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第十一

關燈
焉。

     〔注〕若遊塵之自動。

     〔疏〕累,塵也。

    從容自在,無為虛淡,若風動細塵,類空中浮物,陽氣飄颻,任運去留而已。

     〔釋文〕從容七容反。

    炊昌睡反,又昌規反。

    本或作「吹」,同。

    累劣僞反。

    司馬雲:炊累,猶動升也。

    向、郭雲:如埃塵之自動也。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物我齊混,俱合自然,何勞功暇,更為治法也。

     崔瞿問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 〔釋文〕崔瞿向、崔本作「臞」。

    向求朱反。

    崔瞿,人姓名也。

    老聃吐藍反。

    女慎音汝。

    撄于營反,又于盈反。

    司馬雲:引也。

    崔雲:羁落也。

    人心排下而進上。

     〔注〕排之則下,進之則上。

    言其易搖蕩也。

     〔疏〕人心排他居下,進己在上,皆常情也。

     〔釋文〕排皮皆反。

    崔本作「俳」。

    進上時掌反。

    注及下同。

    其易以豉反。

    上下囚殺。

     〔注〕無所排進,乃安全耳。

     〔疏〕溺心上下,為境所牽,如禁之囚,撄煩困苦。

     〔釋文〕囚殺如字。

    徐所例反。

    言囚殺萬物也。

    淖約柔乎剛彊。

     〔注〕言能淖約,則剛彊者柔矣。

     〔疏〕淖約,柔弱也。

    矯情行于柔弱,欲制服于剛彊。

     〔釋文〕淖昌略反,又直角反。

    廉刿彫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

     〔注〕夫焦火之熱,凝冰之寒,皆喜怒并積之所生。

    若乃不彫不琢,各全其樸,則何冰炭之有哉! 〔疏〕廉,務名也。

    刿,傷也。

    彫琢名行,欲在物前。

    若違情起怒,寒甚凝冰。

    順心生喜,熱踰焦火。

     〔釋文〕廉刿居衛反。

    司馬雲:傷也。

    廣雅雲:利也。

    琢丁角反。

    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

     〔注〕風俗之所動也。

     〔疏〕逐境之心,一念之頃,已遍十方,況俛仰之間,不再臨四海哉?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

     〔注〕靜之可使如淵,動之則系天而踴躍也。

     〔疏〕有欲之心,去無定準。

    偶爾而靜,如流水之遇淵潭;觸境而動,類高天之縣不息。

    動之,則系天踴躍。

     〔釋文〕縣而天音玄。

    向本無「而」字,雲:希高慕遠,故曰縣天。

    偾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注〕人心之變,靡所不為。

    順而放之,則靜而自通;治而系之,則跂而偾驕。

    偾驕者,不可禁之勢也。

     〔疏〕排下進上,美惡喜怒,偾發驕矜,不可禁制者,其在人心乎? 〔釋文〕偾向粉問反。

    廣雅雲:僵也。

    郭音奔。

    驕如字,又居表反。

    郭雲:偾驕者,不可禁之勢。

    也。

    胫刑定反。

    堯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侯反。

    崇山南裔也。

    堯六十年,放讙兜于崇山。

    投三苗崔本「投」作「殺」。

    尚書作「竄」。

    三苗者,缙雲氏之子,即饕餮也。

    三峗音危。

    本亦作「危」。

    三危,西裔之山也,今屬天水。

    堯六十六年,竄三苗于三危。

    共工音恭。

    共工,官名,即窮奇也。

    幽都李雲:即幽州也。

    尚書作「幽州」。

    北裔也。

    堯六十四年,流共工于幽州。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

     〔注〕夫堯、舜帝王之名,皆其迹耳。

    我寄斯迹而迹非我也,故駭者自世。

    世彌駭,其迹愈粗,粗之與妙,自途之夷險耳,遊者豈常改其足哉!故聖人一也,而有堯、舜、湯、武之異。

    明斯異者,時世之名耳,未足以名聖人之實也。

    故夫堯、舜者,豈直一堯、舜而已哉!是以雖有矜愁之貌,仁義之迹,而所以迹者故全也。

     〔疏〕施,延也。

    自黃帝逮乎堯、舜,聖迹滞,物擾亂,延及三王,驚駭更甚。

     〔釋文〕施及以智反。

    崔雲:延也。

    大駭駭,驚也。

    愈粗音麤。

    下同。

    下有桀、跖,上有曾、史。

     〔疏〕桀、跖行小人之行,為下;曾、史行君子之行,為上。

    而儒墨畢起。

     〔疏〕謂儒墨守迹,是非因之而起也。

    于是乎喜怒相疑。

     〔疏〕喜是怒非,更相疑貳。

    愚知相欺。

     〔疏〕飾智驚愚,互為欺侮。

     〔釋文〕愚知音智。

    下及注同。

    善否相非。

     〔疏〕善與不善,彼此相非。

    誕信相譏。

     〔疏〕誕虛信實,自相譏诮。

    而天下衰矣。

     〔注〕莫能齊于自得。

     〔疏〕相仍糾紛,宇宙衰也。

    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

     〔注〕立小異而不止于分。

     〔疏〕喜怒是非,熾然大盛,故天年夭枉,性命爛漫。

    爛漫,散亂也。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注〕知無涯而好之,故無以供其求。

     〔疏〕聖人窮無涯之知,百姓焉不竭哉? 〔釋文〕好知呼報反。

    注同。

    于是乎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

     〔注〕彫琢性命,遂至于此。

     〔疏〕繩墨正木之曲直,禮義示人之隆殺,椎鑿穿木之孔竅,刑法決人之身首。

    工匠運斤鋸以殘木,聖人用禮法以傷道。

     〔釋文〕釿音斤,本亦作「斤」。

    鋸音據。

    制焉釿鋸制,謂如肉刑也。

    繩墨殺焉并如字。

    崔雲:謂彈正殺之。

    椎直追反。

    鑿在洛反。

    決焉古穴反,又苦穴反。

    崔雲:肉刑,故用椎鑿。

    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撄人心。

    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

     〔注〕若夫任自然而居當,則賢愚襲情而貴賤履位,君臣上下,莫匪爾極,而天下無患矣。

    斯迹也,遂撄天下之心,使奔馳而不可止。

    故中知以下,莫不外飾其性,以眩惑衆人,惡直醜正,蕃徒相引。

    是以任真者失其據,而崇僞者竊其柄,于是主憂于上,民困于下矣。

     〔疏〕脊脊,相踐籍也。

    一雲:亂。

    宇宙大亂,罪由聖知。

    君子道消,晦迹林薮