衆為心也。
〔注〕心欲出羣,為衆隽也。
〔疏〕夫是我而非彼,喜同而惡異者,必欲顯己功名,超出羣衆。
夫以出乎衆為心者,曷常出乎衆哉! 〔注〕衆皆以出衆為心,故所以為衆人也。
若我亦欲出乎衆,則與衆無異而不能相出矣。
夫衆皆以相出為心,而我獨無往而不同,乃大殊于衆而為衆主也。
〔疏〕人以競先出乎衆為心,此是恒物鄙情,何能獨超羣外?同其光塵,方大殊于衆而為衆傑。
因衆以甯所聞,不如衆技衆矣。
〔注〕吾一人之所聞,不如衆技多,故因衆則甯也。
若不因衆,則衆之千萬皆我敵也。
〔疏〕用衆人技能,因衆人聞見,即無忿競。
所謂明者為之視,智者為之謀也。
〔釋文〕因衆以甯所聞因衆人之所聞見,委而任之,則自甯安。
不如衆技其绮反。
衆矣若役我之知達衆人,衆人之技,多于我矣,安得而不自困哉?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注〕夫欲為人之國者,不因衆之自為,而以己為之者,此為徒求三王主物之利,而不見己為之患也。
然則三王之所以利,豈為之哉?因天下之自為而任耳。
〔疏〕用一己偏執為國者,徒求三王主物之利,不知為喪身之大患也。
〔釋文〕此攬音覽。
本亦作「覽」。
此以人之國僥幸也,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乎! 〔疏〕僥,要也。
以皇王之國利要求非分,為一身之幸會者,未嘗不身遭殒敗,萬不存一,故雲幾何也。
〇典案:「此以人之國僥幸也」,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以此因人之國僥幸也」。
〔釋文〕僥古堯反。
徐古了反。
字或作「徼」。
幸音幸。
一雲:僥幸,求利不止之貌。
幾何居豈反。
郭巨機反。
不喪息浪反。
下及注同。
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
〔注〕己與天下,相因而成者也。
今以一己而專制天下,則天下塞矣,己豈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萬方有餘喪矣。
〔疏〕以僥幸之心,為帝王之主,論存則固無一成,語亡則有餘敗也。
〔釋文〕萬分如字,又扶問反。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疏〕此一句傷歎君王不知僥幸為弊矣。
人欲出衆而己獨遊,衆無此能,故名獨有。
獨有之人,蒼生樂推,百姓荷戴。
以斯為主,可謂至尊至貴也。
〔釋文〕饕吐刀反。
冒亡北反,又亡報反。
,故無始也。
〔疏〕與日俱新,故無終始。
頌論形軀,合乎大同。
〔注〕其形容與天地無異。
〔疏〕(贊)頌,[贊];論,語。
聖人盛德軀貌,與二儀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
大同而無己。
〔注〕有己,則不能大同也。
〔疏〕合二儀,同大道,則物我俱忘也。
無己,惡乎得有有! 〔注〕天下之難無者,己也。
己既無矣,則羣有不足複有之。
〔疏〕己既無矣,物焉有哉! 〔釋文〕惡音烏。
足複扶又反。
覩有者,昔之君子; 〔注〕能美其名者耳。
〔疏〕行仁義,禮君臣者,不離有為君子也。
覩無者,天地之友。
〔注〕覩無,則任其獨生也。
〔疏〕覩無為之妙理,見自然之正性,二儀非有,萬物盡空,翻有入無,故稱為友矣。
,如蜣蜋轉丸,蜘蛛結網,出自天然,非關假學。
故素無之而不可強為,性中有者,不可不為也。
〔釋文〕物者莫足為也分外也。
而不可不為分内也。
不明于天者,不純于德; 〔注〕不明自然則有為,有為而德不純也。
〔疏〕闇自然之理,則澆薄之德不純也。
不通于道者,無自而可; 〔注〕不能虛己以待物,則事事失會。
〔疏〕滞虛玄道性,故觸事面牆,諒無從而可也。
不明于道者,悲夫! 〔疏〕闇天人之理,惑君臣之義,所作颠蹶,深可悲傷。
【校記】原本此下衍「淳和之性」四字,據集釋待本删。
共工,原本作「共于」,疑手民誤植。
木,原作「本」,據集釋等本改。
功,原作「乃」,據集釋等本改。
「夫二儀」以下三十七字,為天地篇首二句疏文羼入者,宜删。
壞,當為「壤」,據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改。
足,南華真經注疏從輯本作「宥」,據改。
王校集釋本「列下文雲」上補「人心」二字;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列」作「引」。
下,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作「丁」,據改。
攘,當作「桎」。
上文「老聃曰」當至此結束,原文無後引号,兩段起句亦均無前引号,一并添上。
之,據王校集釋本、釋文原本删。
機,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感」,據改。
師,當作「帥」。
也,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之」,下句首字「由」移「之」下,據改。
此條「典案」據原書後「補遺」補。
土,王校集釋本作「士」,由例字可證當作「士」。
」。
者,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補,據補。
王校集釋本雲:以上幾句為注文混入,故删。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新俱」二字互乙,據改。
望,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明」,據改。
苦,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作「若」,據改。
雖,王校集釋本依注文作「則」,據改。
顯,從王校集釋本删。
禮,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世德堂本作「理」,據改。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
〔疏〕染習之人,迷執日久,同己喜懽,異己嫌惡也。
〔釋文〕而惡烏路反。
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衆為心也。
〔注〕心欲出羣,為衆隽也。
〔疏〕夫是我而非彼,喜同而惡異者,必欲顯己功名,超出羣衆。
夫以出乎衆為心者,曷常出乎衆哉! 〔注〕衆皆以出衆為心,故所以為衆人也。
若我亦欲出乎衆,則與衆無異而不能相出矣。
夫衆皆以相出為心,而我獨無往而不同,乃大殊于衆而為衆主也。
〔疏〕人以競先出乎衆為心,此是恒物鄙情,何能獨超羣外?同其光塵,方大殊于衆而為衆傑。
因衆以甯所聞,不如衆技衆矣。
〔注〕吾一人之所聞,不如衆技多,故因衆則甯也。
若不因衆,則衆之千萬皆我敵也。
〔疏〕用衆人技能,因衆人聞見,即無忿競。
所謂明者為之視,智者為之謀也。
〔釋文〕因衆以甯所聞因衆人之所聞見,委而任之,則自甯安。
不如衆技其绮反。
衆矣若役我之知達衆人,衆人之技,多于我矣,安得而不自困哉?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注〕夫欲為人之國者,不因衆之自為,而以己為之者,此為徒求三王主物之利,而不見己為之患也。
然則三王之所以利,豈為之哉?因天下之自為而任耳。
〔疏〕用一己偏執為國者,徒求三王主物之利,不知為喪身之大患也。
〔釋文〕此攬音覽。
本亦作「覽」。
此以人之國僥幸也,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乎! 〔疏〕僥,要也。
以皇王之國利要求非分,為一身之幸會者,未嘗不身遭殒敗,萬不存一,故雲幾何也。
〇典案:「此以人之國僥幸也」,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以此因人之國僥幸也」。
〔釋文〕僥古堯反。
徐古了反。
字或作「徼」。
幸音幸。
一雲:僥幸,求利不止之貌。
幾何居豈反。
郭巨機反。
不喪息浪反。
下及注同。
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
〔注〕己與天下,相因而成者也。
今以一己而專制天下,則天下塞矣,己豈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萬方有餘喪矣。
〔疏〕以僥幸之心,為帝王之主,論存則固無一成,語亡則有餘敗也。
〔釋文〕萬分如字,又扶問反。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疏〕此一句傷歎君王不知僥幸為弊矣。
人欲出衆而己獨遊,衆無此能,故名獨有。
獨有之人,蒼生樂推,百姓荷戴。
以斯為主,可謂至尊至貴也。
〔釋文〕饕吐刀反。
冒亡北反,又亡報反。
,故無始也。
〔疏〕與日俱新,故無終始。
頌論形軀,合乎大同。
〔注〕其形容與天地無異。
〔疏〕(贊)頌,[贊];論,語。
聖人盛德軀貌,與二儀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
大同而無己。
〔注〕有己,則不能大同也。
〔疏〕合二儀,同大道,則物我俱忘也。
無己,惡乎得有有! 〔注〕天下之難無者,己也。
己既無矣,則羣有不足複有之。
〔疏〕己既無矣,物焉有哉! 〔釋文〕惡音烏。
足複扶又反。
覩有者,昔之君子; 〔注〕能美其名者耳。
〔疏〕行仁義,禮君臣者,不離有為君子也。
覩無者,天地之友。
〔注〕覩無,則任其獨生也。
〔疏〕覩無為之妙理,見自然之正性,二儀非有,萬物盡空,翻有入無,故稱為友矣。
,如蜣蜋轉丸,蜘蛛結網,出自天然,非關假學。
故素無之而不可強為,性中有者,不可不為也。
〔釋文〕物者莫足為也分外也。
而不可不為分内也。
不明于天者,不純于德; 〔注〕不明自然則有為,有為而德不純也。
〔疏〕闇自然之理,則澆薄之德不純也。
不通于道者,無自而可; 〔注〕不能虛己以待物,則事事失會。
〔疏〕滞虛玄道性,故觸事面牆,諒無從而可也。
不明于道者,悲夫! 〔疏〕闇天人之理,惑君臣之義,所作颠蹶,深可悲傷。
【校記】原本此下衍「淳和之性」四字,據集釋待本删。
共工,原本作「共于」,疑手民誤植。
木,原作「本」,據集釋等本改。
功,原作「乃」,據集釋等本改。
「夫二儀」以下三十七字,為天地篇首二句疏文羼入者,宜删。
壞,當為「壤」,據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改。
足,南華真經注疏從輯本作「宥」,據改。
王校集釋本「列下文雲」上補「人心」二字;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列」作「引」。
下,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作「丁」,據改。
攘,當作「桎」。
上文「老聃曰」當至此結束,原文無後引号,兩段起句亦均無前引号,一并添上。
之,據王校集釋本、釋文原本删。
機,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感」,據改。
師,當作「帥」。
也,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之」,下句首字「由」移「之」下,據改。
此條「典案」據原書後「補遺」補。
土,王校集釋本作「士」,由例字可證當作「士」。
」。
者,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補,據補。
王校集釋本雲:以上幾句為注文混入,故删。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新俱」二字互乙,據改。
望,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明」,據改。
苦,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作「若」,據改。
雖,王校集釋本依注文作「則」,據改。
顯,從王校集釋本删。
禮,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世德堂本作「理」,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