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人君雖在廟堂,心恒憂栗,既無良輔,恐國傾危也。
〔釋文〕脊脊音藉,在亦反。
相踐藉也。
本亦作「肴肴」。
廣雅雲:肴,亂也。
大山音泰。
亦如字。
嵁苦巖反。
一音苦鹹反,又苦嚴反。
巖音嚴,語銜反。
一音喦,語鹹反。
〇俞樾曰:釋文:「大山,音泰。
亦如字。
」當以讀如字為是。
此泛言山之大者,不必東嶽泰山也。
「嵁」當為「湛」,文選封禅文「湛恩厖鴻」,李注曰:湛,深也。
湛巖,猶深巖,因其以山巖言,故變從水者而從山耳。
山言其大,巖言其深,義正相應。
學者不達其義,而音「大」為「泰」,失之矣。
田子方篇「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釋文:大音泰。
失與此同。
文選風賦「緣泰山之阿」,古詩「冄冄孤生竹,結根泰山阿」,夫風之所緣,竹之所生,非必泰山也,其原文應并作「大山」,泛言山之大者。
後人誤讀為「泰」,并改作「泰」耳。
以眩玄遍反。
惡直烏路反。
蕃徒音煩。
〔注〕去其所以撄也。
〔疏〕絕竊國之具,棄兇暴之資,即宇内清平,言大治也。
〔釋文〕大治直吏反。
去其起呂反。
下山也。
爾雅雲:北戴鬥極為空同。
一曰:在梁國虞城東三十裡。
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
〔疏〕五谷,黍、稷、菽、麻、麥也。
欲取窈冥之理,天地陰陽精氣,助成五谷,以養蒼生也。
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羣生,為之柰何?」 〔疏〕遂,順也。
欲象陰陽,設官分職,順羣生之性,問其所以。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 〔注〕問至道之精,可謂質也。
〔疏〕而,汝也。
欲播植五谷,官府二儀,所問粗淺,不過形質,乖深玄之緻。
是诋诃也。
〔釋文〕質也廣雅雲:質,正也。
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
〔注〕不任其自爾而欲官之,故殘也。
〔疏〕苟欲設官分職,引物從己,既乖造化,必緻傷殘。
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疏〕族,聚也。
分百官于陰陽,有心治萬物,必緻兇災。
雨風不調,炎涼失節,雲未聚而雨降,木尚青而葉落。
欃槍薄蝕,三光昏晦,人心遭擾,玄象荒殆。
〔釋文〕雲氣不待族而雨司馬雲:族,聚也。
未聚而雨,言澤少。
草木不待黃而落司馬雲:言殺氣多也。
爾雅雲:落,死也。
益以崔本作「蓋以」。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疏〕翦翦,狹劣之貌也。
汝是谄佞之人,心甚狹劣,何能語至道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二十四引「者」作「焉」,「至道」下有「哉」字。
此慨歎之詞,禦覽有「哉」字是。
〔釋文〕佞人如字。
郭音甯。
翦翦如字。
郭、司馬雲:善辯也。
一曰:佞貌。
李雲:淺短貌。
或雲:狹小之貌。
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複往邀之。
〔疏〕黃帝退,清齊一心,舍九五尊位,築特室,避讙嚣,藉白茅以絜淨,閑居經時,重往請道。
邀,遇也。
〔釋文〕捐悅全反。
閑居音閑。
下注同。
複往扶又反。
邀之古堯反。
要也。
廣成子南首而卧,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柰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 〔注〕人皆自修而不治天下,則天下治矣,故善之也。
〔疏〕使人治物,物必撄煩,各各治身,天下清正,故善之。
蹶然,疾起。
〔釋文〕南首音狩。
蹶其月反,又音厥,驚而起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張景陽七命注引司馬雲:蹶,疾起貌。
釋文阙。
天下治直吏反。
來!吾語女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注〕窈冥昏默,皆了無也。
夫莊、老之所以屢稱無者何哉?明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
自生耳,非為生也,又何有為于已生乎! 〔疏〕至道精微,心靈不測,故寄窈冥深遠,昏默玄絕。
〔釋文〕吾語魚據反。
下同。
女音汝。
後倣此。
窈窈烏了反。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
〔注〕忘視而自見,忘聽而自聞,則神不擾而形不邪也。
〔疏〕耳目無外視聽,抱守精神,境不能亂,心與形合,自冥正道。
〔釋文〕不邪似嗟反。
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注〕任其自動,故閑靜而不夭也。
〔疏〕清神靜慮,體無所勞,不緣外境,精神常寂,心閑形逸,長生久視。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長生。
〔注〕此皆率性而動,故長生也。
〔疏〕任視聽而無所見聞,根塵既空,心亦安靜,照無知慮,應機常寂,神淡守形,可長生久視也。
慎女内。
〔注〕全其真也。
〔疏〕忘心,全漠也。
閉女外。
〔注〕守其分也。
〔疏〕絕視聽,守分也。
多知為敗。
〔注〕知無崖,故敗。
〔疏〕不慎智慮,心神既困,耳目竭于外,何不敗哉!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注〕夫極陰陽之原,乃遂于大明之上,入于窈冥之門也。
〔疏〕陽,動也。
陰,寂也。
遂,出也。
至人應動之時,智照如日月,名大明也。
至陽之原,表從本降迹,故言出也。
無感之時,深根寂然凝湛也。
至陰之原,示攝迹歸本,故曰入窈冥之門。
廣成示黃帝動寂兩義,故托陰陽二門也。
〔釋文〕我為
人君雖在廟堂,心恒憂栗,既無良輔,恐國傾危也。
〔釋文〕脊脊音藉,在亦反。
相踐藉也。
本亦作「肴肴」。
廣雅雲:肴,亂也。
大山音泰。
亦如字。
嵁苦巖反。
一音苦鹹反,又苦嚴反。
巖音嚴,語銜反。
一音喦,語鹹反。
〇俞樾曰:釋文:「大山,音泰。
亦如字。
」當以讀如字為是。
此泛言山之大者,不必東嶽泰山也。
「嵁」當為「湛」,文選封禅文「湛恩厖鴻」,李注曰:湛,深也。
湛巖,猶深巖,因其以山巖言,故變從水者而從山耳。
山言其大,巖言其深,義正相應。
學者不達其義,而音「大」為「泰」,失之矣。
田子方篇「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釋文:大音泰。
失與此同。
文選風賦「緣泰山之阿」,古詩「冄冄孤生竹,結根泰山阿」,夫風之所緣,竹之所生,非必泰山也,其原文應并作「大山」,泛言山之大者。
後人誤讀為「泰」,并改作「泰」耳。
以眩玄遍反。
惡直烏路反。
蕃徒音煩。
〔注〕去其所以撄也。
〔疏〕絕竊國之具,棄兇暴之資,即宇内清平,言大治也。
〔釋文〕大治直吏反。
去其起呂反。
下山也。
爾雅雲:北戴鬥極為空同。
一曰:在梁國虞城東三十裡。
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
〔疏〕五谷,黍、稷、菽、麻、麥也。
欲取窈冥之理,天地陰陽精氣,助成五谷,以養蒼生也。
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羣生,為之柰何?」 〔疏〕遂,順也。
欲象陰陽,設官分職,順羣生之性,問其所以。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 〔注〕問至道之精,可謂質也。
〔疏〕而,汝也。
欲播植五谷,官府二儀,所問粗淺,不過形質,乖深玄之緻。
是诋诃也。
〔釋文〕質也廣雅雲:質,正也。
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
〔注〕不任其自爾而欲官之,故殘也。
〔疏〕苟欲設官分職,引物從己,既乖造化,必緻傷殘。
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疏〕族,聚也。
分百官于陰陽,有心治萬物,必緻兇災。
雨風不調,炎涼失節,雲未聚而雨降,木尚青而葉落。
欃槍薄蝕,三光昏晦,人心遭擾,玄象荒殆。
〔釋文〕雲氣不待族而雨司馬雲:族,聚也。
未聚而雨,言澤少。
草木不待黃而落司馬雲:言殺氣多也。
爾雅雲:落,死也。
益以崔本作「蓋以」。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疏〕翦翦,狹劣之貌也。
汝是谄佞之人,心甚狹劣,何能語至道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二十四引「者」作「焉」,「至道」下有「哉」字。
此慨歎之詞,禦覽有「哉」字是。
〔釋文〕佞人如字。
郭音甯。
翦翦如字。
郭、司馬雲:善辯也。
一曰:佞貌。
李雲:淺短貌。
或雲:狹小之貌。
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複往邀之。
〔疏〕黃帝退,清齊一心,舍九五尊位,築特室,避讙嚣,藉白茅以絜淨,閑居經時,重往請道。
邀,遇也。
〔釋文〕捐悅全反。
閑居音閑。
下注同。
複往扶又反。
邀之古堯反。
要也。
廣成子南首而卧,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柰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 〔注〕人皆自修而不治天下,則天下治矣,故善之也。
〔疏〕使人治物,物必撄煩,各各治身,天下清正,故善之。
蹶然,疾起。
〔釋文〕南首音狩。
蹶其月反,又音厥,驚而起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張景陽七命注引司馬雲:蹶,疾起貌。
釋文阙。
天下治直吏反。
來!吾語女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注〕窈冥昏默,皆了無也。
夫莊、老之所以屢稱無者何哉?明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
自生耳,非為生也,又何有為于已生乎! 〔疏〕至道精微,心靈不測,故寄窈冥深遠,昏默玄絕。
〔釋文〕吾語魚據反。
下同。
女音汝。
後倣此。
窈窈烏了反。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
〔注〕忘視而自見,忘聽而自聞,則神不擾而形不邪也。
〔疏〕耳目無外視聽,抱守精神,境不能亂,心與形合,自冥正道。
〔釋文〕不邪似嗟反。
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注〕任其自動,故閑靜而不夭也。
〔疏〕清神靜慮,體無所勞,不緣外境,精神常寂,心閑形逸,長生久視。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長生。
〔注〕此皆率性而動,故長生也。
〔疏〕任視聽而無所見聞,根塵既空,心亦安靜,照無知慮,應機常寂,神淡守形,可長生久視也。
慎女内。
〔注〕全其真也。
〔疏〕忘心,全漠也。
閉女外。
〔注〕守其分也。
〔疏〕絕視聽,守分也。
多知為敗。
〔注〕知無崖,故敗。
〔疏〕不慎智慮,心神既困,耳目竭于外,何不敗哉!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注〕夫極陰陽之原,乃遂于大明之上,入于窈冥之門也。
〔疏〕陽,動也。
陰,寂也。
遂,出也。
至人應動之時,智照如日月,名大明也。
至陽之原,表從本降迹,故言出也。
無感之時,深根寂然凝湛也。
至陰之原,示攝迹歸本,故曰入窈冥之門。
廣成示黃帝動寂兩義,故托陰陽二門也。
〔釋文〕我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